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局面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有所改觀。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漸入國門,深刻影響著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廣大教師的研究和實踐。「教書匠」們開始了深入的反思和大膽的探索,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滿足於「一言堂」式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努力在教材之外加入了自己創造性的思考和豐富的人生經驗,同時尊重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實現了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引導者」的角色轉變。這種角色定位上的轉變,反映了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伴隨著十多年的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們的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們對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認識也漸趨全面、深刻。如今的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應當在時間上貫穿教師從業過程的始終,更應當是涵蓋教師師德水平、職業能力、學識水平、創新意識等的綜合素質的變化提升過程。
針對這樣的問題,《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從重師道權威向重教學相長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了保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學習方式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設置、教材設計、教師定位、教法推介上都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解放了師生雙方的思想和手腳,使教師們能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實現互助提高;使學生能夠「放開膽子」想,「甩開膀子」干,不盲目迷信權威,敢於大膽質疑,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動性,在掌握大量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實現學以致用。
我們的教師要想參與到這場偉大實驗中,就必須以平等的姿態,依靠嚴謹的學風,廣博的學識成為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同時,又要努力使自己從一名能夠「教會學生」的教書匠成長為一名「會教學生」的研究型教師,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教學活動同樣當做一次次偉大實驗,不斷總結教育規律,積累教學經驗,使教書育人從自己謀生的手段轉變為樂在其中的終生事業。新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改變以往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模式為以實踐促進認知的學習方式,這種認知模式的根本性變革既為我們教師的知能結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對那些年齡較大、資歷較深、已經形成了自己固有教學模式的老教師形成了一種倒逼態勢,一方面促使他們摒棄刻板的單向輸出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也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參與意願,使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夠在全新的教學互動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不斷更新、生長和創造。
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教育評價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新課改倡導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也促使以往教師教育成果評價過程中校方「一家獨大」的局面有所改觀。由於在課堂管理和組織中教師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學校中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單元也因為各自教師的不同執教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學習風格。加之在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中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考察並加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形成性因素,在教師教育評價中也再難用「一刀切」的統一評價指標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在新的教育評價機制中,必須同樣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變他因評價為自我評價,注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反思、自我調整的評價機制貫穿始終。這中評價機制將更加全面、及時、準確地反映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為學校制定課程計劃、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真實可靠的調查依據。
新課改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相互適應性。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是課程改革方案制定和推行的現實基礎。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師的參與和協助,它的成功都是不可想像的。「廣大教師要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又將成為課程改革目標達成的重要條件。」[1]一線教師作為課程改革方案的實際執行者,這個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係課程改革的成敗。誠然,任何一場教育改革,都不可能等到有一批業務素質完全與改革要求相匹配的教師隊伍出現後才付諸實施,否則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我們的教師素質總要或多或少地落後於改革的期望,但是,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應該控制在一個可以把握、並有望不斷縮短的範圍內,保證既可以調動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有力推進改革的不斷深入,又能夠藉助改革的實施讓教師看到自身專業發展的希望,使得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伴隨改革的持續深入而不斷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是課程改革方案制定與推行的現實依據。
新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更高層次師德水平的支撐。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往往比學識水平更為重要。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使學生學會做人。新課改所倡導的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正需要有一批師德高尚、勇於擔當的教師隊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身作則的薰陶漸染才能得到真正落實。而要打造一批這樣的教師隊伍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切實保障教師的各項基本權利,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道」的良好風尚;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教育觀、學生觀;要完善教師考核和評價機制,將師德考核列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要建立「能進能出」的雙向任用機制,營造緊張有序的競爭氛圍,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更紮實的業務素質作基礎。
沒有技藝嫻熟的工人們添磚加瓦,萬丈高樓也僅僅能夠停留在夢想的藍圖中。目前在我國部分地區先行先試展開的「大學區」建設就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有益探索。通過不同地區的資源共享和人員合作,使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課程資源,豐富的教學經驗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和利用,有效平衡了各地區教學水平的差異,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應充分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在這次轟轟烈烈的課改浪潮中爭做潮頭的引領者,正如前文所述,把每一次教學實踐都當作一次偉大實驗,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在不斷的實踐與調整中獲得業務素質的提升。程改革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偉大的社會實踐,反映了教育事業自身不斷揚棄、勇於更新的可貴精神。面對新課改語境下的無限機遇和重重挑戰,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必須有不斷。探索、敢於破立的勇氣和自覺。只有這樣,才能在重重挑戰中實現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跨越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磨練一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教師隊伍將新課改的美好藍圖變為實實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