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票房破紀錄,觀眾卻吃虧了...

2023-08-18     影藝獨舌

原標題:暑期檔票房破紀錄,觀眾卻吃虧了...

2023年中國內地暑期檔尚未結束,新的紀錄已經誕生。

截至8月18日下午14點,今年暑期檔總票房收入179億元,超過2019年同檔177億元的成績,一躍成為影史暑期檔票房第一。

但仍有些現象值得關注。2019年暑期檔總出票量為5.02億張,今年同檔的出票量為4.38億張,步入影院的觀眾少了。平均票價上漲尤為明顯,2019年的平均票價為35.3元,今年則上漲到40.7元。

今年的電影票為什麼貴了很多?電影票價上漲的因素有哪些?電影票價未來還有機會回落嗎?

電影票何時開始漲價?

電影片方發行一部新片,都會制定票房結算價。譬如《孤注一擲》將全國城市分為A類(北上廣深)、B類(除A類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及地區)。數字2D的票房結算價為:A類城市40元/人次,B類城市35元/人次。

票房結算價是電影票價的下限,影院售出的每一張票不能低於這個價格。片方和影院結算票房時,會按照實際售價來結算並分帳。影院為了追求利益的更大化,在結算價的基礎上還會有不同漲幅。

因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A類城市影院,票價一般高於40元。尤其A類城市處於黃金地段的影院,單張票價50~60元也不罕見。

筆者注意到,A類城市有一個明顯的電影票價上漲曲線。比如2015年《老炮兒》結算價為30元/人次,2017年《前任3》的結算價為35元/人次。到了2023年,國產片的結算價普遍上漲到40元/人次。

電影發行人卓女士解釋道,電影票價上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通貨膨脹。3~5年一個漲價周期相對合理,5年前很多東西都比現在便宜,這是市場規律。

其次,疫情影響。過去的三年,電影公司都是苦苦支撐。終於熬到市場復甦,稍微提高下價格,保障電影回本,這是業內的普遍心態。

卓女士表示,票房結算價由片方決定。電影票通常會在春節檔、國慶檔這樣的大檔期漲價。這些檔期的電影質量高,有漲價的底氣。

只要有一兩部新片牽頭提高票房結算價,其它同檔影片都會相應提價。

比如2022年的春節檔,片方就集體把結算價提高到40元。當時35元的結算價比較常見,這一次提高了5元之後,就再也沒有降下來。

2022年春節檔期間,影院在40元結算價基礎上的漲幅更加明顯。北京的很多影院甚至出現80元一張的2D電影票,這樣的高價春節後就迅速回落。但是,40元的結算價被保留了下來。

從此,A類城市的觀眾開始告別電影票30元+的時代,進入了40元+的新紀元。

購票平台退出票補大戰,也導致了低價票越來越少。

遙想2014年,貓眼、淘票票、格瓦拉等購票平台開啟了混戰模式,各家平台為了拉新而推出9.9元、19.9元等低價電影票,不少影迷都曾享受過這樣的福利。

購票平台當時是「燒錢」補貼,比如一張票的結算價為30元,9.9元的特價票,平台就要補貼給影院20.1元,然後再由影院和片方結算。這種遠低於市場價格的促銷手段,顯然不會持久。

貓眼和淘票票目前的市場占有率已超90%。兩家平台已經不用再砸重金拉新,特價票活動也隨之大幅度減少。

當前的特價票活動,主要是由片方貼錢推出,集中在新片預售階段,筆者就在貓眼APP買到19.9元的《學爸》特價票。片方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新片的預售上座率,爭取更多的排片場次。

未來,電影票結算價有可能回落嗎?還是持續上漲?

卓女士分析道,今年暑期檔市場這麼火爆,說明觀眾能接受當前的電影票價。A類城市各項消費都高,看電影已經是相對便宜的休閒活動。

因此,結算價不會再回落。至於上漲,短期內很難。結算價一漲,影院的單張票價馬上就要上調,觀眾能接受嗎?

她舉例道,2022年春節檔初一到初三就因為漲價過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座率,影院初四就開始逐步下調票價。結算價上漲,必須要符合市場環境的消費水平,不能為了加快電影回本而貿然漲價。

影院怎麼看40元結算價?

電影票價高了,影院一方是不是受益者?

北京一家影院的何經理表示,國產片的票房結算價上漲,加重了影院的經營壓力。40元/人次的結算價,導致影院失去了做促銷活動的空間。

他舉例道,以前一部電影的結算價是20元或30元/人次,影院可以針對會員給到25元、35元的優惠價格。現在40元的結算價,影院即使不再漲價,40元的票價也失去了價格優勢。

何經理感慨道,影院的房租壓力很大。因此,影院只能將單張票價上漲到50元-60元一張,何經理自己都覺得票價較高,但影院也要活下去。

疫情之後,何經理工作的影院生意並沒有月月火爆。今年春節檔之後,清明檔、五一檔的表現相對一般,其它周末也會有觀眾稀少的情況。如果不是暑期檔比較熱鬧,他真的要心灰意冷了。

何經理認為,今年暑期檔的票房雖然已經超過2019年同檔,但是觀影人次還沒達到2019年的高度。他今年接觸的很多影迷都表示,現在能保證一周看一部電影就不錯了,票價讓他們感覺到消費吃力。

何經理不禁發出疑問,電影片方是想多一點觀眾入場,還是少一點觀眾入場?他認為單純追求高票價,進而獲得高票房,這樣的做法會導致觀眾流失。

內地市場中,進口片今年卻維持著平價水準。譬如《芭比》《忍者神龜:變種大亂斗》等新片,在北京還能看到25元~35元的票價,這又是為何?

筆者了解到,進口片由中影、華夏引進和發行,他們制定的票房結算價多年來都是20元/人次,這就給予了影院相對靈活的票價空間。如果影院想要促銷吸引顧客,就可以做一些低價的場次。

40元/人次的票房結算價,的確推高了國產片的電影票價。但是,A類城市的觀眾如果花點心思,仍然能買到少量相對優惠的電影票。一部新片上映之後,除了片方會在預售階段推出特價票之外,購票平台、各類信用卡APP也會推出電影票促銷活動。

何經理認為,當前的電影票價格臨近大眾的消費極限,短期繼續上漲的空間不大。希望今年國慶檔、賀歲檔、春節檔的電影結算價別漲了。

文/崔汀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42c9f9f56873834caa93d8fdcd5b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