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是白堊紀時期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已知的化石證據表明,它們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食肉恐龍,其體長可達12米、臀高4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9噸,它們的頭部巨大,長有鋒利的牙齒和強健的頜部肌肉,根據古生物學家的估算,它們的咬合力可以高達9至12萬牛頓。
然而霸王龍的前肢卻非常短小,其長度只有80厘米左右,儘管這種長度與我們人類手臂的長度差不多,但相對於霸王龍龐大的體型來講,就顯得很不協調,毫不誇張地講,霸王龍的「小短手」,甚至連自己的嘴巴都摸不著,這無疑讓它們高大威猛的形象平添了一點滑稽的味道,霸王龍也因此成為了人們調侃得最多的遠古巨獸。
霸王龍為什麼會長著「小短手」?
需要知道的是,霸王龍並不是憑空出現在地球上的,它們其實起源於一種被稱為「始暴龍」的獸腳類恐龍,與霸王龍相比,「始暴龍」的體型要小得多,其體長一般只有4.5米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6米,但它們的前肢的長度,卻基本上和後來的霸王龍一樣長。
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在「始暴龍」演化成霸王龍的過程中,它們的頭部和身體會越來越大,腿部也會越來越粗壯,而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們的尾巴也演化得越來越長。
(「始暴龍」)
然而它們的前肢卻沒有什麼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1、由於它們主要以大嘴來捕食獵物,因此更長的前肢並不會帶明顯的生存優勢;2、前肢變長,反而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和穩定。
也就是說,霸王龍的祖先的前肢並不算短,只不過在它們的大型化過程中,其前肢並沒有跟著一起長大,如此一來,當它們最終演化成體型龐大的霸王龍的時候,其前肢就變成了「小短手」了。
那麼,霸王龍的「小短手」到底有什麼用呢?
看到這裡,估計會有人說:「霸王龍的「小短手」是用來玩「石頭剪刀布」的。當然了,這只是一種開玩笑的說法,其實就算我們不考慮霸王龍的智商問題,它們也沒辦法玩「石頭剪刀布」,這是因為霸王龍的前肢只有2趾,也就是說,它們的「小短手」只有兩根「手指」(如下圖所示)。
實際上,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普遍認為,霸王龍的「小短手」應該只是一種「瀕臨淘汰的結構」,對它們並沒有多大的用處,最多也就是可以在維持身體平衡這方面起到一點作用。
然而隨著更多化石證據的發現,人們逐漸意識到,霸王龍的前肢骨骼結構很結實,關節也很靈活,並且存在較大的肌肉附著區,此外,化石顯示它們的前肢上還存在著大量肌腱運動的痕跡,而這也就意味著,霸王龍的前肢短是短了點,但卻比之前想像中的更加強壯有力,也更加靈活,應該具有其他重要的功能。
到底有哪些功能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給出了多方面的猜測,其中認同度相對較高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起身:霸王龍體型龐大,當它們從俯臥姿態起身時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而它們的前肢可以為其提供支撐,幫助它們更好地完成這個動作。
2、捕獵:霸王龍的前肢可能會在捕獵過程中發揮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咬住獵物後,它們的「小短手」可以防止其掙扎逃脫。
3、進食:霸王龍在撕咬獵物時,其前肢可以用來抓住或穩定獵物,使它們更容易撕開獵物堅韌的皮膚和肌肉,從而高效地進食。
4、交配:在交配過程中,霸王龍可能會利用前肢來穩定自己和配偶的身體,進而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5、交流:根據已知的化石證據,霸王龍很可能是群居動物,而不是獨來獨往的掠食者,既然是群居動物,霸王龍之間就存在著交流行為,在此過程中,霸王龍就可能會利用它們的「小短手」打一些「手勢」,進而讓自己的同伴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述都只能說是一些合理的猜測,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過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