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媽媽的育兒日常

2022-04-23     Lens

原標題:嬉皮士媽媽的育兒日常

當原本自由放任的「嬉皮士」家長開始思考育兒,教育還有其他的想像空間嗎?

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撥通了遠在義大利西北部一個村莊裡生活的於哈哈的電話,很難用一個準確且唯一的詞語來介紹她,「嬉皮士媽媽」可能是最接近能夠概括她的身份。

她從小就不服管,「屬於會被老師恨」的那種學生,但本科卻考上了清華建築系,之後選擇去巴黎拉維萊特建築學院攻讀舞台場景設計,又在東京大學交換一年研究日本能劇,再後來跑到巴黎高等商學院ESSEC讀了MBA,學習奢侈品管理。

在路易威登做了一段時間的成衣買手之後,於哈哈覺得自己就像顆螺絲釘,轉而回國成為了設計師品牌「無用」創始人馬可的助手。再到後來,她創立了自己的童裝品牌「納桔」,又因為個中緣由,去義大利農場種地,養蜜蜂,養羊,做奶酪,摘葡萄釀酒。

她和丈夫結識於衝浪,都有著一顆嬉皮的心,但自從有了兩娃(哥哥阿龍5歲,弟弟阿力2歲)後,玩極限運動的機會少了。名下未有任何房產的於哈哈,卻購入了一輛中古房車,經常去海邊、山野遛娃。

這种放養式的教育,讓於哈哈看上去少了很多國內「雞娃」父母的們的焦慮,但她也有獨屬於她的煩惱,小村莊裡的生活和教育太過簡單純粹,「我還是希望孩子的眼界能夠更寬廣一些」。她是「人生體驗派」,也期待孩子們能夠「有一個好的學歷背景兜底」,再去探索和體驗更多的可能性。

我老公的家鄉在小城開羅蒙特諾特,處於義大利西北部的一個鄰海大區利古里亞,開車25分鐘左右就能到海邊。

於哈哈老公的家鄉,開羅蒙特諾特

當時離開中國,自己的品牌「讓」於他人,我有一段時間挺難接受的,但義大利的農村很治癒我,接近於返璞歸真的狀態。那時正好我懷孕第一個孩子阿龍出生,就開始了這裡的農場生活。

我們養過羊,產羊奶,也做奶酪。我們做的奶酪很好吃,5歐元一塊,在整個地區都非常有名。

羊要產奶,必須要不斷生小羊才可以,生下來的母羊我們會留下,但如果是公羊,我們沒有辦法全部留下來養著他們就會賣掉。但小公羊必然會被買它的人吃掉,每次有人來拿小羊,我們全家就在旁邊哭,特別受不了,後來想想算了,就不再養羊了。

我們也養雞。兩個娃跟著我們在農場裡,不誇張地說,真的是散養到現在。弟弟阿力特別愛吃雞蛋,他現在已經學會了直接打開雞窩的門,衝進去,爬到雞窩裡去找雞蛋,看著他滿頭都是草的模樣,挺搞笑的。

我們還做黑松露,也在農場裡里種小麥和土豆這些農作物。

家裡還有一些親戚釀酒,自己家族幾百年來一直有葡萄園,都是自家小品牌,賣給附近地區的老客戶。我也會和他們一起剪葡萄、做自然酒。

在葡萄園剪葡萄

一家人吃飯時,餐桌上也總有葡萄酒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酒越來越難賣,積壓了很多,我就想試一試,能不能自己做一個進出口公司,電商從零做起,在國內賣葡萄酒,親戚給到的進貨價格很低,我在國內也賣得不貴,一次就能賣掉一櫃,相當於清掉了他們1/3的庫存。

其實,捨棄掉國內百萬年薪的工作,來到義大利的農場種地,我並不富裕,也沒有任何房產,但我還是買了一輛中古房車,很舒服,特別大,裡面有7張床的那種。

我的帶娃方式就是開房車出去,路上看到合適的地方就停下來紮營、搭帳篷。這幾年我們去了好多地方,不同的營地,也會遇到很多別的房車家庭。

我們一路睡在房車裡。路上遇到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洗澡房,進去投幣洗個澡,0.5歐大概能洗1.5分鐘,洗完,頭上裹著毛巾,穿著拖鞋回來。

路邊的簡易洗澡房

其實,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很多有錢、有地位的人,他們是不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的,因為不夠舒服,但是我們也在營地中碰到很多人,他們可能是從德國開過來,從北歐開過來的。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家庭的孩子,會發現父母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理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會更容易走向這種吉普賽式的自由生活,而不是中規中矩地去考常青藤,最後去做保險業或者是金融業的精英。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周末出去兩天,我們可能就會把房車停在海邊,小孩挖沙玩海,騎騎自行車。

我們就買些東西在房車裡做點吃的,在海邊曬太陽。

如果時間再多一點,我們會考慮進山,從家裡出發開車到阿爾卑斯山大概三個小時左右,山裡有小孩子可以開的卡丁車,也有山間遊樂園,小孩可以玩一會兒,在山裡騎自行車,也是孩子們常做的事兒。

偶爾,我們會開車去附近的城市熱那亞,那裡有孩子們喜歡的水族館,有時候會去宜家買買逛逛,再去熱那亞的老城區轉轉,周末就這樣度過了。

我覺得我跟我老公真的是純嬉皮心的人,他其實一直也不富有,但當時我們決定離開中國到義大利的時候,他堅持把一輛像黑貓警長開的那種三輪摩托車運了過來,手續很複雜,運費也很貴,但他一再堅持,如果我當時不是有孕在身,我們可能就會開著這輛摩托車從中國回到義大利。

