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永續|60+年齡差的師生,他們指尖的光陰故事

2024-05-06     新聞晨報

原標題:匠心永續|60+年齡差的師生,他們指尖的光陰故事

匠心永續|60+年齡差的師生,他們指尖的光陰故事

編者按:「五一」勞動節之際,徐匯區融媒體中心傾情打造「勞動光榮 匠心永續」系列報道,深度聚焦六位卓越工匠與勞模的奮鬥歷程與卓越貢獻。他們以匠心獨運、矢志創新的精神風貌,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勞動者的職業素養與責任擔當,展現了徐匯區乃至全國勞動者的卓越風采。徐匯區融媒體中心以此獨特視角,致敬每一位為美好生活辛勤耕耘的勞動者。

每周二的下午,徐匯區工業技術學校的教室中都會準時開展一堂黃楊木雕選修課,擔任教師的是今年已經80歲的「海派黃楊木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華明。超過60歲的年齡差卻沒有給師生之間的溝通帶來隔閡,這門課反而格外搶手。

「我第一次接觸到黃楊木雕這門藝術的時候,就和他們差不多大。」陳華明看著這群學生笑著說。1961年,陳華明考入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黃楊木雕專業,師從"海派黃楊木雕」的創始人徐寶慶及其入室弟子林翊。「海派黃楊木雕」融合了民間的傳統雕刻技藝和西方的素描技法,強調作品的整體性,一件作品需要經過構思、製作粗坯、細刻發紋等十餘道工序。

完成一件作品很難,培養一位匠人更難,和課堂中的學生們一樣,陳華明最初接觸黃楊木雕時也是從素描、泥塑、銀杏木雕等基本功一步步開始鍛鍊。由於黃楊木雕工序繁複、人才難培養,上世紀90年代起,黃楊木雕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

「我的老師把這門技術交給我,我就要傳承下去,這種美的東西,不能在我這裡斷掉了。」雖然已到耋耄之年,但陳華明依舊在學校和工作室之間忙活得不亦樂乎,周二到學校給學生們上課,周六在工作室給愛好者們上課是他雷打不動的日程。截至目前,僅長橋街道就有近萬人參與了黃楊木雕的學習和體驗。除了授課和開展黃楊木雕的宣傳活動,陳華明依舊保持著每天動手雕一雕的習慣,《常青指路》《孩子的夢》等作品都走進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展廳。

「一個雕刻者創作出來的作品和他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現在黃楊木雕要有新鮮的題材,要有活力的創作,是非常需要年輕人的,像學生上課的時候自己做一點創意的造型,我都很支持的,為有源頭活水來嘛。」陳華明說道。

無獨有偶,在長橋街道,還有一位非遺傳承人和活潑可愛的小學員們,用江南絲竹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2010年,長橋第二幼兒園、徐匯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長橋第三幼兒園陸續建立揚琴、二胡、阮三種樂器的絲竹校園傳習點。2014年,徐教院附小江南絲竹傳習基地被上海市教委評為「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2015年,上海市首個江南絲竹展示館也在徐教院附小傳習基地正式掛牌啟用。「江南絲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峰可以說是一步步見證了校園傳習點的建立和發展。

「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就是江南絲竹文化最重要的意義,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現在我們想把這種音樂上美的薰陶,繼續傳給下一代,生生不息。」周峰對記者說道。

作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峰可謂是身兼數職。2003年,初創於1939年的「長橋民族樂隊」改名為「長橋申韻絲竹樂隊」,周峰從這時起就一直擔任著樂團的團長,並帶領樂團登上了中央廣電總台的舞台,展示「一聲絲竹起,何處不江南」之美。

周峰還收集、整理了與絲竹有關的文獻檔案,錄製了民間絲竹1-28集的系列集錦,撰寫並發表了十餘篇江南絲竹相關文章。

陳華明和周峰兩位非遺傳承人都不再年輕了,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不懈耕耘,讓屬於勞動者的那份活力從未從他們的生活中消散,他們這種為熱愛而堅守的勞動者精神也鼓舞著後來者們繼續傳承非遺,守護非遺。

來源:上海徐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c34d916993799e6aab2a6b02f5312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