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閱盡「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的網劇論壇乾貨

2023-09-26     影藝獨舌

原標題:一文閱盡「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的網劇論壇乾貨

9月25至26日,首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在北京通州大運河畔舉行,主要機構、頭部平台、行業大咖、一線主創齊聚現場,圍繞文化傳承、網絡劇、短視頻與直播、網絡微短劇、網絡綜藝五個維度展開了主題研討。

今天上午的網絡劇主題活動,則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

2023年網劇風向關鍵詞有哪些?

網劇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主流內容,網劇的新趨勢和新方向,始終牽動著業內的心。

在今天上午的網絡劇主題活動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楊錚進行了開篇致辭。他提到:網絡文學為影、劇、漫、游輸出了大量創作母本,凸顯了網際網路基因IP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整個文藝創作在向現實轉向,現實題材成為更多創作者的主動選擇,而網絡劇更加靈動,適合小切口進入、小角度延展和小人物呈現;受眾在變,作品的語態也在變。

接著,他就接下來的網劇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平衡好網感與現實感的關係,聚焦時代,記錄萬象;二是要平衡好原創和IP改編的關係,跟上社會生活的快速變焦;三是平衡好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係,打開跨文化視野的廣角鏡。」

三家行業頭部公司代表也分享了他們在網絡劇行業的思考,其中,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反覆提及的「與時代共情」讓在場的業內人士十分共鳴;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總編輯王娟認為一部作品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缺一不可;優酷副總裁謝穎則重點強調了要以東方美學書寫文化自信。

這10部魯迅文學獎獲獎小說,有待劇集改編

如果說好作品是果實,那麼故事和創意則是劇集的種子。隨後,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上台,對「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轉化網絡視聽作品」進行了推介,為劇集改編遴選了一些種子選手。

其中,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五部中篇和五部短篇小說是他推介的重點,王松的《紅駱駝》致敬核工業事業中的無名英雄;王凱的《荒野步槍手》塑造了頗為個性的當代軍人形象;艾偉的《過往》聚焦越劇母親;索南才讓的《荒原上》圍繞終生與馬相伴的牧民展開;葛亮的《飛發》則以理髮師與理髮店的匠人故事來追憶上海、香港的文化精神。

短篇小說里,劉建東《無法完成的畫像》以嶄新的角度書寫了革命英雄史詩;張者的《山前該有一棵樹》以新疆礦區為背景,故事圍繞移植一棵胡楊樹到學校展開;鍾求是的《地上的天空》以友人揭秘視角講述了主角朱一圍生前的一段隱秘情誼;董夏青青的新疆軍旅小說《在阿吾斯奇》寫的是邊防解放軍官兵的生活;蔡東的《月光下》講的是一對小姨和外甥女從親密無間到疏遠、再到彌合的關係變化。

愛奇藝、優酷、華策、靈河和稻草熊最新思考

從2014年到今年,網絡劇的發展經歷了多年的探索發展,「精品化」「多樣化」成為網絡劇的創作共識,各大平台、製作公司和頭部主創已經成為塑造網絡劇市場格局的重要力量。

其中,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戴瑩,阿里影業副總裁、敦淇工作室負責人敦淇,華策影視集團副總編輯賈堯,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青工委主任、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和稻草熊娛樂集團總裁吉俊洪,共同就網絡劇創新表達的探索與突破進行了圓桌探討。

戴瑩對創新與共情的關係頗有體會:「我們不要為創新而創新、為展現個性而放棄共性,藝術創作者都是非常有個性的,很容易想展現自己個性而放掉共性。很多項目有比較好的結構和人物,那麼我還會問創作者想表達的時代情緒,是批判還是什麼?如果單純批判沒有解決困境的話,會讓我覺得好像少一點東西的,我希望大家在創作的時候能夠把時代情緒的傳遞真正放在項目裡面。」

