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自由撰稿人
近日,火箭軍某部現身央視新聞,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20輛發射車在室外整齊列隊接受檢閱,另有5輛發射車在室內進行發射流程演示。根據視頻,我們可以得出判斷:此次批量展示的是解放軍的東風-26中遠程戰略飛彈。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東風-26飛彈彈長約14米,彈徑1.4米,發射重量20噸,可攜帶一枚1.8噸的彈頭或者三枚分飛彈頭。飛彈最大射程5000公里,具備跨區無依託機動發射能力。東風-26系列飛彈根據需求可以兼顧核打擊和常規打擊,打擊目標既可以是地面固定目標,也可是移動目標,還可通過動能打穿掩體,精確打擊地下目標。
2015年9月,東風-26飛彈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此後在朱日和閱兵和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先後出現。
2018年4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對媒體介紹,東風-26型飛彈具備四個特點:一是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武器。二是戰鬥部核常兼備,既可遂行快速核反擊任務,也可遂行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任務。三是打擊目標陸海兼備,具備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精確打擊的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項新技術,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
反艦彈道飛彈打破了大航海時代以來海強陸弱的格局
東風-26飛彈列裝後,火箭軍具備了利用中遠程飛彈精確打擊關島美軍基地的能力。因此,中國軍迷也將東風-26戲稱為「關島快遞」。「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說法由此而來,並被火箭軍官微引為宣傳語。
隨著2020年8月,火箭軍在全球關注下,從青海發射東風-26飛彈,準確擊中在南海機動航行中的靶船,東風-26成為了繼東風-21D之後的新一代「航母殺手」。
我認為這則央視新聞可能還暗示了一件事:一個東風-26飛彈旅至少擁有25輛飛彈發射車。考慮到有消息說每輛發射車還配備兩輛專用的飛彈運輸車,這也就意味著,每輛飛彈發射車備彈量可能是三枚。那麼一個東風-26飛彈旅可以在一輪戰鬥中打出至少75枚飛彈,具有強大的打擊力。
解放軍展示東風-26 視頻截圖
回顧近幾十年中國彈道飛彈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雖然中國在彈道飛彈方面是後來者,但在常規戰區彈道飛彈應用方面卻是先行者。早在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中國就意識到了軍事鬥爭的緊迫性和美國軍事干預的危險性。而美國干預力量,尤其航空力量的干預出發點不僅有航母,也來自嘉手納和關島等地的航空基地。
在那個遠程海空打擊力量相對短缺的時代,彈道飛彈幾乎就是全村最可靠的希望。在台海方面,以東風-11和東風-15為代表的大量短程彈道飛彈為跨越海峽提供打擊火力能力;在廣闊的西太平洋方向,東風-21首先成為了我國打擊火力的主體,然後東風-16以相當於東風-15的尺寸和重量實現接近了東風-21的射程,東風-17又以自身的高超音速滑翔能力進一步增強了突防力。
