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VS國籍?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招生標準帶來的討論,為何飽受爭議

2020-03-26     睜眼看教育

這幾天,有諸多的自媒體在討論清華大學2020年本科(國際學生)招生章程,由於標準過低引發了討論,特別有意思的是很多自媒體都用「近日,清華大學官網公布了《2020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來認為自己言之有理,我估計很多人就沒有去看過清華大學的官網的文件,而是直接照抄的新聞,這些作者估計而認為去年7月報道所說的「近日」是2020年3月的「近日」,我不禁要問,你們的」近日「究竟是多久?

清華大學在每年的7月發布國際學生招生簡章,而2020年的招生簡章是在2019年7月發布的,2019年7月發布的簡章就是「近日」,完全說不通,請原諒我對於這種行為的「容不得沙子」,什麼事件的時間要明確,否則誰知道你說的是哪天哪月的故事了。

回到前面所說,在去年7月公布的清華大學2020國際本科生招生簡章中,由於招生標準過低引發了眾多的討論。

標準是什麼?清華大學的英文版招生標準中寫道:

1.外國公民,獲得高中畢業資格

2.學業成績:高中成績單、高中畢業生證書;其他國際測試的成績,例如SAT / ACT / A-Level / AP / IB /;其他支持材料。

3.語言能力。漢語水平考試(HSK)5級或以上,每科得分超過60分;良好的英語水平

4.年滿18周歲。

那麼,申請程序是什麼?

1.在線申請

2.綜合評估,最後的錄取決定基於對學習成績,語言能力,輔助材料以及綜合考試(如果適用)的綜合評估。

不通過統一的考試就能夠入讀清華大學,這讓多少普通學子相形見絀啊。

我們的輿情為什麼會表示不滿?

首先應該知道誰在表達不滿。在網絡上表達感受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構成的主體,我們就讀國內頂尖名校的方式只有通過難度係數高的高考,並且由於各省之間的錄取差異,北京的學子比起其他省份的學子也更容易上清華北大。這種網絡意願反映的是普通大眾、沒有特權的民眾或者說無法享受政策帶來利益的群體的聲音,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也是網絡輿論的主流,更是權威媒體和機構在宣傳教育中進行規訓的對象。

其次,為什麼表達不滿,難道僅僅是因為招生外國人要求過低而導致的不滿?背後涉及的是教育中的公平以及社會的貧富分化,是對利用漏洞享受教育特權的群體的不滿,也是對中國的高等教育迎合西方的不滿。

一個事實就是每年清北招生的國際學生許多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中國這個社會講究的就是怎麼鑽漏洞,喜歡的是享受特權,而這些都是對應有能力的人。什麼樣的人有能力,基本上兩種人,有權的、有錢的。對於許多中國學生更換國籍後成為清北的學生數見不鮮的案例,是多麼的讓大眾心酸。

人,憤怒的不是自己的不努力,而是別人有機會鑽漏洞,自己卻沒有機會鑽漏洞導致的社會就會的不公平。一些本來頂著中國國籍的學生在高考中可能只能夠上三本,但是換了一個國籍,搖身一變就成為頂尖名校的生源,其他人的心裡落差可想而知。

還有一部分可能確實是國外的留學生,但是一看都是些什麼國家來的,不忍直視,來了也不是為了很好的學習,不得不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難道這樣的國內頂尖大學不知道這樣不公平嗎?

肯定知道的,但是不得不這樣做。

第一就是招收國際學習是必須的,見過哪一個美國的名校不招收國際學生,國際學生構成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同樣也促進了學校的國際化。說國際化,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那就是在大學國際排名的指標中,有一個國際化的指標,包括了國際教師、國際學生、國際合作研究的比重等等。一些硬性的指標不好操作,那麼,國際學生的指標肯定是要保持的,這也是國內所有的大學都在強調國際學生比重的原因。招收國際學生不是為了培養成才,而是為了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提高學校的國際排名,不然何必招一些學習不努力甚至品行也不咋樣的國際學生。從這樣方面來說,對於國際學生,學校只是將他們作為排名和影響力的工具,人變成了工具,造成了社會的異化,學校付出的就是教育資源,不會擔心教育資源的浪費嗎?地主家的餘糧是否充足也不是打長工的人願意去操心和計較的。

第二是如果不這樣考核,能夠有多少留學生符合標準?許多人國際學生不要說通過嚴格的考試,連一個中文測試都考不好,要他們通過考試入學那不是在砸自己招生的場子嗎?「假外國人」也會受到歡迎,這些人比起真的外國人來說,說不定素質更好,同時,大家又都是「中國製造」,相同的文化基礎,溝通起來更方便,還能夠減少對於國內名額的占據而招收更多的「中國學生」,反正國際學生的名額就是那麼多,給誰不是給呢?這簡直就是雙贏的典範。

還有一點,世界排名前30強的大學,為什麼無法有足夠的吸引力來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很多歐美的學生覺得中國的大學水平還是不行,這種「不行」雖然不一定和實力掛鉤,但就是一種印象,排名高但是國際聲譽並不高,這也是大學的管理模式、治理制度有關。況且名聲也不是很好,很多歐美學生在接受的教育中都會認為這裡是「人間地獄」,妖魔化、醜化在其教育中還是存在的,這種認識也使得優秀的學生退避三舍。

對於任何的國際學生也不能夠一棍子打死,還是有一些來自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的學生還是很優秀的,這些國家對於我們的態度不似歐美,學生的認知也就不一樣了。

實際上,這種申請-考核的方式有錯誤嗎?嚴格來說,也沒有錯誤,國際上的頂尖大學都是走的申請-考核制度,只不過對於所有的學生都是申請-考核制,而國內的頂尖大學只對國際學生如此,國內學生還是想要高考。我們為什麼不能申請-考核,主要還是我們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面子與權力充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量化的考試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利益衝突。雖然高考有些許的不公平,但是已經是目前所能夠推行的最公平的方式了。看看前幾年的自主招生,慢慢的就被鑽空子了,去年終於取消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制度設計不好,而是苦心孤詣地思考怎麼鑽漏洞的人太多,如自主招生,國際學生招生,有條件的家長就會利用這種漏洞,來達到利益的滿足。很多人批評學生在學習,一些家長在瘋狂找漏洞,找到就是勝利了一半,這是家長的起跑線,也是一個社會底線的下降,俗稱「耍流氓」,我們這個社會就是耍流氓的太多了,一些人還打著正義的旗號在「耍流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3nGXEBfwtFQPkdGK0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