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x 費晟:梁啟超眼中的海外華人社區 | 單向現場

2023-08-16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許知遠 x 費晟:梁啟超眼中的海外華人社區 | 單向現場

㊟紀錄片《華人移民史:金山客

「海外華人群落廣闊,特性不同:南洋的華人多白人少,他們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與中國國內不無相似;澳洲、美洲諸城的白人多華人少,華人遵循當地法律,缺乏自己的獨立性。舊金山處於美國,卻有足夠大的社群,約有兩萬七八千人,是再好不過的觀察樣本。」/ 許知遠,《梁啟超:亡命(1898 -1903)》

「歷史真正的主題,不是已發生的事情,而是當事情發生時人們的感受。」如 G.M.揚語,許知遠在新書《梁啟超:亡命(1898 - 1903)》中以親身追隨梁啟超的腳步,體驗梁啟超看過的世界,想像他彼時彼刻感受的方式來書寫他,引我們窺見梁啟超有血有肉的人生、他所置身的世界舞台,以及今日中國的來路。

19 世紀的華人移民浪潮,使得一個不同於中國本土的華人世界得以形成。從溫哥華、舊金山到新加坡、墨爾本(新金山),華人沿大洋創造新生活,締造了一個驚人的網絡。從 1899 年開始,梁啟超前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地,一路發表演講、募集款項、建立保皇會分會。空間的劇烈變化讓他成為一個老練的觀察者,看到海外華人社區蘊藏的豐富可能性。

可以預料,天朝的浪潮將滾滾東流」

文 / 許知遠

節選自《梁啟超:亡命(1898—1903)》

唐人街也象徵了華人的生命力與困境。「在太平洋沿岸的一種風氣是要想盡辦法去欺凌和虐待中國人……把他們當豬狗對待,一有機會就對他們威嚇嘲弄,拳打腳踢,連他們的名字也成為罵人的粗話」,一位英國旅行家在 1860 年代這樣寫道。他也驚異於中國人的忍耐,「他們卻沒有流露出打算報復的意思,而是默默地幹活,對任何人都彬彬有禮」。

這也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時刻。僅僅兩個世紀前,中國還被視作文明的典範,從儒家思想到蘇州園林,征服了巴黎到倫敦的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再上溯三個世紀,甚至美洲的發現,都源於對中國的興趣。哥倫布以及一眾追隨者都認定,中國代表的東方意味著無盡的財富、雅致的品位。加拿大同樣充滿了這樣的故事。1634 年,一位叫讓·尼科萊(Jean Nicolet)的法國人從魁北克出發去往五大湖區,解決那裡的部落衝突—這些部落以毛皮與歐洲人展開交易。這位法國人還受命,如果有可能,要航行到西洋,前往中國。當地的土著帶他去密西根湖,他確信對岸就是中國。為了給中國人留下良好印象,他還特意穿上了一件繡著花鳥的中國錦緞。

此刻,中國卻變成了衰敗、腐朽甚至罪惡的形象。那些不斷湧來的礦工、苦力,拖著腦後的長辮,說著不通的語言,只和自己人在一起。他們也將家鄉的惡習,比如吸食鴉片和賭博,帶到了這裡。一位牧師曾經這樣描述,「在唐人街陰暗的角落裡,寄居著職業賭棍、抽鴉片者,以及其他不潔者……唐人街成為白人社會希望消除的邪惡勢力的淵藪」, 這些華人「是一幫離群索居者……由於幾乎不能跨越的種族、 膚色、語言和思想的鴻溝,他們不被白人所喜歡」。維多利亞排華會則聲稱,「陋俗惡習——包括嫖妓和賭博——在那些(華僑)區域猖獗一時。……他們把自己的病人趕出去死在街上,他們的麻風病人擠滿了我們的監獄,他們操縱了本城的勞動力市場」。

華人社區仍頑強地壯大,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將家鄉的一整套生活搬到了此地,建立會館、廟宇,廟裡有木工們雕刻精細的神壇、供桌、屏風、神像,期望帶來保護。在林地上建立起的溫哥華唐人街,幾年後就初具規模,到 1889 年, 有七家洗衣店、十家雜貨鋪、兩個包工商、兩家縫紉店、一 家肉鋪、一家鞋鋪,當然還有兩家鴉片進口行。礦工與鐵路工人已消退,如今,洗衣業是唐人街最賺錢的行業,每月 40 - 100 加元,而其他行業只有 20 - 40 加元。這些廣東人也把珠三角的農業技術應用在此地,種植各種各樣的蔬菜, 人們很快發現,「每天可以看到他們的貨車裝著各色蔬菜, 運到這個城市來賣。他們供應私人住戶、旅館和寄宿舍,這些寄宿舍幾乎全部依靠中國人供應蔬菜」。