從V2飛彈時代開始,彈道飛彈就以突防力強大著稱,在持續提高命中精度的背景下,從東風-11開始,我國的中短程彈道飛彈都成為了核常兩用、以常為主的戰區彈道飛彈。這極大降低了使用門檻,增加了戰術靈活性。事實上將彈道飛彈從威懾武器轉變為殺手武器。
以具有反艦能力的東風-21D彈道飛彈入列為標誌,大航海時代以來海強陸弱的對比在本質上正在發生改變。
從歷史上看,同等數量的岸炮與艦炮對射並不吃虧。岸炮火力強大不說,除非被直接命中,岸炮沒有被擊毀的危險。只是戰艦具有機動性,可以在靈活機動地選擇交戰目標和交戰時機,集中兵力和火力,打掉岸炮。東風-21D出現的意義在於實現了幾百年來岸炮海防的夙願:如果戰艦的機動範圍都在岸炮的射程之內,就可以讓戰艦的機動失去意義。
對於這種規則顛覆者,美國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他們對東風-21D具有反艦能力的傳聞非常認真。雖然當時的各種質疑都有道理,但美國海軍明白,彈道飛彈反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術困難。在「沙漠打航母」之後,所有疑問更是被一風吹沒,反艦彈道飛彈的防禦則成為越來越大的問題。
反艦彈道飛彈在本質上是彈道飛彈加上末端制導和機動飛行,而反彈道飛彈則分為末段反導和中段反導兩大類。之所以沒有初段反導是因為上升段反導的概念雖然很誘人,但可實現性太差。
客觀來說,彈道飛彈中段飛行速度非常快,中段反導發射陣地如果離彈道飛彈的彈道太遠,反飛彈就根本來不及趕到攔截點。所以只有在飛彈飛行路徑上預設陣地,才可能實現中段攔截。
這種攔截方式可能可以保護固定目標或者攔截固定發射場發射的飛彈,比如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的反導基地攔截從朝鮮發射到美國西海岸的飛彈。但由於反艦彈道飛彈的發射陣地和目標都是機動的,專門預設中段反導陣地就變得不可行。
機動彈頭讓反導系統難以實現目標 視頻截圖
末段反導以逆彈道攔截為主,加上機動修正。但反艦彈道飛彈的末段飛行會進行高度機動,這會導致逆彈道基本失效。飛彈和反飛彈本來就都在極限飛行條件下,反飛彈還需要讓自身機動能力大大超過來襲飛彈的機動能力才能高機率攔截,這太難了。
而且如果放任反艦彈道飛彈接近目標,即使最後關頭實現攔截,飛彈殘骸和碎片也可能對軍艦造成足夠的損害。甲板上、艦橋上大量天線、電子設備、武器裝備如果被碎片被打掉一部分的話,戰艦就可能失去繼續戰鬥的能力,處於「任務擊毀」(mission kill)狀態下。重傷的戰艦既不能打擊敵人,對手再補刀也易如反掌。
最初,美國海軍還是想用老辦法:不能擊落箭矢的話,就擊殺射箭的人。「空海一體戰」戰略的一部分就是用長航時、高隱身的無人作戰飛機獵殲在沿海待機的東風-21D,儘量為航母爭取近海活動空間。當然,這裡近海指海岸1500公里以內,並非12海里以內。
但是東風-26使得這一戰術不再現實。5000公里的射程意味著東風-26即使隱蔽在2500公里的內陸,依然可以控制海岸線2500公里以內的海洋。再長的航時、再隱身的無人作戰飛機也不可能在這樣的深遠內陸兼顧生存力和探測打擊力,而2500公里更是已經大大超過艦載戰鬥機的典型作戰半徑,任何潛在的艦載加油機都解決不了那麼大的航程赤字。
同時,超大的射程也意味著東風-26可以在遠距離上實現互相支援。由於所有距離目標5000公里以內的東風-26都可以參與打擊,飛彈本身的位置和機動性不再重要。
戰略飛彈讓美國如芒在背
如果說東風-26的基本型還是以打擊包括地下堅固目標在內陸地目標為主,那麼傳聞中配備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東風-26將成為不滅的傳說。一旦證實,這將意味著中國中遠程彈道飛彈的射程和突防力進一步提高。
台海和南海是中美衝突最可能爆發的地方。戰場離中國近,離美國遠,這對美國是雙刃劍。既有利於確保美國本土不易受到打擊,又有美國必須藉助海外領地和地區盟國才能介入戰鬥的壞處。