敦淇結合自己在優酷6年的做劇經歷聊了聊:「我一直講一個作品既要有藝術屬性,也要有商品屬性。民營公司很難把很多作品串聯起來,平台則可以把很多東西打通,我們一開始想做一個比較大的平行宇宙,做系列劇是很痛苦的過程,因為不是跟別人比,是跟自己較勁,從《重生》《重生之門》到《重生之路》要在思想性、藝術性和科技創新上疊代,要跟年輕人共情。」

今年華策出品的《去有風的地方》以田園治癒風掀起一陣影視文旅熱,賈堯表示:「《去有風的地方》內核是鄉村振興,但不是說教式的表達。我們在疫情期間策劃這個選題,捕捉到了當時人們需要治癒,呼應的當下社會普遍的心態,敘事偏人性化、樸實化,符合Z世代年輕受眾的表達,是我們探索創新的一個案例,我們之後也在布局文旅向的項目。」

白一驄以《三體》為例,認為劇集創新需要平台有魄力、主管部門有格局、製作方夠熱愛。

「現在平台靠數據驅動測算所有的可能性,但數據只能算已經有過的東西,新類型是偏感性的創作方式;我們的主管部門對創新內容是不是更好的接納程度和格局,這一點在跟北京局的合作中感受很深;《三體》花了七年的時間,要試錯和摸索,我們要確認每一個進入項目的同事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這個項目。」

稻草熊影視這些年的劇集項目數量多且在不同類型全面開花,對此,吉俊洪表示:「要做創新,得有一定的數量基數做保障,百花齊放中才能有幾朵開得更絢爛。我們聚焦長視頻,不做短視頻,長視頻里聚焦自己擅長的劇集賽道,不做電影和其他品類,在劇集上特彆強調多元化和豐富性。我們現在拍完後期製作的待播項目已有十個以上,儲備待開發的項目有50個以上。」

創作大咖眼中的「青春敘事和青春表達」

狹義的青春題材多為年輕人的戀愛與奮鬥故事,而廣義的「青春敘事和青春表達」,可以指向任何年紀和行業仍有銳氣和精氣神的主角,也指向劇集敘事語法的青春態。

就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編劇、製片人梁振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巍,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編劇於小千,《三叉戟》原著作者、編劇呂錚,北京快進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導演、編劇柏寧進行了探討。

《夢華錄》編劇張巍表示:「說到青春的創新,我覺得不要過於強調男頻女頻。貓膩老師說他在晉江待一年多天天看女頻,我說我天天看男頻,我們不要在自己最擅長的東西裡面使勁待著。如果總想要做女性作品,反而會使自己的格局變得小了。

所有的東西都會互相給予給養的。我今天的學生越來越多喜愛嚴肅文學,他們也渴望看見活潑生動的表現方式,這兩者不衝突。像《漫長的季節》《三叉戟》,這些老男人們的故事不是年輕人熟悉的生活,但他們熟悉要去追索的信念感、不追索到不甘心的精神面貌,這是非常青春化的表達。」

《漫長的季節》編劇於小千表示:「我自己感覺《漫長的季節》在時間結構和題材使用上是有一定新穎之處的。三條時間線有拼圖式的觀賞審美,讓人物的命運感凸顯,王響從趾高氣揚領導一切的工人階級成為今天的計程車司機,這種落差來得更強烈;案子是一塊石頭,生活是一條河,是關注石頭以什麼方式扔進了河裡,還是關注石頭濺起了波浪驚起了漣漪,是一種選擇。我們希望通過一個案子講述不同人物的命運軌跡。」

《三叉戟》編劇呂錚則坦言創作當中沒想過跟青春有那麼多關係。「我現在剛過40,當時寫的時候剛過35,本身還是一名警察,我覺得在職場上遇到了危機,也會遇到老警察碰見新問題。我特別同意前幾位老師說的,青春是一種力量,無論到了什麼年齡,只要不選擇躺平都會有更好的機會。」

梁振華表示:「青春是創新的一個基本價值,是能夠把創作跟市場打通的特別有效的武器。青春跟年齡沒有關係,青春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我們有了青春銳氣和精神,劇集行業才會有更好的明天。」

文/飛魚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77e66814d4c2c3077046a550fe35b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