1890 年代以後,維多利亞唐人街的商業中心從科莫蘭特街(Cormorant St.)擴展到菲斯加德街(Fisgard St.),中華會館、中華衛理公會教堂、中華醫院、致公堂,以及各種宗親會相繼建立。它有了自己的氛圍與節奏。春節是最歡樂的時候:商店停業,打掃,用桃花、水仙花和紅紙花裝飾一新, 門口還要貼上對聯;放鞭炮,穿上最好的衣服,互相拜訪,用 白酒、堅果、糕點、水果招待客人;從除夕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偶爾,白人也被邀請。他們也拒絕死在異鄉,1891 年,維多利亞的中華會館收斂 300 多具無名屍體,等著運回中國安葬。

擁擠、缺乏衛生、鴉片、賣淫、賭博,這些社會疾病也隨著唐人街的繁盛而迅速蔓延。唐人街與紅燈區相鄰,似乎總與歡愉、罪惡相關。這也是赤裸裸的汙衊,從 1879 年至 1884 年,白人犯罪人數為 2014 名,印第安人 1263 名,中 國人 296 名。鴉片吸食者不僅是華人,一名白人婦女的感受代表了很多人:「不抽鴉片簡直就沒法活下去……部分原因是抽煙給人一種恬靜的享受,但主要卻是為了逃避恐怖,那就是不抽煙後會產生的恐怖。」

一種混雜的情緒集中在這些華人身上。白人厭棄他們, 又需要他們,還恐懼他們。所有人都承認,華人有利於商業。1860 年的某日,《維多利亞殖民者日報》興沖沖地宣稱:「據可靠消息,本市五百名中國人在一星期內消費達一萬美元。」另一份報紙則發出這樣的預言:「可以預料,天朝的浪潮將滾滾東流。橫貫落基山脈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到時將為之開闢通道。十倍於目前加拿大人口的滔滔人流,一定會從富饒的中國土地上向我們蜂擁而來。」

㊟劇集《戰士

#來書店吧

8 月 21 日(周一)19:00 - 21:00許知遠與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費晟將在單向空間·順德 ALSO 店展開對話,開啟一段與梁啟超的穿越時空之旅,穿梭於散落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觀察、體會華人在異域的屈辱、希望與獨特之生命力。

#嘉賓介紹

許知遠

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談話節目《十三邀》主創。

著作包括《祖國的陌生人》《一個遊蕩者的世界》《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等,他正在撰寫五卷本梁啟超傳記,其中兩卷《梁啟超:青年變革者1873—1898》,《梁啟超:亡命(1898—1903)》現已出版。

費晟

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慕尼黑大學博士後。現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項目。主要研究領域是大洋洲環境史與華人移民史。代表作有《再造金山:華人移民與澳新殖民地生態變遷》(2021)。

#相關圖書

《梁啟超:亡命(1898-1903)》

責任編輯:譚宇墨凡

特約編輯:張旖旎 羅丹妮

出版:單讀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許知遠「梁啟超五卷本」第二卷,講述走向世界的梁啟超。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卻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時代浪潮,在廣闊的世界舞台上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這一時期的梁啟超以日本橫濱為基地,先後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雜誌,促發了中文世界新知識與新思想的生產與傳播,影響巨大且深遠;同時他遊歷夏威夷、澳大利亞、北美等地,呼應海外華人廣泛覺醒的政治意識,建立保皇會(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的全球網絡。

本書以大量細節還原歷史場景,塑造了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維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並以梁啟超為中心,牽引出嚴復等維新同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以及李鴻章、大隈重信、西奧多·羅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溫哥華的葉恩、新加坡的邱菽園、雪梨的梅光達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他們的熱情與掙扎,敷演出一部 19、20 世紀之交的全球風雲畫卷。

三十而立的梁啟超,以世界經驗反觀中國困境。他逐漸脫離康有為,獲得智識上的獨立,也走到了思想成熟的關鍵時刻。從「維新」到「新民」,梁啟超再一次推動了「變革」。

1896-1906年間的舊金山唐人街 / 國會圖書館

從舊金山到新金山:

梁啟超眼中的海外華人社區

《梁啟超:亡命(1898—1903)》新書沙龍佛山場

嘉賓:許知遠、費晟

時間:8 月 21 日(周一)19:00 - 21:00

地點:單向空間·順德ALSO店

(佛山市順德區怡和路6號ALSO F棟)

主辦:佛山市委宣傳部

承辦:讀、單向空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佛山市活力廣府文化促進中心

掃碼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d9532798ed6380f8e85dccbaac0d7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