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4年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正值「開門紅」階段,日前,多家銀行已經再次打響年末消費貸「價格戰」,花式推出各種利率優惠活動。其中更有銀行針對新客首次借款推出1.1%(單利)年化利率券。
不過,業內人士提示稱,消費貸的低利率優惠主要是針對優質客戶推出的階段性讓利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到一些新客戶。但從長遠看,這些客戶是否能成為銀行的優質客戶還有待評估。
消費貸「內卷」拓客
近期,多家銀行推出了消費貸的「開門紅」活動。如招商銀行(600036.SH)發布公告稱,針對的客戶是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2月8日間申請閃電貸並成功獲得閃電貸額度的新客戶,及截至2023年10月31日閃電貸貸款餘額為0且額度有效的老客戶,根據其「招米值」得分對應發放不同的一口價利率優惠券,最低利率可至3%。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分析稱,與往年相比,今年銀行的「開門紅」營銷活動來得更早一點。「社會融資需求不足,銀行信貸額度相對充足,在爭奪客戶方面越來越卷,優惠力度較大。不過各家銀行的營銷策略大同小異,包括直接降低利率、發放利息券、團購、抽獎等方式,最終目的都是降低貸款產品利率。」
「在近期政策利率引導和市場利率穩健下行的趨勢下,銀行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擔當作為,通過適時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推動市場主體融資成本不斷下降,切實踐行讓利於民,相應地,消費貸利率作為貸款利率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會適時調整下降。」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博士後李一帆認為,臨近年末,為打響「開門紅」,銀行加大營銷力度,擴大消費貸產品及服務供給,也為消費貸利率下降提供了空間。
至於降低消費貸利率,其獲客成效如何,某城商行相關人士坦言:「從實際效果看,降低消費貸利率的影響確實立竿見影,能吸引到客戶。不過,消費貸的不良貸款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暴露出來,現在看消費貸利率降低短期能吸引到客戶,但這些客戶是否是優質客戶,銀行是否能伴隨其成長,抑或這些客戶只是單純為了薅羊毛,甚至出現『共債』風險,最終結果都是有待評估的。」
李一帆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恢復向好趨勢明顯,宏觀調控政策持續發力顯效。銀行業積極響應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多措並舉力促消費恢復。在此背景下,銀行在監管合規前提下穩妥降低個人消費貸利率,能夠直接減輕客戶在消費信貸方面的利息負擔,在一定程度提高其消費能力,有利於將潛在消費意願轉化為真實消費行為,最終助力提振消費,活躍消費市場。因此,從整體來看,銀行推動消費貸優惠降價對促進消費者消費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則認為,今年以來,儘管按揭利率和消費貸利率持續下降,但是零售信貸需求仍較疲弱,主要原因在於居民住宅條件的逐步改善以及生育率的逐步下降使得房地產市場中長期供求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就業和收入前景的不明朗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消費的意願和能力,因此未來消費和零售信貸需求能否顯著復甦更多地還是取決於經濟增長前景和居民收入預期能否顯著改善。
劉銀平亦認為,消費貸利率下調可以降低消費者的借款成本,從而提高消費者的借款意願和還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但當前消費者借款意願不高,主要原因並非借款成本高,而是經濟增長壓力較大、投資環境不佳,所以降低貸款利率對提振消費的效果有限。
「儘管消費貸利率有所下降,但銀行始終堅持風險底線,對申請人的信用狀況、收入水平以及還款能力進行嚴格審核,在合規前提下為客戶授信並穩妥提供讓利空間,確保消費信貸資產質量穩定可控。」李一帆說。
降低利率拓客不可持續?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4年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具體來看,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
在政策呼籲下,消費市場依然需要銀行的助力。不過,消費貸讓利是否還有效?消費貸利率還有多少下降空間?
劉銀平認為,消費貸利率已經降至「白菜價」,銀行通過鋪量的方式賺取薄利,進一步下調空間有限,目前市場上利率基本在3%以上,個別超低利率產品有一定門檻和條件,消費者申請難度較大。
記者注意到,近期有銀行針對新客首次借款推出1.1%(單利)年化利率券。上述城商行相關人士認為,這種力度的優惠更多是銀行針對優質客戶的階段性福利,並不代表銀行的長遠布局。「通過階段性的優惠獲得了新客戶,從短期看可能是不賺錢的,但如果該客戶是優質客戶,從長期看,銀行的投入還是值得的。目前,信貸市場還處於疲軟狀態,而消費貸面向的客戶彈性比較大,既包括很多可以享受低利率的優質客戶,也有很多高風險的長尾客戶,兩相疊加,銀行依然是可以獲利的。」
薛慧如分析稱,在經濟弱復甦和利率中樞下降的環境下,銀行面臨著較大的息差壓力,因此消費貸利率大幅下降的空間較為有限。「由於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多次下調和存款定期化,行業凈息差已經從2022年的1.9%下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7%,展望未來,銀行凈息差壓力仍然存在。從資產端來看,伴隨著整體利率中樞的下移,對公貸款收益率持續下行,按揭貸款利率也因房貸利率下限和存量按揭利率調整而下降。從負債端來看,降准以及引導存款利率下調將使得整體負債成本有所優化,但是資產收益率降幅仍將大於負債成本降幅,凈息差仍將收窄。因此我們預計,銀行將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以及優化定價來緩解凈息差收窄壓力,消費貸利率進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