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梁曉聲:致高考學子——任何外在的狀態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許來得重要

2023-06-06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俞敏洪、梁曉聲:致高考學子——任何外在的狀態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許來得重要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怒放的生命 音樂: 汪峰 - 汪峰2017經典歌曲新編精選集

致高考考生的五點建議

作者|俞敏洪

各位朋友好,開始高考了,在這兒我預祝千萬考生,高考成功,夢想成真!

高考是每個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們在人生中間遇到這類大事並不多,它可以說是我們人生命運的轉折事件之一,高考也好,未來找工作也好,創業也好,這都是人生轉折性的事件。

但是我想對所有的考生說,高考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就是說不是你這兩天著急了、奮發了、努力了,最後高考就一定能拿到高分的事情。高考是一個長期準備的事情,最後兩天拚命是沒有用的。這就像跑馬拉松的運動員一樣,他絕對不可能在前一天的時候自己先去跑一個馬拉松,如果他先跑了,第二天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時候就跑不動了。所以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一定是在此前日常生活中,經過年復一年的訓練,鍛鍊了自己跑馬拉松的能力。

高考也是這樣的,我們高考的積累從小學、初中、高中就開始了。尤其是高中最後三年,如果每天都在努力,這就是我們為高考取得一個好成績所積累的過程。所以到最後兩天我們著急也好、緊張也好、焦慮也好,是沒有任何用的。

保持放鬆的心情

所以我想給所有高考考生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一定要放鬆心情,因為只有你心情放鬆了,才能睡好覺吃好飯,才能夠精神飽滿地上考場!同時由於高考的時候父母也很緊張,所以有時候父母容易為了孩子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比如說讓孩子吃人參、吃那種讓人精神飽滿的東西等等,結果反而是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的飲食作息習慣,反而導致對高考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常規,你平時吃什么喝什麼就吃什么喝什麼,平時怎麼休息就怎麼休息,放鬆心情,第二天精神飽滿地進考場就是最好的,我們先不考慮成績考多少,保持精神狀態好這是第一要素。

看重高考,但也不要看太重

第二,儘管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這個門檻一是意味著我們告別了初高中的青少時代進入到大學的青年時代,另一個是意味著如果我們考上的大學有差別的話,那麼進入好大學比進入一般大學會讓人覺得人生更加豐滿,學到的東西可能也會更多。

但儘管高考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門檻,但是它並不是一個生死門檻,也不意味著考不上名牌大學就拉倒了,或者考上了一般大學就完蛋了,或者說是考不上大學,此生就再也沒法過好。上好大學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上普通大學並不意味著沒有前景,因為不管是上好大學還是普通大學,你都要在大學待四年。

當然了,你上了好大學以後也許能交往到更厲害的同學、聽厲害教授上課,但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持續不斷的努力!持續不斷努力、每天進步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也看到過很多好大學的學生上了大學以後反而頹廢了,不再學習了,最後一生也就碌碌無為地過去了。我們也常常看到上了普通大學的人,甚至沒有上大學的人,最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一些科學家其實是連大學都沒上過的,在中國有些優秀的作家、企業家,有的也是沒上過大學或者上的是普通大學。我想強調的是,人生重在持續不斷的努力,所以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也不要把上什麼大學看得太重。

高考並不是一次性的機會

第三,我想強調的是,高考並不是一次性的機會,什麼叫一次性的機會,就這個機會錯過了就再也不可能重來了,高考是可以有多次性的機會的。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如果你實在想上名牌大學,你可以選擇復讀。北大清華的學生中就有一些是一心一意想上北大清華的復讀生,高考不是一次性的機會,所以你可以選擇失敗以後重新努力,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另一個方面是說,就算你上的不是名牌大學,但你可以畢業後到名牌大學去讀碩士讀博士,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碩士博士的招生人數和本科招生人數是一樣的,而且考碩士博士的人要比高考人數少。這意味著你在上研究生博士生的時候,去名牌大學就會容易很多。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在讀碩士博士的時候來到了北大清華,繼續進入名牌大學就進行深造。而且有更多的人其實在上大學時申請了國外的名牌大學,不少普通高校的學生之後進了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這樣的名牌大學去讀書。

