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寓言「目不見睫」,譏諷了楚莊王沒有自知之明

2022-06-01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韓非子的寓言「目不見睫」,譏諷了楚莊王沒有自知之明

原文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亂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出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

注釋

譯文

楚莊王想要攻打越國,杜子規勸道:「大王想要攻打越國,為什麼呢?」

楚莊王說:「因為越國政治混亂,軍隊軟弱。」

杜子說:「我擔憂智謀就像眼睛一樣,雖然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自從被秦、晉兩國打敗,喪失了數百里的土地,這說明軍隊的軟弱;莊蹻在國內作亂,官吏們卻不能制止,這說明政治的混亂。大王的兵弱政亂,並不在越國之下,而您還要攻打越國,這就是智謀如同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啊!」

楚莊王就停止了攻打越國。

所以認知的困難,不在於認清別人,而在於認清自己。所以說:「自己能夠看清自己才叫做明智。」

文言知識

說「患」:「患」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擔憂,憂慮」。如上文中的「臣患智之如目也」。又如,《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指「得病,害病」。如《世說新語·言語》:「主人問病,曰:『患瘧也。』」
  • 指「禍害,災難」。如《世說新語·自新》:「為鄉里所患」。又如,成語「有備無患」。
  • 指「缺點,毛病」。如《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物故事:楚莊王與「一鳴驚人」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侶。春秋時期楚國國君。

他在位23年,是春秋五霸之一,後世對他多給予較高的評價。

楚莊王即位的時候還不到20歲,當時國內矛盾重重,還爆發了叛亂。

在複雜的形勢下,楚莊王採取了以靜觀動、韜光養晦的對策。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樣子。甚至在宮門口掛起一塊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自靜三年」,使得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了解,於是重用伍舉、蘇從、孫叔敖等賢臣,使得楚國日漸強盛,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在楚莊王不問政事的這三年中,有很多骨鯁之臣冒死進諫,由此還產生了「一鳴驚人」的典故。

一天,大臣伍舉進見楚莊王。

此時的楚莊王左手抱著鄭姬,右手抱著越女,正在那裡享樂。

楚莊王眯著眼睛說:「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伍舉說道:「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大王請教。」

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你說說看。」

伍舉說:「謎語是『有一隻鳥落在了山上,歷時三年,不叫也不飛。』請大王猜猜,這究竟是只什麼鳥呢?」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說:「我猜著了,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出自《史記·楚世家》

啟發與借鑑

不僅是楚莊王,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更擅長發現別人的缺點,緊緊盯住別人的錯誤,而對自己的不足卻往往視而不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發現缺點和不足,進而加以改正,使得自己更加強大。自知的人,不會因些許褒揚而妄自尊大,也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畏首畏尾。自知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會幫助我們少犯錯誤,正確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