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橋
近日,記者在海豐縣梅隴鎮石南村採訪,意外發現這裡的文化遺存頗多。石南村地理位置特殊,在古代,這裡是惠州府通潮州府必經之地,既是交通樞紐,又是鄰近鄉村的貨物集散地。相傳有善人在此建下驛站,供過客歇腳休息。道光年間,梅隴富紳林格捐資在此修建安康橋,方便行人。1962年,曾在此設置淺沙公社,直至1985年。
承載著鄉愁的安康橋
古代潮惠官道海豐路段,設有三道石板橋,即龍津橋、安步橋和安康橋(也稱淺沙橋)。如今安康橋碩果僅存。村人介紹,現安康橋的石板都是舊物,最長達6.3米,最短的也5米有餘。這道石橋與周邊的平疇、河水、遠山構成一道承載著鄉愁的風景。2017年,此橋成為梅隴鎮創文主題曲《梅隴我愛您》MTV主要取景地。
此橋始建於道光年間的1833年,為梅隴富紳、領同知銜林格捐資建成。據清同治版《海豐縣誌·續編·人物》載:林格,字舜翼,號壽山,例授五品銜。樂善好施,平道路,造橋樑,修城填海,倡建學署考棚,重修明倫堂、節孝祠、息廣賓興,鼎建茶亭,送文廟工祝粗,設大液、鳳河義渡。據說,林格平生業績舉其大者有:修造路橋五座。1832年建梅隴慶康橋,1833年建淺沙安康橋,1841年建平安塘永康橋,1843年建王化塘達康橋,1845年建羊蹄嶺五康橋。置建三大義渡。1850年,置租田24石建大液義渡。1851年,置租田26石建鳳河義渡,如今鳳河古渡口舊址邊,豎立著一塊書寫「鳳河義渡」石碑,附刻「貴客往來不用給錢」,成為海豐八景之一的鳳河晚渡。
王爺鋪的圩集
當年,一道淺沙河將來往潮惠的行人阻隔,往來僅靠渡船,日暮時分或者碰上壞天氣,需要一個休息歇腳的地方,於是,王爺鋪應運而生。它始建於明代,準確時間已不可考,相傳為「善人王爺」所建,故稱「王爺鋪」,一共九間。在漫長的明清時代,不知多少行人在此受惠。人口的流動帶來商機,王爺鋪周邊慢慢形成了圩集,周圍十多個鄉村在此進行貨物交易,一些行商也參與其中。到淺沙橋落成後,王爺鋪圩集越加興旺,成為名聞遐邇的淺沙集。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成為敵我雙方必爭之地。1948年,在此發生了激烈的「淺沙戰爭」。新中國成立後,設立石南鄉和淺沙公社期間,這裡一度成為政府辦公地點。
各具特色的「大厝古」
由於曾經的富庶,這裡留下了一些頗具特色的「大厝古」。比如謝氏老宅的七包三建築,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其特點為:後落七開間、前落三開門,兩者又以護龍及過水廊相接,整體看上去有如老翁抱孫之狀,寓意承先啟後。又如鄭氏老宅的五包二格局,比謝氏老宅小,寓意相同。
汕尾日報記者 沈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