亞太方向,美國有一系列重要的基地和盟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外領地關島和同為重要基地但不是美國海外領地的迪戈加西亞。同時在地區,美國有主要盟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以及動搖不定的不可靠的地區盟國菲律賓,反而是韓國因為朝鮮的壓力而最可能置身事外。
細數過來,關島雖然不小,但用於在與中國這樣的大國進行的戰鬥中,承擔主要戰鬥支援基地任務依舊是關島不可承受之重。更加糟糕的是,「關島快遞」不會只有東風-26,這只是「挖眼拔牙」的第一波。
雖然現代武器的威力大,射程遠,但現代設施的抗打擊力和恢復力也極大提高。伊朗飛彈襲擊以色列的戰例表明,「一波流」的飛彈攻擊聲勢浩大,但只能短暫地壓制對手,效果很難持久。中國飛彈的技術戰術水平當然不是伊朗可比,但美國關鍵軍事設施的抗打擊和恢復能力也非以色列可比。
伊朗彈道飛彈打擊以色列
所以在短暫打啞關島的防空和指揮控制系統期間,動用更多的艦射、潛射、空射巡航飛彈,甚至用超遠程巡飛彈(可等效為低成本、低速度的簡易巡航飛彈),大規模跟進打擊,才能在更大範圍內瓦解關島的防禦體系。這還不算中國的航母。
「尼米茲」級航母艦上攜帶了約2000噸航空彈藥。「福建」級小一點,同時需要把部分噸位留給動力燃油。但即便假定「福建」級只可攜帶1500噸航空彈藥,那依然是很大的數量。東風-26的彈頭重1.8噸。1500噸航空彈藥相當於830多枚東風-26,加上補給艦上的彈藥,足以使得關島「歇業」了。
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也在東風-26的射程之內,雖然中國的陸基和轟炸機發射的巡航飛彈、巡飛彈需要解決飛行路徑穿過印度領空的問題(B-21、美國巡航飛彈從印度洋方向攻擊中國有同樣的問題),中國艦隊也需要航行更遠才能到印度洋作戰,但迪戈加西亞也小得多,抗打擊能力低得多。
澳大利亞雖然大得多,參與美國軍事行動的不確定性也大得多,但對美國軍事介入有用的北方基地依然在東風-26的射程之內。日本、菲律賓甚至不需要東風-26,東風-16/17直接招呼上了,接著就是轟-6、殲-16量大管飽。
而且東風-26的核常兼備特性讓美國很頭痛。幾乎所有東風都是核常兼備的,但東風-11/15/16/17的射程相對較近,數量相對較大,而且其他配套打擊手段給力,一般沒有必要主動升級到核打擊。東風-26的射程更大,成本更高,數量更少,更有理由一錘定音地升級到核打擊。
中國早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美國以己度人,從不相信這一政策。問題是,如果中國發射東風-26,上面是否為核彈頭只有擊中後目標才知道,當然那就太晚了。但美國對一個中遠程飛彈貿然啟動「接警立射」機制又太草率,因為這很可能會毫無必要地開啟互相毀滅模式。說到底,還是因為美國那個曾經讓所有人確信無疑的核優勢現在已經備受質疑,不久前的中美洲際飛彈發射試驗成敗對比更是提醒了所有人時代在變化。
當然,東風-26不是洲際飛彈,射程夠不到美國本土,執行戰區打擊任務也是以軍事目標為主,屬於戰術核武器。雖然美國熱衷於把戰術核武器設想為超級高爆炸彈使用,但是一旦對手主動在核常交界線上布子,美國還真不好辦。
但對美國來說,東風-26的最大挑戰恐怕還是他會成為中國戰區快速反應打擊體系的矛尖。傳統上,戰區彈道飛彈主要用於對固定的預設目標發動計劃中的打擊,很少用於對突發目標實施快反打擊。因為突發目標基本上都是點目標,而之前從發現目標到精確鎖定,到最後下達命令,整個指揮鏈不僅冗長、發射準備也太慢、打擊精度也不夠高。
現在不一樣了,中國既然對海上高速機動中的航母都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下令、及時發射、及時命中,對陸地目標就更不在話下。
