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的地攤經濟與活躍的後備箱集市

2020-06-04     老車主說車

原標題:鬆綁的地攤經濟與活躍的後備箱集市

有一首詩曾經寫道:夜市千燈照碧雲。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走進夜市,滿滿的燈火闌珊味,也是琳琅滿目的眼觀幸福感。從大街的這一頭,到巷子的另一端,這裡早已燈火交錯,人聲鼎沸。

街道蕩漾著濃濃的煙火氣,街道兩旁的攤主已經開始忙碌,各種商品齊刷刷的擺在攤子上,吸引著往來的人們駐足。不遠處多有小吃攤,色澤鮮嫩的烤肉、香氣四溢的蒜蓉粉絲生蚝,無不讓人想要坐下來大快朵頤。

有人說,要想快速融入一座陌生的城市,那就一定要好好逛一逛當地的夜市,這裡是最正宗的民俗街,也有著太多平凡卻又不同的市井故事。品嘗著美味的小吃,在夜市絡繹的人群中穿過,一座城市就這麼真實地展現在自己的眼前。

夜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攤。與具有一定規模的「高大上」企業相比,地攤經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小買賣、小營生。曾幾何時,占道經營成為城管與商販不斷上演「貓捉老鼠」遊戲的博弈緣由。

這邊廂,是地攤管理混亂,影響市容;那邊廂是城管不時介入,難做生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城市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多地原有的「小吃一條街」、「地攤一條街」越來越少。當我們以為地攤永遠都只能不入流時,卻迎來了轉機,「地攤經濟」火了。

近日了解到,為了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中央文明辦已明確要求,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地攤經濟獲得了正名。作為城市非正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活躍繁華的地攤經濟就像是城市裡的「毛細血管」,它不僅吸納了龐大的就業人口,也為市民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消費服務,與此同時,低碳經濟也為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彈性與活力。

近兩個月時間,全國範圍內從成都、鄭州、南京到青島等城市,已陸續提出放開地攤經濟。隨著各地政策的出台,一則城管打電話喊商販去擺攤的視頻火遍網絡。不少攤主接到電話,直呼:還有這麼好的事,我要叫上其他人也來擺!

與鬆綁的地攤經濟一同活躍起來的,是後備箱集市。

在河南鄭州,不少市民開著私家車出來擺攤,打開後備箱直接變成攤位。一位女攤主稱,自己是上班族,本來就喜歡逛夜市,現在利用業餘時間來擺攤,增加點額外收入,每天營業額差不多有一千多元。

還有小伙開敞篷寶馬跑車擺地攤賣鞋,圍觀的人很多,生意也十分不錯。

「後備箱集市」起源於英國。1980年9月,英國人柏麗·帕維特在肯特郡的一個農場上,組織了全球首個汽車尾箱集市,即後備箱集市。

「後備箱集市」屬於自由買賣,甚至帶有物物交換的原始商業色彩。車主可以開著小車,帶著衣服鞋帽、日用雜物、書籍光碟、家具等,相聚集市交流、交易,共同開闢一片別樣的自由購物天空。

當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已不是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時,無疑也給後備箱集市提供了成長發展的土壤。

這樣的後備箱集市,創業門檻低、沒有店鋪租金壓力,也沒有技能要求,打開私家車後備箱就能賣貨,不僅是操作起來輕鬆方便,而且失敗風險低,從業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滿血復活」。

5月31日時,江蘇南京便開幕了首屆東山後備箱商品集市。適時,現場40位攤主開著座駕,帶來了日用百貨、服裝、玩具、食品、花卉、化妝品等商品前來擺攤銷售,這個又嗨又潮的後備箱集市,瞬間便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同樣的,在渭水也有這樣時尚的後備箱集市。兩晚集市、170個後備箱,銷售約15.7萬元。後疫情之下,這樣的後備箱集市,既讓群眾渴望的狂歡有了載體,也讓需要釋放的壓力有了新意。對很多商家來說,他們也趁著這次東風,覓得了更多的商機。

地攤經濟帶火的可不只是夜市,這把火也點燃了資本市場。

一邊,與地攤經濟相關的多隻概念股持續走強,比如廣百股份、小商品城、茂業商業等;另一邊,五菱宣布推出地攤專用售貨車,汽車板塊也迎來增長。

據了解,五菱這款榮光翼開啟售貨車,可以做到車廂全開啟,多角度多方位多視角地展示貨品,具有商業活動功能,機動性強,占地面積小,宣傳、配送、售賣、促銷方式等多樣靈活。而且,該車持有駕駛證C照即可駕駛。

有人稱五菱汽車不愧為「地攤經濟的典範」,也是毋庸置疑的地攤經濟倍增器。

其實,不止是五菱汽車,在汽車板塊,長安汽車、福田汽車、江鈴汽車等等也相繼大幅上漲。誰能想到,地攤經濟竟然可能會成為刺激汽車消費的一個出口呢?但這一切大有可能。

我們或許從沒想過,當初的買菜車,竟然搖身一變成了一輛「賣菜車」。

那些年抱負滿滿的創業大都折戟沉沙,沒了下文,而現在,只要有個後備箱就能重啟創業夢,怎麼說都得試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U62fXIBiuFnsJQVs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