也就是說高考或者說是學業並不是一次性的機會,我們當下就算是失敗了,也沒有必要計較太多,因為你可以一切從頭開始繼續努力。說難聽一點就像談戀愛,如果說第一次戀愛失敗了,你還可以談第二次第三次,總而言之,談到最後找到的人極有可能是更好的。

實現自我期許更重要

第四,任何外在的狀態都不如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許來得重要。外在的狀態什麼?就是你拿到了一個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覺得在別人眼中間很榮耀,但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容易隨風消逝,很快就沒有了。但人的精神和自我期許是會永久跟著你的。因此,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有飽滿的精神、對未來的期待以及為達到自我期許而努力,這比你所擁有的物質也好、地位也好,或者某種轉瞬即逝的成就也好,更加重要。一個人為未來和理想努力的狀態才是最迷人的狀態。一個人只要有理想和目標,那就意味著他希望明年比今年更好,未來比過去更好,那他的每一天都在付出努力。

每一天付出的努力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今天讀一篇課文,明天讀一篇課文,讀了50篇課文,還沒感覺到自己的長進有多明顯,但只要你持續不斷地努力下去,時間就能證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

我覺得人生最悲慘的狀態就是年紀輕輕就自暴自棄,或者說是沒有熱血、老成世故,這樣的話就非常可怕。遇到這種人,你就發現他是沒救的,什麼叫沒救,就是他儘管只有20歲的年齡,但是他已經有了有了80歲的思想,那是很可怕的。

就像所謂的「少年的汗水,如果不流出來的話,就會變成老年的淚水。」但「少年的汗水不流出來」不僅僅指高考,指的是你高考前、高考中、高考後、大學中、大學後,人生一輩子每天的努力。

只有這樣的話,你才能逐漸積累自己的資源,逐漸積累自己的厚度,積累自己的知識,積累自己的智慧,你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碰到更多的機會,才能有更多的成功的可能性。失敗本身是並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你被失敗打倒,或者說你摔倒以後再也不爬起來,或者說失敗變成了你的一種心理陰影,而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做自己熱愛並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第五,現在的世界,道路其實是非常的開闊。隨著世界的發展,我們有些工作已經不需要人乾了,很多工作在未來機器人都可以代替,但我們卻發現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人的服務,比如現在在中國出現了那麼多的網紅,這些網紅其實就是展示了自己的一點才華,唱歌也好、舞蹈也好、樂器也好、體育也好、口才也好,但他們實際上是被社會所需要了。因為人們總希望跟人交流,人們總希望看到別人在幹什麼,人們也總希望看到別人的這種有吸引力的才能。所以只要我們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是為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事情,我們就能夠走向成功。

上大學不上大學只是人生一個點上的一個結果而已,但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你在持續不斷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這個事情不僅僅是自娛自樂,還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事情。

為什麼說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事情更重要,因為被世界所需要,你就可以用你喜歡的事情來換取你必要的經濟資源。說到底就是賣燒餅也能賣成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比如麥當勞的漢堡包,本質上它就像中國的驢肉火燒,包括一碗蘭州拉麵賣到全世界。所以其實你做的東西是不是高科技並不重要,你做的東西是不是被別人所需要的這件事情才是重要的。

所以首先要學會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其次學會自我欣賞。所謂的自我欣賞就是說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態度,你開高鐵開飛機是一種自我欣賞,作為飛行員,駕駛員覺得很驕傲,但你開三輪車你送快遞也應該有一種自我欣賞,因為你在做的也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是一種自我貶低的心態,那麼不管你這輩子從事什麼工作,就總會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狀態,那就永遠不會成功。所以做任何事情一定是要有一個自我欣賞的態度,而不是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你覺得別人看我是在做很低下的事情,別人看我是在做沒出息的事情,而是你自己從內心做這件事情是不是快樂,是不是能找出你做這件事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意義,這件事情最重要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高考是否成功,我都希望大家能夠走出精彩的人生。坦率地說,精彩的人生也不在於一次高考。當然了,因為馬上就要面對高考來臨的日子,再次祝所有的高考考生高考成功,夢想成真萬事如意,感謝大家!

