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才是麻煩最大的那一個!

2023-06-14     功夫財經

原標題:阿里,才是麻煩最大的那一個!

作者:老古,知名財經專欄作者

今年618,表面看起來不是很熱鬧,但細究後你會發現,借著618中國的電商巨頭集體做了一次極其重要的戰略調整行動。

這一調整,指向了零售業的核心,那就是低價。

淘寶APP首頁出現了多個低價入口,「淘寶好價」悄悄取代了曾經的聚划算、有好貨頻道,匯聚了百億補貼、1元專區和限時秒殺等板塊。

京東也更新了APP,百億補貼頻道占據了首頁的C位。曾經大多數是品牌商品的「百億補貼」,多了不少白牌和廠牌商品,低價產品,而不是品牌產品,被更加重視。

抖音在618推出了自營的低價電商「超便宜的小店」,大部分是白牌商品,絕大多數的商品價格都在9.9元。

一眾電商平台,在今年的618活動中,似乎在集體向拼多多學習。

1 低價是最有力的大殺器

從零售行業來說,低價是最有力的大殺器。

沃爾瑪全球的Slogan 是:Everyday low price,就是天天低價。

中國的沃爾瑪,可能是語言文化的理解問題,把Slogan改成了:天天平價。

在電商業崛起之前,沃爾瑪的低價策略幾乎橫掃了全球市場,成為所有零售業從業者心中的偶像。

淘寶電商也是從低價起步,並且通過低價優勢,迅速占領了電商市場。

但緊接著,阿里為了提升品牌形象,同時也為了應對京東的崛起,啟動了天貓。

成立天貓當然是正確的路線,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流量分配上,阿里全力扶持品牌商家、主打精品策略的模式帶走了淘寶大部分流量,這讓一部分中小賣家苦不堪言。

在阿里上進行檢索,所有的結果都是算法重新計算,花錢購買排名的商家,哪怕商品的真實價格不是最便宜的,也會被顯示在更靠前的位置;而沒有購買排名的商家,哪怕實際的價格更低,也會被顯示在靠後的位置。

沒有在追求利潤和追求消費者利益中取得平衡,是阿里重大的戰略失誤。

阿里的商業模式中流量就等於金錢,而所有和流量有關的內容,全部都需要商家付費獲取,自然流量在阿里中基本已經絕跡。

阿里利潤連年創下新高的背後,是眾多被當成免費流量池的中小商家的處境愈發艱難。

能支付巨額廣告費、為平台創造大收益的大賣家,成為了淘寶上最大的贏家。

淘寶轉型之路的結果是,一大波中小商家轉戰拼多多。

拼多多接過低價的大旗,將離開淘寶的小商家收歸旗下,以低價、社交媒體裂變模式殺入市場,一路所向披靡。截止2022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活躍買家數達到8.69億人,成為最多中國網民使用的電商平台。

拼多多的強勢崛起,讓一直主打品質商品、品質服務的京東也繃不住了。

前段時間,劉強東在回復高管的郵件中說:

低價不僅僅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而且是全球所有零售商永恆不變的所有競爭力的根基,低價是我們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後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

劉強東說得沒錯,低價是唯一能夠讓零售平台持續發展的神器,離開這一手段,所有的平台都不會有未來。

因為通過價格競爭來爭取消費者,是市場發展的基本形態,零售企業背離低價策略,主打高大上、精品服務,只會導致客戶流失,陷入困頓。

不要說中國,即使在有龐大中產階級的美國,拼多多的Temu也用低價征服了他們。

美國人也在為拿到禮品和折扣,天天砍一刀。

沒有任何零售業能夠逃脫低價競爭帶來的壓力,COST DOWN(降低成本)成為零售業傳遞給生產企業最重要的信號,他在告訴所有企業,如果你的成本不能下降,那麼消費者很快便會拋棄你。

2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電商平台的集體戰略調整,在告訴所有的企業:要想征服消費者,最大的價值就是低價。

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就是產品的性價比,就是讓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然後才是服務和品質。

