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日,我在刷微博的時候看見了這樣的一則新聞,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幫助做家務。並向孩子提出了洗一次碗獎勵十塊錢的做法,想要一次來激勵孩子做家務的自己積極性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媽媽的出發點是好,但卻沒想到養成了孩子事事向錢看齊的壞毛病。有錢孩子就干,沒錢孩子就不幹,這樣的行為嚴重的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相信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會有類似的做法,例如考試考好了獎勵100塊錢,幫媽媽取個快遞,獎勵五塊錢,物質鼓勵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一個常用方法。用錢來鼓勵孩子,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父母在用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知道,過度的依賴物質獎勵,可能會養成孩子金錢至上的毛病,也會嚴重的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金錢獎勵"風氣盛行,許多父母都犯了錯
隨著現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獎勵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許多的家庭沒採用比金錢獎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這次考試考100分,媽媽就獎勵你100元。"或者是"幫媽媽做家務,就給你獎勵十塊錢"。
父母們以金錢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做事的動力,確實,當孩子們聽到這些誘人的條件時,自然的產生了興趣,但是長期這樣子下去,對於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是非常不利的。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村子裡有一位老人,家裡附近住著幾個頑皮的小孩。這些小孩每天都要玩老人的院子裡扔石頭,老人想了很多辦法想要阻止孩子,但都沒有效。後來,老人把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告訴他們:"我現在很喜歡你們往我的院子裡扔石頭,以後你們每扔一次,我就給你們每個人付一塊錢。"孩子們聽到老人這樣說非常開心,於是他們每天約定時間往老人的家裡扔石頭。
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又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告訴孩子們說:"我最近的經濟情況不太好,往後我只能給你們付五毛錢。"孩子們雖然不太樂意,但還是接受了這個條件。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又把孩子們聚在一起,告訴他們說:"最近我的經濟情況又變差了,接下來我只能付給你們一毛錢。"孩子們一聽到老人這樣說,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當中有一個孩子打破了沉默,說到:"誰會願意為了一毛錢來做這種苦差事?"就這樣子,孩子們再也沒有往老人的院子裡扔石頭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剛開始認識同事出於好奇,但是當老人開始用金錢來讓他們做這件事,他們開始不再是興趣所驅。要耽誤這獎勵變得越來越少的時候,孩子們開始失去了激勵的因素,也不再扔石頭了。所以說,長期的以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最終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金錢獎勵對孩子將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
所謂的內驅力,也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激發出來的動力,表現為推動有機體的活動,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一個擁有內部驅動力的人,不管有沒有外界的物質驅動,他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積極的投入到追求自身的需求中,而不會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是一種很強大的內心力量。
對於那些長期接受物質驅動的人來說,一旦失去了金錢的支撐,就會對所要做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就拿孩子們來說,假若父母長期告訴孩子考好了就有金錢獎勵,那麼孩子潛意識會認為我努力讀書,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金錢獎勵,而不是為了自我的提升。一旦父母停止了物質獎勵,孩子們就會開始無心上學,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最近的熱播劇《少年派》林妙妙,在成績下降的時候,王勝男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承諾孩子月考成績好了,就獎勵孩子1000塊錢。可是當真孩子考到了這樣的成績,他卻沒有給孩子兌現承諾,以至於孩子覺得母親沒有履行承諾,而在往後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林妙妙對學習失去了動力。物質金錢的教育,實際上是在變相的教育孩子追求物質的享受,孩子們會覺得他們的努力,最終收穫的就是一筆金錢。而且也容易養成孩子,沒有錢就不幹,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錢的壞毛病。
父母要知道,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採用物質獎勵,而是要學會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學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下面就跟著尼莫媽媽一起來探討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吧!
摒棄金錢獎勵,提高孩子內驅力你要這樣做
1、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
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獎勵的時候,千萬要記得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由此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鼓勵。家長們不要小覷誇獎的力量,正確的誇讚孩子,對提高孩子內驅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而對於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孩子們渴望得到大人們的稱讚,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誇讚的話語,都是孩子們做事最大的動力。父母們在生活中要多給予孩子這些肯定的信號,讓孩子們擁有一種認同感和滿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幫父母一起承擔家務活,父母可以溫柔的告訴孩子:"孩子,媽媽為你感到很驕傲,因為你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並且幫助媽媽一起完成家務活。"當孩子們在考試的時候取得好成績,父母也可以溫柔地告訴孩子說:"孩子,媽媽很開心,這段時間你一直很努力學習,最終在這次考試中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媽媽要表揚你!"相信孩子在這些鼓勵的話語激勵下,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做事,這提高孩子的做事能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2、適當的延遲獎勵的時間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兌現獎勵的時間可以故意的拖延一些,並不需要即時即獎。之所以要延遲獎勵的時間,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既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段時間可以讓孩子們更加明白,自己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能夠得到獎勵,而對自己的成長有作用。
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實驗:研究人員們選擇了數十個小朋友作為實驗的對象,分別給每位小朋友一顆糖果,並且告訴他們等過一段時間再吃,會得到更多的獎勵。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們發現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會選擇先吃掉那顆糖果,而只有小部分的人等待更多的獎勵。而在以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發現,那些小部分等待更多獎勵的小朋友會比那些即刻吃掉糖果的小朋友更有出息。
做這樣延遲獎勵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為了追求更高更遠大的目標,要學會克制住自己的慾望,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 假如孩子們能夠忍受眼前的誘惑,自然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夠承擔更多的誘惑,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就。
3、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的人設
孩子最渴望的莫過於得到父母的信任,有了父母的信任,孩子自然會有更多的自信和動力。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的人設,相信孩子能夠自行的完成某一項任務而不需要任何外界的物質獎勵。
勝任感會讓孩子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一般來說孩子們勝任感越強,就越具備有做事的積極性,同時也越具備有毅力。所以父母們並不需要常常通過物質獎勵的方式,多讓孩子們感受到被相信,孩子自然而然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BvNn28B8wMrh2Lilk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