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多年,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智慧文明?

2024-06-30     魅力科學君

在地球歷史的舞台上,恐龍無疑是一顆閃亮的明星,根據已知的化石證據,在大約2.4億年前三疊紀,恐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在大約2.3億年前)期間,恐龍就開始迅速崛起,而在熬過「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2億年前)之後,恐龍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它們一舉占據了地球上的霸主地位,直到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時代才宣告結束。

那麼,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多年,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智慧文明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正如我們所知,人類的文明是地球上已知唯一的智慧文明,而人類之所以可以發展出智慧文明,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人類具備了高等智慧。那地球上是否存在過具有高等智慧的恐龍呢?答案是否定的,已知的化石證據均表明,恐龍的大腦遠遠沒有人類發達,其神經系統的複雜程度根本不足以支持高等智慧的產生。

所以問題就來了,在長達1億多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沒有任何一種恐龍能夠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呢?我們接著看。

簡而言之,生物的進化主要由「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這兩種核心機制來驅動,前者使得生物在代代繁衍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一些隨機的變化,而後者則會對其進行「篩選」,在此過程中,那些更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變化會被保留下來,其它的則會被「淘汰出局」。

也就是說,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雖然「基因突變」是隨機的,但「自然選擇」卻讓進化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就是:更好地適應環境,進而取得生存和繁衍的優勢。

實際上,人類的進化歷程同樣也遵循著這一規律,根據已知的化石證據,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出現大約6000萬年前,它們通常都會在樹上生活,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被子植物已經在地球上廣泛存在,而這些植物長出的果實就成了一種很好的食物來源,除此之外,在樹上生活,還可以遠離那些來自地面上的各種威脅。

然而想要在樹上長期生活卻並不容易,這需要很多能力的「加持」,例如抓握能力、立體視覺、空間感知力、分辨物體顏色和形狀的認知能力等等,而由於靈長類動物通常都是群居動物,因此更好的與同類的溝通協作能力,也是一種生存優勢。

也就是說,在這些能力上有一點點的增強,就意味著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繁衍,怎麼增強呢?當然是那些能夠使腦容量更大、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基因突變」,由於更大的的腦容量和更複雜的神經系統,就意味著智力的增長,因此隨著靈長類動物的進化,其智力也在不斷提升。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大約600萬年前人類祖先與其他的靈長類動物在進化之路上「分道揚鑣」之時,其智力已經非常高了。

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人類祖先不得不進入陌生且危機四伏的大草原,在那裡,他們逐漸學會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並且演化出越來越複雜的語言,在此過程中,人類祖先的腦容量和神經系統也會得到不斷地提升,智力也因此越來越高,並最終具備了高等智慧,從而為以後發展出智慧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人類的高等智慧,其實是在進化過程中的一系列「環境壓力」促成的,那恐龍有沒有這樣的「環境壓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儘管被子植物在白堊紀的時候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但它們真正在地球上大量存在,卻是在恐龍滅絕之後的事了,實際上,在整個恐龍時代,地球上的植物都是以裸子植物為主的,而這些植物根本就無法給恐龍提供在長期在樹上生活的條件。

而作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恐龍也沒有必要到樹上去「討生活」,它們在地面上可以找到充足的食物,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智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繼續提升智力所帶來的優勢,就遠遠不及「體型更大」,所以遠古地球上才會出現了各式各樣體型龐大的恐龍。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是體型龐大的類型,然而對於那些小型恐龍來講,當智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智力提升」也不是最佳選擇,相對而言,「速度更快」、「活動範圍更大」帶來的優勢明顯更大,所以一部分小型恐龍才會飛上天空,成為了現代地球上鳥類的祖先。

綜上所述,在進化的過程中,高等智慧是需要智力提升到相當高的程度才有可能出現的,智力的不斷提升則需要合適的「環境壓力」,而在恐龍統治地球1億多年時間裡,這樣的「環境壓力」並不存在,也正因為如此,地球上才沒有進化出具有高等智慧的恐龍。

所以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雖然我們不能說具備了高等智慧的恐龍就一定可以發展出智慧文明,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高等智慧的恐龍,肯定是無法發展出智慧文明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b541d20b5fc3c2b95279cd191dfa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