這也是劉強東在回復高管的郵件里說的:

如果把零售業務客戶體驗三要素(價格、品質和服務)進行歸結的話:低價永遠是「1」,品質和服務是兩個「0」。
失去了低價優勢,其他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

電商平台自己的效率就會決定商品的價格。

減少商戶的運營成本,減少各種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無效需求匹配,提昇平台的運營效率,都能讓銷售的過程中的成本下降,從而推動產品價格下降。

電商零售平台還是整個商品價值鏈上的驅動者,他們會將消費者的需求傳遞到生產者。

提高低價商品的權重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銷售額,讓顧客在平台上買到高性價比的產品,但由此會推動商家的變革。

商家若沒有提升效率的能力,不能持續降低成本,不能給消費者高性價比的產品,那麼平台就不歡迎你。

沃爾瑪對產品成本的控制,對供應商的要求,達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不斷地逼迫上游的供應商持續創新,降低成本。

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消費者長久選擇的零售品牌。

3 阿里面臨多重夾擊

競爭是驅動商家持續降價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市場中,企業永遠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想躺在過往的成績上躺賺非常難。

即使是成為了消費者心中不可替代的頂尖品牌,他的市場也隨時面臨被顛覆。

阿里現在就面臨著多重夾擊。

京東占據了高端用戶群,現在還要發動低價競爭;
拼多多席捲了下沉市場並向上攻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抖音占有了最長的用戶時間,內容電商和搜索電商都在發力。

阿里前端流量資源不足,只有一個微博,而企業運營的效率也在企業規模變大後不斷下降,大企業病越來越嚴重。

馬雲卸任CEO時,阿里只有不到4萬人,如今,阿里在不斷發展壯大以及收購包括高鑫零售、優酷、餓了麼等業務後,儼然一個龐然巨物: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的全職員工總數近24萬人。經歷了上一季度的減員,其人數依舊是騰訊集團的兩倍之多。

和所有大公司一樣,在資深員工眼裡,大公司病的病灶已存於阿里大大小小的不同組織之中。

有阿里資深員工向媒體透露,自從張勇從馬雲手中接棒後,阿里不同組織內部派系複雜,「老臣派、改革派、創新派、外資派各有領地」,而隨著阿里集團的不斷壯大,這些派系越來越錯綜複雜。

龐大的阿里,正受困於內部組織的低效。

馬雲回國後,阿里就開始了大規模的企業組織再造的工作,將龐大的阿里進行內部拆分,目標只有一個——提升效率。

618的價格戰的背後,是幾家電商平台的生存之戰。

在這個領域,每一個競爭對手都有可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一舉吃下對方的市場份額,把商家和消費者全部帶過來。

沒有消費者會忠誠於哪一個平台,哪裡便宜、哪裡服務好我就去哪裡。

拼多多發起的百億補貼活動,現在淘寶和京東都在複製,殘酷的現實告訴他們,不回歸零售業的核心,是不行的。

4 打價格戰才有利於消費者

電商平台打價格戰這個事,一直被一些人批評,他們說,低價競爭是惡性競爭,會讓商家沒有利潤的,最後很多小商家就很難活下去了。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則會發現這種觀點非常可笑,讓消費者購買更便宜的產品,難道會變成一件壞事嗎?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變富,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更多的貨幣收入,而是因為商品在企業不停地提升效率中大幅降價。

1980年代末,一台21寸彩電的價格高達三千人民幣,需要幾年的工資才能買得起。現在隨便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買兩台65寸的液晶大電視。

無數企業不斷向上游投資,增加機器設備,力求提高效率,減少成本,就是為了在價格戰中不被擊敗,而結果是所有的消費者受益。

今年的618或許沒有往年的熱鬧,但淘寶和京東回歸零售本質,重新高舉低價牌,這一舉動是他們提升效率、應對競爭、努力活下去的唯一手段。

這是消費者之福,因為電商巨頭之間的競爭,最終將惠及所有的消費者,也將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效率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bf27bdfb0dc1ab5761c1b97cbe64f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