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成果
構建科技創新行為主體協同機制
1957年錢學森在《科學通報》發表了《論技術科學》一文,文中指出:「要使工程技術活動克服經驗的局限,建立有科學基礎的工程理論,就需要進行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綜合,建立一個新的知識部門:技術科學。」所以說,技術科學是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結合中產生出來的,是為工程技術服務的一門學問。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楊中楷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於技術科學的技術創新供給側改革研究」(項目號:19BGL007)結項,成果被免於鑑定。該成果依託錢學森先生的技術科學思想,按照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的層次結構展開研究,既考慮基礎科學的源頭作用,又考慮技術科學的中介作用。這項研究有助於增加我國科技創新的知識供給,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水平,因而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成果指出,技術科學在創新供應鏈中具有關鍵作用,是知識產品轉化為最終物質產品的中介點,是知識供應鏈轉化為產業供應鏈的轉折點。針對科技創新供給不足的問題,該成果將技術科學作為供給側著眼點,提出科技創新的供給側改革新思路。該思路以技術科學為核心,圍繞知識、人才、政策三個維度梯次展開,將改革思路凝練為知識供給、人才供給和政策供給三個層面。
在「基礎科學研究作為科技創新源頭」觀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技術科學在發現-創新體系中的中介作用,構建包含縱向科技創新活動、縱貫「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創新」的知識供應鏈,為技術創新環節提供高質量、合需求的知識供給。
為配合知識創新供應鏈的運行,該成果提出構建以技術科學家培養和使用為中心的科技創新行為主體協同機制。要以技術科學家的培養和使用為抓手,帶動科學家和發明家乃至企業家協同合作,為科技創新知識供給鏈的運行提供智力支持,實現科技創新主體行為與知識活動的統一,同時實現科技創新智力支持和知識支持的統一。
在引入技術科學思想後,應該考慮知識供應鏈和行為主體對創新系統的迫切要求,對現有的資助政策、管理體制進行調整。該成果建議進一步明確和加大對技術科學的重視及支持力度,從宏觀、中觀、微觀,全方位、全角度考慮技術科學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柔性治理為社區治理提供創新路徑
社科成果 | 探索中國農村可持續性扶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