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房子掛了快一年,前兩天終於賣出去了」,老丁滿面紅光地說到。
作為紹興老一批拆遷戶,老丁家拆遷後分到了兩套一環邊的房子:一套是學區房,另一套也是學區房。
雖然面積都只有50多方,但當時紹興的住房面積普遍較小,一套已經夠一家三口住,另一套就拿來出租。
手握兩套「樓市中最穩固資產」,還能有源源不斷的租金收入,在當時,朋友們都稱老丁是「人生贏家」。
去年7月,老丁兒子計劃從杭州回紹興發展,而且老丁覺得兒子也到該結婚的年紀了,就準備賣掉出租的那套房子,在鏡湖給兒子置辦一套婚房。
塔小學區,面積53方,5樓中的3樓,掛牌價125萬。
從學區、面積、樓層來看,老丁這套房子都屬於比較好脫手的類型。而且125萬的掛牌價,也基本持平周邊的二手房成交價。
(最新學區房價格信息,可點擊:越城區學區)
然而現實是,這套房子從去年7月掛牌到今年6月,一直沒有成交。
一開始中介帶來看房的人不少,其中一些意向也比較強,但就是沒有最終決定買的。到了9月以後,老丁能明顯感覺到,來看房的人迅速少了下去。
中介告訴他:「最近房地產形式不好,很多原先在看的客戶都說短期內不考慮買房了。你考慮降價試試看嗎?」
家裡人當然不同意降價,於是這套房子就硬生生屏到了今年6月。直到前些天,老丁突然接到中介的電話,說有客戶要來看房。
沒想到,放著半年多沒管了,還能有人來看房;
更沒想到,客戶看完房後,當場就把合同給簽了。
老丁高興地跟我打趣道:「感謝去年沒人來買,不然我肯定去年就把房子買了,不就成了高位站崗了嗎。」
02
不只是老城區的學區房,陳先生的那套百合花園,賣得也有些坎坷。
陳先生老家在廣州,早年間到紹興做布匹生意,正趕上紹興紡織業向海外發展的爆發時期。
好風憑藉力,陳先生也乘著這波紅利迅速做大了生意,並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身家。
2011年的時候,聽聞很多生意夥伴都買了鏡湖的百合花園,他也去「靈靈市面」。在看了樓盤現場後,果斷買了一套大平層。
當時中央正執行「90/70政策」(新建商品住房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所占比重必須達到70%以上),因此陳先生這套大平層有兩張產證。
彼時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細節,卻成為日後令人煩憂的伏筆。
去年,陳先生打算處置完紹興的資產,回廣州老家養老。這套百合花園的大平層,自然也要賣掉。
但就在去年中旬,紹興落地限購政策,本地戶籍限購3套、外地戶籍限購1套。兩本產證,相當於一次性占了2套購房額度。
所以看陳先生這套房子的人很多,但一聽到是兩本產證,不是沒有資格買,就是委婉拒絕了。
直到今年5月,紹興放開限購的消息一出,陳先生立馬聯繫中介,表示價格可以再降5萬,力求早點出手。
半個月後,這套百合花園,終於被一位來自上海的買家買走。
03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樓市起伏與政策調控的「宏大敘事」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像老丁、陳先生這樣的個體。
他們並非業內人士,也很少了解最新政策、樓市走向。但這些政策與變化,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
比如「90/70政策」在疊加「限購政策」後,鎖死了陳先生的那套百合花園,也讓他的退休計劃推遲了近9個月。
房企暴雷、政策收緊導致的市場下行,以及二手房停貸的影響,更是將老丁家的置換改善需求,擱置了快一年。
很多舉措,雖然意在削弱樓市中的投機行為,卻也將很多有真實需求的購房者攔在了門外。
就像有人說:經過這些年新房市場的淘洗,紹興的改善需求已經很少。但事實上,像老丁家這樣,需要置換才能改善的紹興家庭,還有無數個。
這已經不是市場問題,而是民生問題。
所以頂層的說法,才會從以前的「支持剛性住房需求」變成「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所以浙江才會針對需要改善的「三孩家庭」,提出購房、租房等優惠政策;
所以契稅補貼等政策,才會從以往只針對「首套房」,變為「多套房」也可以適用。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政策鬆綁、金融支持、拆遷推動,一股股強大的力量已經在推動紹興樓市加速。
雖然這個加速過程有些長,在樓市大數據的表現也還不明顯,但從老丁與陳先生這樣的個體案例來看,寒冰正在消融,春風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