比如衛星發現B-21在迪戈加西亞的停機坪上出現,如果在30分鐘內形成指揮決心、下達發射命令,那麼再有30分鐘,飛彈可能已經招呼到B-21的停機位了。即便先期打擊無法使關島和迪戈加西亞被可靠摧毀或永久性失能,這樣的應招打擊依然能有效地阻止B-21、B-52、KC-46、C-17等大型飛機使用這些基地。
而且與偵察衛星解析度指標動輒達到亞米級不同,在寬大停機坪上探測大型飛機使用民用SAR衛星足矣,這使得衛星對這些目標的偵察在戰時更不容易失能。更有利的是,在前線機場,大型飛機大多只能露天停放,既沒有足夠多、足夠大的有頂棚機庫,更不存在停得進去的加固或者山洞機堡。既便於探測,也便於打擊。戰術飛機同樣也會受到限制,大機群通常只能露天停放,同樣易被探測,易受打擊。
雖然大家早就知道彈道飛彈的威脅,海灣戰爭後,各國也在不停加強反導技術的研發,但對以色列的飛彈襲擊表明,相比於攔截彈絕對數量的不足,現在的反導系統甚至依舊不能確保攔截所有單次只有一枚的中程彈道飛彈。這也意味著雖然中國不能寄希望於東風-26得飛彈打擊能畢其功於一役,美國也不能寄希望於「薩德」、「愛國者」和海軍「宙斯盾」系統的防禦萬無一失。尤其在「薩德」和「愛國者」本身也是打擊目標的情況下,關島反導體系在面臨大規模打擊時候的生存力堪憂。至於海軍「宙斯盾」的防禦,要是「標準」飛彈都用於攔截東風-26了,那打航母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解放軍展示東風-26飛彈 視頻截圖
為了應對東風-26的打擊,美國人也可以讓各型飛機在地面上保持熱態加油狀態。熱態加油可以讓戰機在發動機怠速運轉。通過保持隨時可以再次起飛的狀態,通過最短時間完成加油,然後迅速起飛以縮小「危險窗口」。
理論上B-21、B-52都可以從東風-26射程之外的美國本土或者歐洲基地出動,只在關島、迪戈加西亞做熱態加油,但這將大大增加機械損耗和飛行員疲勞。戰鬥機雖然在理論上也可以,但這樣的長途飛行和熱態加油的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戰術飛機的機械損耗和飛行員疲勞問題會比轟炸機還要大得多。
而且熱態加油不僅需要時間,這些孤懸遠方的小島補給可靠性也值得懷疑。運輸機空運補給有一樣的危險;而面對擁有反艦能力的東風-26,船運的危險更大。別忘了,東風-26連高速機動航行中的航母都能打,低速甚至靠泊的油船、貨船簡直是頭頂插標的靶船。此外島上的油庫、倉庫、彈藥庫飛彈打擊的優先的目標,這些還都是不會跑、容易打的軟目標。
二戰後美國軍事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空中優勢和可靠後方上。空中優勢意味著可以不分前線後方的全縱深打擊,可靠後方意味著可以在不受對手干擾的遠方安全地籌劃、組織、實施和轉移各種打擊作戰。
但由於東風-26的出現,在對美國最重要的亞太戰場上,後方變得不再可靠,空中優勢也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會對美國軍事戰略產生根本性動搖,也將對美國政治決心造成極大的困擾。
衛星是戰區察打一條龍的龍頭。中國的軍用衛星發射情況是保密的,但我們也正在發射大量的民用遙感小衛星,SAR衛星的解析度都不低於米級,軍用潛力顯而易見。雖然衛星存在被美國擊落的危險,但由於衛星越來越多,反衛星作戰組織難度大、耗用資源多、實施成本高,並不是美國想打就能打的。而且中國有快速補射能力,車載機動發射、固體發動機的「快舟」火箭就是干這個的。更何況還有HALE無人機、高續航力無人艇和潛航器、信號偵察、網絡偵察等先進偵察手段還可以補充衛星偵察。
隨著先進的自動化、數字化指揮控制體系將偵察到打擊的所有環節整合到一起,央視新聞里看不到的快狠猛準的察打一條龍才是對手所擔心的。
就像順豐快遞不只管包郵區一樣,東風-26也不只管關島。這才是「東風快遞,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