俞敏洪:困難和機遇,永遠相輔相成

俞敏洪:一個優秀者的標誌和特點

致高考學子

作者|梁曉聲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祖籍山東榮成,1949年生於哈爾濱市,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作品數十部,多部作品被譯介到海外。

梁曉聲: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我對書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梁曉聲:眼為什麼望向窗外

同學們:一個多月以後,你們中的絕大多數身份將由高中生變為大學生,衷心祝賀你們!感覺考得好的,固然可喜;感覺考得不好的,不必過於沮喪,無非就是會跨入並不稱心如願的大學校門而已,這不是什麼人生災難的開始。倘自己和家長意見一致,且把握甚大,來年重考亦未嘗不可。即使落榜,總結失利原因,再振信心,可爭取來年實現理想。

我發表此文致你們大家,首先為了使你們明白,你們是在什麼高考背景下參與高考的。這一點挺重要。我估計中國的錄取方法,再過二十年仍難有根本改變。那時,你們中某些人的兒女也將參加高考了,你們可超前講給他們聽。 所謂欲將登廬山,先識其形,一切瞭然於胸,於是知己知彼,有益於成功。

1

我在你們高考前接受一次短暫而急促的採訪時,曾說過如下幾句話:

第一句:「對於中國的教育,我並無多少話可說。」

這意味著,我身為大學教師,對於中國的教育問題相當清楚,也明白非是採訪者所需要聽的,說了也白說,白說何必說。

其二:「若非言重要改變,那麼便是1978(應是77)年的恢復高考了,終於結束了推薦選拔,實行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給了更多的人上大學的機會。」

這句話是相對於「文革」期間廢除高考制而改為推薦選拔之法來說的。後一種方法,是當年許多人上大學的夙願,被直接掌握在自己的基層領導者手中,加之極左的政審和階級成分論的作用,使當年的上大學之事每每伴隨著不該發生的故事。

我不上網,據說此語引起網上熱議,攻訐之言甚多。他們光火的是「實行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句,於是借題發揮,宣洩對後來地域、省際高考分數差異的不滿。

我不認為我的話是被曲解了。或者換一種說法,他們的曲解是成心的。因為,不曲解不需要多高的智商。

故我要藉此機會給予你們一條做人的告誡——不要學他們。即使他們中有你的父母,也不要學。因為那是壞榜樣。若還有自己,當力誡之。若那種毛病在身,成為大學生後,尤其令人嫌惡。大學是改變人的所在,你們當在大學裡學習如何以充分講理的方式講理,連這一點都學不會等於大學白上了。

恢復高考以後,中國真的實行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嗎?

若不以「絕對」二字來質疑,可以說起初兩年基本實行了。

但問題隨之而來,頭兩屆大學生,以城市考生和經濟狀況較好的省份為多,農家兒女、經濟落後的省份的青年,所占比例甚少。

這在當年引起了「兩會」代表和關注教育公平的人士的極大憂慮,於是他們向中央建言,實行宏觀公平,也就是名額分配製的計劃招生。

不能不承認,中國教育需要宏觀公平,該願望是用心良苦的。當年允許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向當地有限度地傾斜。這乃因為,重點大學要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配合、協助,也是用心良苦的。

以上兩種用心良苦,至2000年時,基本能被正面理解。2000年後,情況陡變,中國高考學生數量劇增,當年的宏觀公平,反而陷入宏觀不公平的尷尬。分配給人口大省的重點高校錄取名額多年未變,導致人口大省的考生競爭激烈,考分越競越高。

故當年有一條冷笑話是:「高考將近滿分的,都不是人。」

那時,我在幾個省份的郊區,見過如同集中營的高考補習班,情形使我駭然。

而北京這樣重點大學最多的城市,競爭相對不那麼白熾化。這乃因為,對於北京考生,考上了名牌大學,將來是北京人;僅考上了一般大學,將來還是北京人。總歸仍是北京人,所以,即使對重點大學心有嚮往,卻並不朝思暮想,矢志不渝。普遍的上海人對復旦,大抵也是如此。

那麼,這是否便意味著,北京考生可以低分考入北大、清華呢?

流言罷了。

果而如此,名校還是名校嗎?

