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睿 來源 | 零壹財經專欄
在《沒有BATJ,上海市打造「國際數字之都」靠什麼?》一文中,我們看到上海發展數字經濟在數字產業化方面頗具優勢,其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數量、新興數位技術企業數量均位於全國榜首。同為直轄市,北京、天津和重慶的情況又如何呢?
我們先看看4個直轄市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零壹智庫與工信部電子五所聯合研發)看,四個直轄市中,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天津較為靠後。2013-2021年,4個直轄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的復合增長率均超過20%,其中北京最快,為22.6%;天津最慢,為20.7%。
圖1:2013-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數字經濟發展指數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接下來,我們將4個直轄市放到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再看看它們的情況。
01
北京:信創產業狀元
信息與通訊技術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以信息與通訊技術創新為主的信創產業,則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產業。其中,計算機CPU和作業系統(OS)等基礎軟硬體是信創產業的關鍵。
我們統計了4個直轄市的國產計算機CPU生產相關企業數量並進行了排名,名次依次為北京、上海、天津與重慶。從具體數字來看,北京在2021年擁有國產計算機CPU生產相關企業28家,比第二名上海多7家。
圖2: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國產計算機CPU生產相關企業數量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企查查
在國產計算機CPU生產相關企業中,北京有大家較為熟悉的龍芯中科等企業。龍芯中科是國內領先的計算機CPU生產商,該公司主要從事計算機CPU及配套晶片的研製、銷售及服務,其主要產品包括龍芯1號、龍芯2號、龍芯3號三大系列計算機CPU及橋片等配套晶片。
長久以來,以Windows為代表的作業系統(OS)持續占據了市場主要份額。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國產作業系統(OS)廠商開始奮力追擊,國產作業系統(OS)相關企業開始湧現。2021年,北京有國產作業系統(OS)相關企業2家,天津、上海各有1家,重慶0家。
圖3: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國產作業系統(OS)相關企業數量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企查查
北京2家國產作業系統(OS)相關企業分別是統信軟體和中科方德。統信軟體成立於2019,其開發的作業系統(OS)包括統信桌面作業系統(OS)和統信伺服器作業系統(OS)兩大系列。中科方德由中科院軟體所創立,目前擁有伺服器作業系統(OS)、桌面作業系統(OS)等產品線。
北京在信創產業方面獨具優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才儲備多。2021年我國首次公布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全國18所高校入選,其中北京的高校有5所,此舉可為培養計算機CPU等高等晶片人才築牢基石。此外,北京高校雲集,2021年擁有高校200家。海淀區人才資源統計報告顯示,該區人才密度達到80.8%,是全國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
第二,區位優勢。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在科技和金融等領域具有中心地位。這使其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此外,北京是我國北方地區經濟力量雄厚的綜合產業城市,集中了全國一流的資源,為其發展信創產業奠定了基礎。
第三,人才薪酬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軟體行業平均年薪為28.6萬元,上海為26.9萬元,天津為15.4萬元,重慶為14.8萬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數據顯示,技術類高精尖人才薪酬中位數位居前三的行業為金融、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智能和高端製造,薪酬中位數分別為30.5萬元、29.0萬元、28.9萬元。
職友集數據顯示,2022年龍芯中科應屆生平均月薪3.0萬、統信軟體為2.4萬、中科方德為2.6萬。北京信創行業的人才薪酬較高。
02
重慶:數字需求潛力最大
數字化需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數字經濟日漸將人們的需求線上化的情況下,網際網路寬頻用戶規模成為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我們統計了4個直轄市的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並進行排名,名次依次為重慶、上海、北京、天津。
圖4: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萬戶)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與網際網路寬頻用戶規模相匹配,重慶的電信業務總量名列第一。我們統計了4個直轄市的電信業務總量並進行排名,名次依次為重慶、上海、天津、北京。
圖5: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電信業務總量(億元)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重慶數字需求潛力大,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口規模大。各市統計局數據顯示,4大直轄市中,202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為2184.3萬人,上海常住人口為2475.9萬人,天津常住人口為1363.0萬人。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重慶常住人口3213.3萬人。重慶人口規模最大,其城鎮常住人口2280.3萬人,超過北京與天津的常住人口。
第二,消費占比高。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9129.03億元,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926億元,消費占比為47.8%,上海為36.8%,北京為33.2%,天津為21.9%。重慶的消費占比遠高於其他地區。
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線上消費零售額為963.3億元,是2015年的3.9倍,年均增長29.9%,高於全國平均7.7%。在消費占比最高的情況下,線上消費的快速增長勢必給重慶帶來較大的線上化需求。
第三,新基建建設定位高。2021年8月,重慶市通信管理局印發了《重慶市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該規劃提出「在新一代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中搶占制高點,統籌謀劃5G、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全國一流的信息通信樞紐。」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可為滿足數字需求提供支撐。
03
天津:數位技術研發投入表現不俗
數位技術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技術抓手,而數字科技企業是提供數位技術的主力軍。我們從Wind資料庫採集了2021年4個直轄市上市數字科技企業(即軟體與服務業、技術硬體與設備業、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業、電信業、電氣設備等行業的上市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並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天津排名第一,其次為北京、上海、重慶。
圖6: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數字科技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億元)
數據來源:零壹智庫
在天津的上市數字科技企業中,中科曙光、海光信息等企業的研發投入名列前茅。中科曙光主要從事高性能計算,目前正在布局智能計算、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試圖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雲技術及相關服務。海光信息從事高端處理器、加速器等計算晶片產品和系統的研發,其產品包括海光通用處理器(CPU)和海光協處理器(DCU)。
天津數字科技企業研發投入相對較多,我們認為原因可能有幾點:
第一,政府重視研發。天津一直重視科技研發投入。天津市財政局數據顯示,2022年天津科學技術支出63.3億元,占GDP比重為0.39%,北京為0.91%,上海為0.38%,重慶為0.09%。天津市財政局數據顯示,2018-2021年,天津市財政局累計撥付研發補助資金8.2億元,補助企業5899家,試圖以此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第二,政府支持政策。早在2020年3月,天津印發《天津市科技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該方案提出「科學釐清政府與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功能定位,引導和激勵市場主體加大科技投入。」2022年5月,天津市財政局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改革完善本市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措施》。該措施提出「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自主權,更好激勵科研人員潛心鑽研,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第三,企業內生動力。中科曙光2021年度報告顯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生產要素規模不斷增長,中科曙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產品性能不斷提升。」海光信息2022年度業績快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始終專注於高端處理器的研發、設計,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實現產品升級;公司在保持高研發投入的同時,大力拓展國內市場」。以這兩個公司為窗口,或許可以看出天津數字科技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動力。
四、上海:數字產業化方面頗具優勢
在《沒有BATJ,上海市打造「國際數字之都」靠什麼?》一文中,我們已經分析了上海的情況。上海在數字產業化方面頗具優勢,擁有最多的計算機軟硬體企業、新興數位技術企業,以及數量僅次於北京的信息產業「小巨人」企業。我們不再贅述。
總的來說,4個直轄市各具特色。後續我們準備挖掘一些數字經濟領域的後起之秀,力求為大家呈現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立體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