我遇到「課堂小丑」了!怎麼辦?教齡10年也難免困惑!直接看答案

2019-06-25   君山老師

01、老師肯定都在課堂上遇到過這樣的學生:

上課特別活躍,不管老師叫沒叫他、他知不知道答案,都搶著回答問題。有時,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他甚至不惜耍耍小花招,甚至狂笑,冒出些怪異的聲音等。

這種喜歡在課堂上以「逗樂」、裝傻的形式來博得老師或同學的注意的學生,在國外被稱為「課堂小丑」。

這些「課堂小丑」們其實主觀上並沒有惡意,但他們的行為卻客觀上給老師的課堂教學造成了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

現實中,很多年輕老師其實不會處理這些「課堂小丑」的行為,有的時候還會因為代入感太強,把學生的這些行為歸結為學生「品行」不端,故意和自己過不去,更進而有老師會採用「報復性」的手段進行打擊。比如直接將學生拎出課堂、讓學生罰跑、深蹲等等,俗話說,眼不見為凈嘛。

那麼,這些報復性的「懲罰」能不能達到效果呢?

很多老師和我反映,當天有效,過後失效,而且用的次數多了,「底兒」被學生摸透了,這些手段是越來越無效,甚至連帶著其他學生也加入到了「課堂小丑」的行列。讓自己很苦惱!

那麼,這個問題有沒有根本上的解決方法呢?

當然有,而且老教師們都解決得很好。只是很多老教師可能憑的是「氣場」、「經驗」,傳授的時候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今天,君山就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談一談這個問題,讓大家了解個所以然!

02、首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學知識——強化理論。

什麼是強化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都會採取一定的行為,這種行為將作用於環境,當行為的結果對他或它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當行為的結果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這就是環境對行為強化的結果。

說人話一點,就是,一個人之所以老是重複一個行為,其實是因為在這個事情上得到了好處。當這個好處沒了,甚至這個行為得到的是壞處時,這個行為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斯金納有個很著名的電擊鴿子的實驗,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下!

打個比方:

學生為什麼抄作業?因為抄作業可以讓自己偷懶、還能讓老師以為自己很認真(這是好處);那怎麼能減少學生抄作業?老師展開調查,了解學生抄作業情況(這是減少好處),對於核實確實抄作業的學生,老師增加其作業量(這是增加壞處),最後,學生因為抄作業的行為得到的是壞處而不是好處,以後則會減少抄作業的行為。

當然,這其實就是強化理論理想化的運用。

所以,這個理論運用到教學上,可以理解為:

學生會因為某種行為得到了強化,就會提高該行為發生的機率。通俗點講,學生出現的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其實都是得到了某種「好處」的影響。像壞的行為及時得到了批評,好的行為及時得到了表揚,都是抑制或者再次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一些學生壞行為的養成,其實是因為其在做了這個行為之後,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03、解釋完理論之後,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何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愛引起別人注意的問題?

運用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我們就可以展開如下的解題步驟:

1、審清題目:搞清楚成為「課堂小丑」的這些孩子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好處:

很明顯,他們這樣熱衷於搞怪、在課堂上和老師唱對台戲,目的就是:博眼球、得到其他同學的關注;

2、理清思路:既然他們的搞怪行為,能讓他們得到,「獲得別人的注意」的好處。

那麼我們逆向思維一下,如果我們讓他在搞怪時得不到其他人的關注呢?也就是去掉強化他這個行為的好處。

去掉好處之後,我們是否可以再想一想,能不能對學生的這個行為增加一點壞處呢?

3、解題:根據這個思路,老師則可以採取如下應對方式:

當遇到學生課堂搞怪時。

a、冷處理:不論這個學生如何搞怪,老師都不能被他吸引,要冷處理;如果老師顯示出氣急敗壞的樣子,那麼就會讓他們得到好處(獲得別人注意),強化之後的行為;

b、轉移話題:老師要學會控制班級輿論的導向,把握主導權,及時轉移話題,分散同學們對他的關注;

c、個別提醒:走近他,在不與其有目光接觸的前提下,提醒他自己對他的不滿;

d、正面強化:如果他及時轉變了,則對其進行鼓勵,讓他知道,及時不「搞怪」,也能得到老師的注意。如果一直沒有轉變,老師則及時表揚他身邊遵守紀律的同學,相其傳遞什麼樣的同學才能得到老師的關注的信息,樹立榜樣。

現實中,有經驗的老師,基本也是採用以上步驟來化解這一矛盾。

同樣的,如果遇到學生行為上的問題,老師也可以運用這套思維邏輯去找尋問題的解決之道。

04、結語:

學生問題的產生是多元的,解決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並沒有哪一種方式最完美。重要的第一點是,你所在的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學生,最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方法。

我們老師最尷尬的情況是什麼?不是遇到學生問題。而是遇到學生問題時,我們不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用。

所以,君山分享的這些方法,希望讓看到的老師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有多一種解決問題的選擇。


感謝您看完全文,如果您也喜歡探討教育問題,歡迎關注君山,君山期待與您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