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燃很熱血!五一檔領頭羊《長空之王》,將引領電影市場全面復甦

2023-04-24     皮皮電影

原標題:很燃很熱血!五一檔領頭羊《長空之王》,將引領電影市場全面復甦

今年的五一檔,可以說絕無僅有,熱鬧非凡。

至今為止,已有18部新片宣布定檔五一。

這個數量,創下了五一檔上映影片數量的歷史之最。

這所有的影片中,目前話題性最高,最受關注的,就是《長空之王》。

最近,《長空之王》陸續舉辦了多場路演和首映禮。

迎來首批觀眾的同時,我們也得以提前窺探影片的真實口碑。

有觀眾激動發圈:為《長空之王》鼓掌!

有專業人士評論:只有航空人才能真切體味其中的內涵和責任!

有人評論時情感濃度拉滿:

電影好看!很燃很熱血!也很好哭!

這些評論,代表著《長空之王》的三重優質:質量、專業、情感。

大V推薦度高達98%。

市場不會騙人,截止今日,《長空之王》預售票房已經突破6000萬。

而整個五一檔期所有新片的累計預售,是1.01億。

也就是說,《長空之王》一部的占比,就超過了「半壁江山」。

不少觀眾或許跟皮哥一樣有個疑問:

為什麼是《長空之王》,這部影片,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讓它在還未上映的情況下就爆火出圈?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看一看,《長空之王》之所以這麼受歡迎的三個理由。

01、將「試飛員」搬上大銀幕,科普中帶著熱血和悲壯

所謂《長空之王》,講的就是一群與飛機有關的人。

而這群人,就是空軍試飛員。

試飛員,顧名思義,就是在飛機剛剛研發出來,各項性能還不成熟的時候,進行第一批飛行的飛行員。

他們的任務,就是測試新飛機的工作狀態,觸摸新飛機的極限。

可以說,試飛員既是飛機的試飛者,也是飛機設計的參與者,更是飛機研發的改進者。

雖然這個職業聽起來鮮為人知,但卻是現如今國防力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試飛員的門檻也很高。

只有具備紮實的飛行理論基礎、嫻熟的飛機操控技術,以及過人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才有資格成為試飛員。

他們是守衛蒼穹的「先行者」,也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

因為他們在執行試飛任務時,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危險。

這種危險,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其一,是新飛機本身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

飛機,尤其是戰鬥機,既是國之重器,也是龐然大物。

有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最可怕的東西,是未知。

而新飛機可能存在的設計缺陷以及隱患,就是最可怕的未知。

試飛員們在飛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突髮狀況。

在測試飛機性能極限的時候,幾乎就是在跟死亡賽跑。

《長空之王》中,就有飛行員遇到意外的鏡頭展示。

無論是雙發失效還是高速跳傘,無論是飛機失事還是落地被拖行。

試飛員幾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來完成這一工作的。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想都不敢想。

其二,是保飛機,還是保命?

試飛常常會遇到突髮狀況。

有的可以憑藉技術、經驗迅速處理,但有的狀況過於嚴重,可能就會搭上一條命。

遇到這類情況,試飛員們就會在高空直接面臨生死考驗。

是殊死一搏,以保護飛機和珍貴的故障數據;

還是直接跳傘,保護自己的生命?

事實也證明,大多數的試飛員,都會選擇保飛機和數據。

他們想要留下這些數據,幫助修復飛機缺陷,讓我們最先進的戰機,更快實現列裝。

哪怕這種嘗試會付出自己的生命。

胡軍飾演的張挺,帶著試飛員們來到一座群山環繞的公墓,陵園中都是犧牲的試飛員戰士。

這一情節也不是誇大。

在我國,一種新飛機要試飛1000多個架次,所以幾乎每年都有試飛員犧牲。

2021年4月27日,空軍特級試飛員徐文,就在駕駛新型飛機測試的過程中失事犧牲,時年僅30歲。

據統計,70年以來,中國空軍試飛員成功試飛180餘型、22000餘架國產飛機。

而這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數字背後,是試飛員遇到的500多次重大險情,以及32位優秀試飛員的寶貴生命。

在《長空之王》上映之前,很少有反映試飛員的電影。

而這群人,這群共和國的無名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了解。

所以,《長空之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看一看。

因為電影里的故事,幾乎都有真實事件為藍本,既有科普屬性,也有故事屬性,更帶著一種肅穆和悲壯。

02、「試飛精神」薪火相傳,家國情懷盡顯

接觸過軍事裝備的軍迷們,可能會對《長空之王》有特殊的情感。

為什麼?因為殲-20。

曾幾何時,總有人拿國內外軍事裝備做對比,以揶揄我國的軍事實力。

但如今,我們也自主研發出了殲-20,隱身能力全球頂尖,戰鬥力不輸其他第五代戰機。

而且,更加值得自豪的是,我們的空軍,幾乎是從一窮二白髮展起來的。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提到,即便是韓戰的時候,我們的空軍,也幾乎是零。

當時,我們不僅沒有絲毫制空權,就連僅有的一些飛機,也不是自己生產製造的。

一句話,辛酸且真實:「我們那時候,缺的是所有。」

而在1950年代,美國的空軍力量如何?

