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清軍對戰2萬英軍:大清是怎樣輸掉鴉片戰爭的

2020-07-17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20萬清軍對戰2萬英軍:大清是怎樣輸掉鴉片戰爭的

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標誌性事件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戰爭歷時兩年,英軍前後投入兵力不到2萬,對戰20萬清軍,英方陣亡69人,中國傷亡2萬多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樣的敗績真的前無古人。

01

很多人以為,鴉片戰爭,是冷兵器對戰熱兵器,大刀弓箭的清軍自然打不過火槍大炮。

其實這個是誤解。

中國的火器不僅發展得早,而且直到清代初葉也並不落後。

明朝有一位名將叫戚繼光,是抗倭英雄,在他的軍隊里就配備了一種叫「鳥銃」的火器。

別看「鳥銃」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土,實際上它就是葡萄牙的火繩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槍械。

而除了鳥銃之外,明朝還引進了小型的佛郎機炮和口徑130毫米的紅夷大炮,這種大型火器。

清代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就在紅夷大炮下吃過大虧,直到清軍也成功地仿製了這些火器之後,才把戰場上的劣勢扳過來。

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火器技術的巔峰,是清代康熙年間。

當時,清軍掌握著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清軍在和葛爾丹作戰的時候,葛爾丹就用一萬隻駱駝布了一座「駱駝城」,原本是想防止清軍的衝鋒,沒想到讓清軍的一頓火炮給轟成了渣。

雖然說,這些武器都不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些技術,而且從明朝末年到清代康熙年間,中國的火器技術一直在發展。

02

中國武器技術真正開始落後,是在清代初年平定葛爾丹、吳三桂這些大亂之後。

首先,平定大亂之後,軍事技術就沒有直接的發展需求了。

由於清朝並沒有大規模向外擴張的意圖,整體上傾向於國內治理,所以整個國家對於武器的熱情也不高,經費、人力都沒有向這方面傾斜。

由於重心在對內,清政府對於武器技術,除了不思進取,還加重了對技術的封閉。

簡單地說就是嚴防死守、秘不外傳。

清政府從這個時間起,對武器的態度就成了「天下太平以後就封起刀槍」。

當然,這個傳統從秦始皇時代就有。

秦始皇就曾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繳起來,鑄成12個金人。

在皇權看來,控制武器是防止內亂的最好方法。

我掌握先進技術,但你沒有,我就能在軍事上壓制你。

這樣一來,清政府在武器技術上的重心,就不是研究,而是保密了。

既然是保密,那就越少人參與越好,甚至越少人知道越好。

比如,即使在軍隊之中,八旗軍隊配備的就是燧發槍,是比火繩槍更先進的槍械;而綠營,也就是漢人組成的軍隊,配備的還是鳥銃。

這麼做的目的當然是保持滿族自己人的武力優勢,可是從鴉片戰爭開始,對外作戰的主力恰恰是裝備差的綠營軍隊。

而那些先進的火器,就因為長時間不使用,甚至被人遺忘了。

比如,明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就有爆破彈的技術,俗稱「開花炮彈」,殺傷力是很大的。

但是因為保密體制,以至於到鴉片戰爭的時候,連林則徐都不知道「開花炮彈」是什麼東西,竟然又重新引進了一遍。

在鴉片戰爭中,中國軍隊不是一支靠大刀長矛的冷兵器軍隊,他們是有火器的。

但這火器比兩百多年前明朝還落後。

最典型的例子,是1835年,也就是鴉片戰爭五年之前,廣東為了加固虎門的防禦,鑄造了40門大炮。

結果,這40門大炮在試炮的過程中,有10門火炮當場炸裂,還有5門不能使用,破損率竟然高達37%。

這可是破損率,剩下的雖然能使用,但究竟合格程度如何,還是不知道。

遙想當年,滿清貴族多爾袞率領八旗軍,藉助紅夷大炮橫掃中原。

兩百年過去了,這大炮工藝不僅沒長進,還更落後,你說這仗還怎麼打。

03

當然,武器落後不是打敗仗的主要原因。

當年八旗軍的武器比明朝落後,還不是靠著繳獲和學習,大勝明軍。

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不也能打敗美式裝備的國軍。

清軍的失敗,還體現在戰略上。

在鴉片戰爭的整個過程中,清朝的戰略指揮可以說是一塌糊塗。

三番四次地臨陣換將,從林則徐到琦善,到楊芳,再到奕山。

戰爭態度,也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

甚至出現了,琦善私自和英國簽訂合約的情況。

以至於,清政府既錯過了最佳戰機,也錯過了最佳的求和時機,最終只能被迫簽訂條件苛刻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

更荒唐的是,在鴉片戰爭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皇帝都以為我們在戰場上是占優勢的。

面對具體的敵人,清政府的整個國家機器都出了問題。

我們來看具體過程。

1840年的7月5號,英軍已經放棄了廣東,直接北上打下了浙江的定海。

可是12天後,道光皇帝收到的奏報還是6月中旬林則徐在廣東給他寫的。

林則徐在奏報里說,皇上你放心,我們這兒準備得萬無一失。

一直到8月初,道光皇帝才模模糊糊知道,浙江出事了。

都說兵貴神速,戰場瞬息萬變,而清政府對戰局信息的統籌,最快也要一個月時間,你說,這場戰爭怎麼打。

04

在戰場信息方面,古代打仗都這樣啊,為什麼到了道光年間,清軍就不行了呢?