孩子們的教育也一直是我煩惱的事情。

兩年前我們差點就搬去了大理。義大利確實太遠了,我也考慮到爸媽,當時就聯繫了那邊華德福的朋友,安排我老公去華德福當老師,教美術和測繪科學。但因為疫情反覆的原因,最終沒能成行。

我家老大阿龍已經5歲多了,阿力兩歲多了,他們兩個上的是兩個不同的幼兒園,既不是蒙特梭利,也不是瑞吉歐,教學方式可能更接近於瑞吉歐,體驗下來就是放手讓小孩去玩,去探索,會嘗試鼓勵引導孩子去畫畫,或是以玩的形式來學習一些比較日常的事物,但像數學、字母或是義大利語這些,是完全不學的。

但我在教育這塊兒其實想得比較多,還是會努力幫助他們去讀好的大學,我一直覺得大學是一個兜底。拿我自己來說,這麼多年真的沒少折騰,但每一次都還能有不錯的結果或者說切入口,學歷和人脈還是幫了我很多。

作為母親,我也希望小孩能有多一點的選擇,雖然很多人說文憑無用,但我覺得大學給了我們更多選擇。

人生畢竟是很殘酷的。我之前讀過巴黎拉維萊特建築學院,那是法國一個比較開放的大學,歡迎各種各樣的人來,但是當我看到那些人所面臨的掙扎以及他們之後的路,我覺得兜底這個事情是很重要。

我老公雖然在都靈理工大學讀過本科和研究生,他也是建築師,但工作境況要普通一些。他是小村子長大的孩子,也讀到了義大利最好的學校之一。但我覺得這些年義大利可能是一直在往下滑的社會狀態,並不是蓬勃上升的,作為建築師,工作機會也會比較少一些。如果他當年讀了都靈理工的工科或者機械相關專業,他的人生應該會比現在要容易很多。

於哈哈的老公

不過,在育兒方面,我有一個人生準則,那就是「雞娃不如雞自己」。

很多家長可能會把自己沒做成的事兒投射到對孩子的期待里,但我不會。至今為止,還沒有一件事兒是我想了沒做成的,當然做得多成功我談不上,但還沒有過慫了沒去乾的事兒。

如果一定要說對孩子們有什麼期待,我會希望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愛好,義無反顧地把它做下去,我會盡最大努力去支持他們。 這麼多年下來,我覺得能在年輕時發現自己的愛好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而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做到把愛好堅持下去,哪怕是像韓國偶像團體也可以,人家能做到那樣,那也是堅持下來的愛好。

當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的眼界能夠更寬廣一些。因為我們這小村子還不到5000人,不管是鄰居還是孩子同學的父母,都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人。因為過往經歷的差異,我們很難有精神層面的溝通。

就拿我和我老公來說,我是比較敏感細膩、容易抑鬱的體質,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嘗試跟它搏鬥,還在經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要回去看山是山」的階段,但我老公就像是一個超級正能量的大熊,很幸運,他一開始就只看到了山。

可是說回兩個孩子,可能因為我經歷比較豐富的緣故,我也希望幫助他們做到從簡到繁再到簡。這個過程是必須的,如果他們一輩子只停留在「簡」的狀態,可能就喪失了很多選擇的可能性,我覺得也不是最好的方向。

弟弟阿力

但以後的事也說不好,說不定等到弟弟阿力6歲的時候,我們會考慮改裝一輛這樣的defender(下圖),然後全家4個人一起穿越中歐大陸回中國,也是有可能的。

「成為父母 | 新城市父母養育記錄」是LensforKids2020年發起的一檔家庭影像記錄欄目,我們通過圖文、視頻等媒介記錄下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日常。

40歲,退休去結婚

武六七:每個人都有童心,只是有時候把它藏起來了

不只帶他去孩子的場所,也去大人喜歡的地方

日復一日地帶娃,真是既享受又厭倦

音樂人:石璐 | 媒體人:苗煒 | 導演:賴聲川 | 譯者:黃天怡 | 藝術家:馬良 | 全職媽媽:克里歐 | 主持人:陳銘 | 作家:張大春 |建築師:宗澍坤 | 作家:蔡春豬 | 設計師:Cola&韋晴 | 幼兒園園長:龔敏 | 建築師:馮果川 | 自媒體:沈奕斐 | 插畫師:小武 | 建築師:莊子玉 | 品牌運營:簡非繁 | 藝術家:高波 | 辭職回村的網際網路人:窩頭 | 學者、育兒博主:沈奕斐 | 母嬰博主:大J小D | Ms Min設計師:劉旻 | PUPUPULA創始人:張思川(Sic) | 在西雅圖養娃的前圖書編輯:陳冬梅 | 博物君:張辰亮 | 繪本的文字創作者:向華 | 童裝品牌創始人:Jamie&Abi | 兒童戲劇教育者:葉遜謙 | 文字創意者:王左中右 | 脫口秀演員:孟川 | 科普博主:游識猷 | 母嬰博主「小圓豆子」:程斐婷 | 哲學學者:王歌 | 童裝品牌主理人:張粵 | 親子專欄作家:李崢嶸 | 兒童生活美學博主:Fay | 主持人:李小萌 | 脫口秀新人:張踩鈴 | 用竹子改造自行車的美國奶爸:David | 「大廠」媽媽:馬軒 | 自由攝影師:趙戈礪 |畫廊主理人:王婭瓊 | 小丑戲演員:武六七 | 獨立出版人:開開

柚桔園產品上新啦

瞧,睡著的大大仔變成了地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457dc08fd9ad51e688003d524e2e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