他們擁有3624架戰鬥機,已經裝備了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F-94,而僅僅在6年之後,美國的戰鬥機數量就陡增至9353架。

看看當時美軍的空軍力量。

再看看那時候,我們志願軍的飛行員和飛機。

不僅不在一個檔次,更不可同日而語。

我國的第一代戰鬥機,幾乎就是人工用白紙「搓」出來的。

70年來,我們勒緊褲腰帶追趕幫超,一代一代的中國航空人,一代一代的試飛員,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為代價,為新中國鑄劍,為我們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周國強說得好,我們從望洋興嘆,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如今的同台競技,並駕齊驅。

而這一切,僅僅過去了70年左右。

對一個國家來說,70年就是一瞬,這一瞬建立在先輩們生命的基礎上,已經走出了中國空軍的奇蹟。

可即便如此,還有人不滿意,吐槽我們不是最好,鼓吹我們不能實戰,嘲諷我們是「後發優勢」。

也正因為這種人的存在,《長空之王》才應該上映,才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劇中,胡軍飾演的張挺說得好。

我們飛機的每一寸包機線,都是試飛員們,用命蹚出來的。

這裡面的艱辛,誰能知道。

他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和家國情懷,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

試飛員的背後,是中國空軍由弱到強的奮進史。

所以,當這種隱藏在角落的神秘職業走到台前,當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有了故事,就應該被歌頌和呈現,就應該被讚揚和影視化。

皮哥自始至終相信電影的力量。

也相信大多數中國人,能讀懂這裡面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懷,更能與這群殲-20背後的英雄們深深共情。

03、質感過硬,工業感十足,暢爽燃爆

除了故事和情懷,作為一部商業大片,《長空之王》的製作,也相當硬核,相當能打。

第一個殺手鐧,就是真裝備。

講飛機,自然要有飛機,更要有真飛機。

電影《長空之王》中,展現了不少我國的歷代飛機裝備,其中殲-20、殲-16、殲-10C等等經典型號全部真機亮相,讓軍迷大呼過癮,一飽眼福。

這三架飛機,是我國空軍殲擊機「空中三劍客」,也是我國最為著名的三款戰機。

當看到殲-10C衝上雲霄;看到殲-16徐徐起飛;

聽到戰鬥機的音爆響徹影院,那種激動,那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是溢於言表的。

而這些裝備的美感,在《長空之王》中也被盡數呈現。

導演劉曉世具有對軍事裝備的國際審美,曾拍攝過中國首艘航母、首款戰略運輸機等軍用裝備宣傳片。

他肯定是最會拍戰鬥機的。

那種神秘的美感,那種幽靈一般的威嚴,那種裝備的線條感和震撼感,在他的鏡頭下堪稱完美。

這是殲-20真機在大銀幕的首次亮相,也是它第一次以演員身份,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就問你帥不帥。

第二個殺手鐧,是真飛行。

飛行題材最困難的是什麼?

是在大銀幕上真實展現飛機的飛行特技和姿態,是儘可能明晰、簡潔但又充實、震撼地拍出飛行器的動作邏輯。

這很難,因為即便有了裝備,沒有完備的電影工業基礎,也很難拍出來。

可看完電影,皮哥被片中的鏡頭震撼到了。

有快慢結合的尾旋;有高空的翻轉;

有音爆產生瞬間的龍吟;

有最大仰角的爬升……

而這些近距離的拍攝,即便在航展現場,也很難感受到。

但在《長空之王》中,一部電影幾乎全部看完,爽不爽?

第三個殺手鐧:是真對抗。

故事中有一幕,讓人熱血沸騰。

我國領空,被外機擅自闖入。

但戰鬥機有代差,我們拿人家沒有任何辦法。

外機更是挑釁:我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

一口氣,咽不下去。

所以,更高等級的飛機,必須被研發出來,而我們的試飛員,也抱著必勝的心態,鼓著一股勁。

這給整個《長空之王》提供了情緒燃點,也提供了故事情感的基礎。

關於個人榮譽,也關於國家興盛。

關於敵我矛盾,也關於奮發進取。

拍電影的時候,真實的試飛員們,就是演員們的「老師」。

不但教演員們去操作,更要給他們講飛行的課目要點。

這是《長空之王》真實展現的基底。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院長劉選民先生,看完點映後三度落淚,說明《長空之王》拍得感人,拍得真實,拍得震撼。

而當這群不顧生死的英雄,默默為我們的共和國保駕護航。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中國式浪漫。

對皮哥來說,《長空之王》就是五一檔必看的電影。

《長空之王》很有希望打破五一檔票房紀錄,並引領整個電影市場全面復甦。

這也代表著我們的電影市場真正回暖。

作為五一檔領頭羊,《長空之王》幾乎是帶我們做了一個關於飛機的夢。

這場酣暢淋漓的熱血飛天夢,值得每個中國人細品。

4月28日,讓我們相約影院,不見不散吧!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0d3a85499f614d9aa2503222f089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