皇帝高坐在金鑾殿的頂端,他對他自己親手構建起來的這個官僚組織永遠是不信任的,因為他能看到的只有紫禁城,只有官員們呈上來的奏報。

皇帝不是傻子,他知道全天下還有很多事他不知道,說白了皇帝知道自己一定會被官員矇騙。

甚至他還會疑心,是不是有人要奪他的位置。

所以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總是寵信太監?

因為太監是他的家奴,太監所有權力都只能依附於皇帝,本身不可以篡位。

在鴉片戰爭中,道光一開始派過去的是林則徐,後來林則徐倒台,又派過去一個能臣叫琦善。

琦善去了之後,就開始推動和平協定,但因為他私下把香港許給英國人,後來又撤職。

撤職之後,道光皇帝就嚴重不信任琦善,居然直接把他的家給抄了,但理由不是他沒把事辦好,而是懷疑他貪污受賄。

不信任是互相的,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不信任皇帝。

雖然他們表面上都說臣肝腦塗地。

但實際上,臣子的本能就是推卸責任,這任務交給我了,我想的不是怎麼干好,而是怎樣不出錯。

所以後來在1841年的時候,皇帝又新派奕山去和英國人作戰。

按理來說,救兵如救火,應該火速進軍。但奕山卻一路磨磨蹭蹭,走了將近兩個月。

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奕山不願意承擔責任,想靜以待變,如果前方有利,就日夜兼程往前線趕。

如果前方出點問題,那就能拖就拖,反正我沒到前線,責任就不在我。

就連林則徐也是這麼乾的,他總是跟道光皇帝說我這兒沒問題,英國人只會打水戰,一上岸膝蓋不能打彎。

要知道他雖然是睜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但也是文官系統的一員,免不了因為追求安穩而糊弄皇帝。

再比如說琦善,他就跟道光講,英國人之所以會北上,是因為在廣州受了林則徐的氣,沒辦法只好跑到北京來伸冤。

皇帝一聽,他們既然是受了林則徐的氣,那把林則徐給辦了不久行了嗎?結果林則徐就被發配新疆了。

官僚系統的這種殘酷性就在這裡,雖然你沒犯什麼錯,可是一旦出現外部性危機的時候,你就有可能直接被當作替罪羊,這種事情在鴉片戰爭當中發生了很多。

05

那官員們怎麼辦呢?

很簡單,騙!

當時在廣州前線,沒好下場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林則徐,一個是琦善,因為兩個人相對比較實在,還不敢跟皇上瞪眼說白話。

可是第三任主帥奕山就聰明了。

他到了廣州之後,知道打不過英軍,就一方面和英國人求和,許給英國人600萬兩賠款,一方面有換一套說辭矇騙道光,說英國人已經恭順天朝,乾脆賞他們600萬銀子吧。

結果皇帝一高興,不僅讓奕山加官晉爵,連帶著五百多個人都升官。

鴉片戰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

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敗得那麼慘,可是真正因為戰敗,而被處斬的只有一個人。

剩下的什麼林則徐、琦善、奕山、耆英、奕經,沒有一個是被處斬的。

琦善雖然被抄了家,判了斬監侯,最後也是不了了之,甚至官復原職。

也就是說,國家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卻幾乎沒有人為這個事負責。

不但沒人負責,從皇帝到百官,大家還喜氣洋洋各得其所。

對清廷君臣而言,他們對自己面對的這種體系衝突一無所知。

在皇帝和官員們眼中,1840年的戰爭只是一場被放大了的局部爭鬥。

他們無法得知,西方文明體系的威脅將在此後不斷延續、擴大,並且愈演愈烈。

世界已經變了,清王朝還渾然不知。

這仗,不輸才怪呢!

鴉片戰爭的結局,在開打前已經註定了。

清軍哪怕配上一樣先進的武器,哪怕林則徐不被罷免,哪怕道光皇帝是康熙爺附體,照樣輸。

這不是冷兵器和熱兵器的較量,這是新舊時代的對決。

相關文章:

《人民的名義》 里讓高育良痴迷的 萬曆十五年,究竟寫了什麼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G4W3MBiuFnsJQVp9Z6.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