北京有四中、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師大附中、八一中學等重點中學,那裡的一半左右的考生,即使與全國各省的「考神」競考,也不會感到有壓力,估計分差也就是10分左右罷了。

但一個情況卻是——如果分數線設在630分,那麼在人口大省,最高考分可能被「考神」們拉至680—690分左右,結果該省考到630幾分的考生,只有徒喚奈何。

對他們這當然不公平。

怎麼解決這一不公平呢?

我參加過多次專家學者們的調研、討論,莫衷一是,至今還拿不出被公認的好辦法。

一個人口近億的國家,起碼該有十幾所重點大學,幾十所一類大學。但中國哪一個人口近億的大省有那麼多大學呢?而一所新辦的大學,最快也得五六十年的時間,其文憑才能漸獲社會公認。

像打破計劃經濟框框那樣,取消名額分配到省,一舉實現全國統考統招如何?

沒人敢拍這個板,使中國教育冒這個險——怕更加刺激應試教育,促使考生一窩蜂鎖定有數名校、成批產生「考神」,引起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高中應試教育的極度亢奮,再難改變——而應試教育違背教育精神,也必將產生更多高分低能的考生。

並且,分數線不知會被提高到何種程度。說到底,目前情況,是人口太多,而大學資源不發達的矛盾呈現。

又並且,此難題尚無良法破解,新情況又發生了。

大約在2013年,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張平在全國政協會議的大會發言中指出,像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中的農家學生,正在明顯地逐年地減少,強烈呼籲在招生時予以政策傾斜。

這又事關宏觀公平,很中國特色。

但中國教育應該完全無此情懷嗎?

似乎,公平根本不可實現。

否。

考研、考博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公開、透明,差半分都不行,找誰都不行。你比別人少半分,那就只能要別人,不要你,你只有再考。這是所謂「二次公平」,權宜之法。

同學們,如果二十年後依然如此,你們應超前告訴你們的兒女——在中國,「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一步到位,只能通過考研考博二次三次來實現。在此前提下,與他們清醒理性地共同擬定高考計劃。我想,這比他們在經常耳聽許多關於公平的詛咒的情況下備考好得多。

2

不久,你們將要報志願了。

我給你們的第一條建議是——就低不就高。將自己的分數估低了(一般低不了幾分),錯過心儀之校,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學與大學之間的教學水平的差距,並不體現在那幾分上。估高了卻對自己很不利,因為幾乎所有大學都是首先將目光投向第一志願的。通常是,第一志願一旦沒實現,你的第二志願很有可能被忽視,結果成了被「拾遺」的考生。

我給你們的第二條建議是——想明白你是要考大學,還是要考城市?

如果要考城市,眼中當然只有京上廣。

以文科而論,全國的重點大學,文科教師隊伍,教學水平,越來越同質化。北京重點大學的文科教學水平無明顯差距。出現在課堂上的主要是中青年教授們了,而全國的優秀文科教授,不僅在北京的重點大學,外省的重點大學也不乏其人,甚至講課講得更好。

第三條建議是——選自己真願意學的專業,比慕名而選校對頭。還以文科來說,我認為,蘭大、川大、吉大、貴大、蘇州大學的文科教學水平,當在北京某些大學近年才增設的文科的教學水平之上。後者是近年擴招的現象,尚無歷史積澱。

3

當你們成為大學生後,我也有如下建議,或曰告誡:

1.不可為了急切地表現進步,而做寫舉報信檢舉老師課堂言論的勾當。

若認為老師的課堂言論確實有害,首先應當堂舉手指出,表明自己的反對觀點。這麼做時,也應不失學子之態。若老師壓制自己表態,可先向學校彙報。學校領導和其他教師的綜合判斷力,肯定在你們之上。越過學校的檢舉行為,是極不光彩的行為,很可能成為品格污點。

2.若感到自己所選的專業實在不是自己所願學進去的專業,那也要耐心上完一學期再說。在這一學期,反而要比別的同學更認真地聽課,更認真地完成作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學期後做出理性的決定——究竟要不要申請改換專業。否則,三天曠課兩天講假,上課打瞌睡玩手機,只想混過一學期了事,是對自己也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3.不可僅僅為了湊夠學分而選某一門選修課。尤其不可那麼做了以後,課堂上難得一見你的身影,並且還希望老師別在意,還希望老師網開一面給出期末鑑定的好評語。否則,在對老師的考核表上懷恨打×。若對老師都如此,你對什麼人會友善和真誠呢?

