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監管迎新規,27萬億險資將何去何從?

2023-09-26     零壹財經

原標題:保險監管迎新規,27萬億險資將何去何從?

來源 | 零壹財經

9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保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0%監管標準不變的基礎上,《通知》在多方面相較「償二代」二期規則有所放寬。

從負債端來看,《通知》針對不同類別、不同規模的保險公司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折扣比例,體現了監管對保險公司差異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意味著對中小保險公司業務開展、穩健經營的支持,有利於中小保險公司更好參與市場競爭,及行業穩健均衡發展。

從資產端來看,《通知》下調滬深300指數成分股和科創板股風險因子,這兩類股票所要求的最低資本隨之下降,因此保險公司將能夠在不增加資本占用的情況下,釋放一定的權益類資產配置空間。截至2023年6月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超27萬億,是我國資本市場重要的壓艙石,保險資金配置結構優化將對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結合保險行業上半年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及投資收益率等指標來看,上述新規將重點緩解部分公司償付能力壓力,引導險企服務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打開保險資金入市空間。

01

中小險企償付能力承壓與「鬆綁」

償付能力,是指保險公司償付其到期債務的能力,即保險公司「賠錢」的能力。根據原銀保監會於2021年1月修訂發布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保險公司需同時滿足綜合償付充足率≥100%、核心償付充足率≥50%、風險評級≥B類三項要求,才屬於「償付能力達標公司」。

2022年以來,由於資本市場行情走低,部分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收益下降,其他綜合收益表現為負,兼有盈利承壓,一定程度上侵蝕所有者權益,對償付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截至2022年末,保險公司、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及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年末分別下降36.1、46.0、36.7、11.1個百分點,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下降91.3、54.6、100.6及20.4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6月末,上述指標較上年末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市場波動幅度加劇的背景下,為應對潛在風險及損失,人身險公司對資本金及儲備金要求更高,再加上人身險公司需以長期資產匹配較長的負債久期,其投資組合較財產險公司風險更高。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低於財產險及再保險公司,但整體仍保持充足水平。

表一:2019-2023年6月末保險行業償付能力狀況

數據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目前,在已披露2023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保險公司中,有15家公司為C類,12家公司為D類,3家公司償付充足率不足。償付能力未達標的均為中小保險公司。

財險公司中,安心財險兩項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負值,綜合風險評級已連續第十個季度為D級,經營情況堪憂,目前主要面臨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增資困難、主要業務停滯等問題。

壽險公司中,北大方正人壽自2022年四季度至今一直處於償付能力不足的狀態,風險綜合評級滑落至D類,其狀況受股東方正集團破產重組的影響,與方正集團關聯債權大幅減值。

9月11日,北大方正人壽發布變更註冊資本公告,擬增資17億元,公司註冊資本金由28.8億元增加至45.8億元,平安人壽或成為其實控股東。若增資方案獲批,北大方正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將大幅提升,成為償付能力達標機構。

表二:2023H1財產險公司償付能力排行(79家)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

表三:2023H1壽險公司償付能力排行(64家)

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

從上半年來看,11家最低資本要求未變動的大型險企償付能力充足。《通知》對最低資本要求的差異化調節後,占比90%以上的中小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將有提升,減少了其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時使用的最低資本,可緩解其償付能力壓力。

在行業頭部效應明顯的情況下,償付新規採用最低資本折扣計量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鬆綁」了償二代二期落地以來行業整體下滑的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通知》允許中等規模的財險、再保險和人身險公司,即總資產100~2000億元的財產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與總資產500~5000億元的人身險公司的最低資本按照95%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5.3%;體量較小的財險、再保險和人身險公司,即總資產100億元以下的財產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與總資產500億元以下的人身險公司的最低資本按照90%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11.1%。

新規實施後,有助於優化行業資本充足情況、降低中小險企融資壓力和分紅壓力。此外,當前保險公司的權益投資規模上限與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正相關,最高可達到45%,部分險企可以通過改善償付能力充足率狀況優化資產配置,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效率。

02

保險公司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仍有上升空間

2023年上半年,幾大上市險企凈投資收益率整體呈現小幅度下滑,僅中國再保險同比上升0.34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到了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影響。近幾年來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呈下降趨勢,一定程度上受到經濟基本面和利率中樞下移影響,未來的預期回報率也在下降。

當前,保險行業配置權益資產的規模較低,相比於投資上限仍有較大差距。

據2023年2季度保險資金運用情況,截至2023年6月末,險資運用餘額達到26.82萬億元。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資規模為3.46萬億元,占比為12.91%;人身險及財產險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水平分別為178.7%和224.6%,分別對應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上限為25%及30%;而人身險及財產險公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及長期股權投資合計占比為22.84%及21.81%,均低於行業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保險公司權益資產配置仍存在一定的空間。

表四:2023H1上市保險公司凈投資收益率排行(9家)

數據來源:上市保險公司財報

險資對權益市場的配置比例不高的主要是由保險資金的特性決定的。保險資金來源主要為保單負債,負債端成本相對剛性,保險公司自身的運營模式決定了其投資端收益必須要覆蓋保單預定利率和賠付支出,從而避免潛在的利差損風險。

固定收益類投資以其較為穩定的投資收益、較低的投資風險、以及期限較長且較為明確的資產久期能夠較好地匹配保險資金的資金屬性和風險偏好,在保險資金的投資運用中占據主導地位。截至2023年7月,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債券投資規模為11.55萬億元,占比高達42.96%,是保險資金配置的最主要資產。

在當下的利率中樞長期下行環境下,行業同時面臨保險資金給付壓力增大、負債久期或進一步拉長,加大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是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提升、降低潛在的利差損風險的期待路徑之一。

《通知》將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對於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風險因子從0.6調整為0.5。

償付新規主要是從制度層面為險資入市、活躍資本市場鋪平道路,降低了多個股票及股權資產相關風險因子,有助於降低行業資產端的資本消耗。同時,引導險企支持資本市場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

中金公司認為,行業股票投資比例主要約束是公司資產負債面臨的真實風險,而非僅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計算出的償付能力數值,長期來看大型或長期承保盈利的中小財險權益配置比例或存提高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cbf4ca8c0d48f111d27167794e41035.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