4.告訴你們一個真相——你們雖然是高考的勝出者,同時也是應試教育的不同程度的受害者。主要表現在,記憶腦區被用傷了,理性思考腦區、感性想像腦區卻幾近於板結,激活是要老師和你們自己同時下大力氣的。仍以文科為例,現在的大一大二的灌輸式授課,幾乎等於是在進行大學學前班實踐。相對於文史哲而言,師生討論才具有真正的教學意義。但即使到了大三大四,課堂討論也幾成老師不敢指望之事。而要討論,就要動腦。你們中許多人只養成了記憶習慣,沒養成思考習慣。而不討論,對老師沒損失,對你們損失大焉,起碼損失了大學時光。

若你們中有人成了文科生,願你們做喜歡提問和討論的文科生;這會給你們的老師一個驚喜,會激發他(她)們把課講得更好,教學相長也。

5.你們要在對本校學科建設有所了解後,認真考慮「專業加」的問題,即在所學本專業外,加另一門專業學習。本專業就業前景樂觀,可依興趣加。本專業冷僻的,可加社會實用性廣泛的專業。理科最好在文科範圍加,如對外漢語教學、比較文學、中外文學史等;文科最好加服裝設計、廣告文字創意、二維三維電腦設計、書籍裝幀藝術等。文學評論、影視評論、戲劇評論,文理科都可有所實踐,文科尤當如此。

評論能力是中文的底線能力。

這裡所言之「加」,非指雙學位那種「加」法,而是指具有一般能力。以不出校門的旁聽就能具有能力為好,更以不影響專業為好。

你們的人生,估計會改變兩三次職業。「專業加」是為那時做能力準備,所謂留一手。

6.你們應該多點才藝,唱歌、書法、繪畫,都接觸接觸,入門並不難。樂器也可以學,以笛子、二胡、口琴、手風琴為易學。此類樂器快失傳了,也少見演奏者了。不是希望你們做傳人,而是它們最接地氣,會使你們成為帶給別人快樂的人。若你們果有興趣,可要求學校購買並請人教之。

7.快畢業時,你們該思考一下人生了。對於萬分之幾甚至十萬分之幾的人,人生是生活+成功。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人生的真諦是生活+成就感。世上千萬行,行行都能使人獲得到些成就感。往根本上講,人生道路不過就這麼兩條。想明白了自己適合走哪條路,人生就變得清晰可感了。

8.畢業後去向何方?這取決於你選擇的是某座城市本身,還是它所能提供給你的職業能力發展空間。選擇前者往往需自己竭力開拓發展空間,選擇後者往往要割捨一些對大都會的依戀。我的建議是,去往房價低,看重你專業的城市。若還能離父母近,尤可考慮。二十年後,京上廣深不會再變到哪兒去,但某些二線城市的變化將會很大。

9.不要使自己變成依賴進而迷信人脈的人。從業能力才是人生基石。無此基石,人脈再廣也是垃圾人脈。

10.社會很浮躁,大學院牆隔不開浮躁。我給大家的座右銘是「守寂」。為自己守住一些孤寂時光,並享受之。只有在孤寂時光里,人才更是自己,於是能更進一步了解自己。常湊熱鬧,容易自我迷失。

大學的天職之一也是——向社會播撒讀書種子。

願你們將來成為中國的讀書種子。那麼,你們的小家庭將受益匪淺,你們的後代將感恩於你們。

這世界幾千年來有三點沒變——多數財富依然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權力依然由少數人掌控;但,文化和知識卻是少數人無法完全占據的——它是絕大多數人共同的財富,人人都有享有權和繼承權。知識化了的普通人的人生福音在其中。依靠它吧,它會使我們成為普通而可敬的,精神高貴的人,於是做普通人不再可悲,更不可怕了……

2018.6.18 北京

來源|新東方、守望新教育、小眾雅集。

袁衛星:高考中考在即,給廣大高考中考學生和家長的建議

如何讓自己擁有能量?——六個信仰,陪我們走進春天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b7c2c8d28d04e4d4bd77acad91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