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者愈困?如何救助困境兒童

2022-08-10     民生周刊

原標題:困者愈困?如何救助困境兒童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羅燕

全文2460字,閱讀約需2.5分鐘

「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得到較多關注,但心理、人格、成長方面的困境尤其會困擾一個孩子。」

「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得到較多關注,但心理、人格、成長方面的困境尤其會困擾一個孩子。」

「未來,我要做一個普通人。」當12歲的小輝(化名)說出這個心愿的時候,很多人為之動容。對於他來說,做個「普通人」,曾經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年幼喪母,父親一去不返,他在福利院和學校跟人打架,留下各種「劣行」。

作為困境兒童,小輝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及時救助,走上成長正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困境兒童數量已達數百萬,龐大數字背後是一張張渴望幫助擺脫困境的幼小臉龐。

「當下的困境兒童需求已遠遠不限於物質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陶傳進談道,「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得到較多關注,但心理、人格、成長方面的困境尤其會困擾一個孩子。」

面臨多重困境

在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承擔了生活的苦難,對於有些兒童來說,命運如此不公,他們被貧窮、疾病、災害困擾,或者被遺棄、虐待、暴力傷害……

春暉博愛為困境兒童舉辦的夏令營中,孩子們畫出自己的夢想。

由於年紀尚小,缺乏抵禦能力,苦難在這些兒童身上留下了更深印記,讓他們在生活和成長中面臨多重困境。

「困境兒童問題的掩埋和暴露程度有深有淺,表層問題更容易被發現和介入,例如家庭經濟貧困、物理生存環境惡劣、被社會所排斥等。但對困境兒童產生持續性影響的可能是那些潛藏在水平面之下、不容易被社會公眾察覺的深層次問題,如自尊嚴重受損、壓抑與自我封閉、內心迷茫與無價值感等。人格發展層面的嚴重受損,是更加根本、更具實質性的困境。」

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聯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發布的《困境兒童需求分析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指出。

作為報告主要撰寫人之一,陶傳進表示,困境兒童面臨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需求滿足問題,心理的、人格的、社會的問題更具挑戰性,解決難度非常大。

調研發現,在普通困境兒童中,0~7 歲兒童身心發展明顯滯後,至少有 18%的兒童在某一領域的能力發展明顯滯後於同齡兒童,非安全依戀行為較為突出。小學生非健康心理狀態比例偏高,最突出的共性心理問題是對於自我的低認知、低評價與低自信,並且安全與信任明顯不足。中學生的自責與恐怖傾向以及學習焦慮凸顯,18 歲以上青年中有較高比例出現某一種心理問題。

困境兒童的思維能力與學習勝任感偏低,隨著年級增長,學業成績與壓力也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一大考驗。進入中學後,在外界壓力下,他們對於學習的焦慮逐漸上升。

在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承擔了生活的苦難,對於有些兒童來說,命運如此不公,他們被貧窮、疾病、災害困擾,或者被遺棄、虐待、暴力傷害……

春暉博愛為困境兒童舉辦的夏令營中,孩子們畫出自己的夢想。

由於年紀尚小,缺乏抵禦能力,苦難在這些兒童身上留下了更深印記,讓他們在生活和成長中面臨多重困境。

「困境兒童問題的掩埋和暴露程度有深有淺,表層問題更容易被發現和介入,例如家庭經濟貧困、物理生存環境惡劣、被社會所排斥等。但對困境兒童產生持續性影響的可能是那些潛藏在水平面之下、不容易被社會公眾察覺的深層次問題,如自尊嚴重受損、壓抑與自我封閉、內心迷茫與無價值感等。人格發展層面的嚴重受損,是更加根本、更具實質性的困境。」

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聯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發布的《困境兒童需求分析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指出。

作為報告主要撰寫人之一,陶傳進表示,困境兒童面臨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需求滿足問題,心理的、人格的、社會的問題更具挑戰性,解決難度非常大。

調研發現,在普通困境兒童中,0~7 歲兒童身心發展明顯滯後,至少有 18%的兒童在某一領域的能力發展明顯滯後於同齡兒童,非安全依戀行為較為突出。小學生非健康心理狀態比例偏高,最突出的共性心理問題是對於自我的低認知、低評價與低自信,並且安全與信任明顯不足。中學生的自責與恐怖傾向以及學習焦慮凸顯,18 歲以上青年中有較高比例出現某一種心理問題。

困境兒童的思維能力與學習勝任感偏低,隨著年級增長,學業成績與壓力也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一大考驗。進入中學後,在外界壓力下,他們對於學習的焦慮逐漸上升。

困者愈困背後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現實生活中,困境兒童的致困原因各有不同,尤其是困境程度較深的兒童往往受到多個因素持續影響。

根據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入戶調查獲取的信息,困境兒童直接致困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總為四類:一是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存在困難;二是因自身患有疾病或身體障礙導致陷入困境;三是因家庭監護缺失及監護不當而陷入困境;三是因重大變故或遭受侵害而陷入困境。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困者愈困」的分化效應。報告顯示,在家庭、福利機構、學校、社區等場域裡,不同兒童往往會受到不同對待,學習好或體力足的兒童因為突出的競爭優勢而獲得更有利的成長環境。那些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兒童則會出現多方面不良對待相疊加的現象,從而更頑固地受困於惡性循環的結果之中。

陶傳進看到,還有一些生存能力特彆強的孩子,會採取一些反叛方式,如偷東西,被發現後進入少管所。「通常認為法律是最後一道救濟屏障,但孩子從少管所出來後會怎樣?他會更自暴自棄,同學會更邊緣化他。」

在陶傳進看來,近年來,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修訂,國家關於困境兒童保護方面的社會政策及法律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政策法律與社會的妥善銜接還是短板。困境兒童在社會層面發現後如何與政策和法律對接,政策和法律層面解決後如何使其回歸正常社會生活?這些都是艱巨的挑戰。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現實生活中,困境兒童的致困原因各有不同,尤其是困境程度較深的兒童往往受到多個因素持續影響。

根據春暉博愛公益基金會入戶調查獲取的信息,困境兒童直接致困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總為四類:一是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存在困難;二是因自身患有疾病或身體障礙導致陷入困境;三是因家庭監護缺失及監護不當而陷入困境;三是因重大變故或遭受侵害而陷入困境。

更讓人揪心的是,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困者愈困」的分化效應。報告顯示,在家庭、福利機構、學校、社區等場域裡,不同兒童往往會受到不同對待,學習好或體力足的兒童因為突出的競爭優勢而獲得更有利的成長環境。那些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兒童則會出現多方面不良對待相疊加的現象,從而更頑固地受困於惡性循環的結果之中。

陶傳進看到,還有一些生存能力特彆強的孩子,會採取一些反叛方式,如偷東西,被發現後進入少管所。「通常認為法律是最後一道救濟屏障,但孩子從少管所出來後會怎樣?他會更自暴自棄,同學會更邊緣化他。」

在陶傳進看來,近年來,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修訂,國家關於困境兒童保護方面的社會政策及法律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政策法律與社會的妥善銜接還是短板。困境兒童在社會層面發現後如何與政策和法律對接,政策和法律層面解決後如何使其回歸正常社會生活?這些都是艱巨的挑戰。

幫助之路

如何幫助困境兒童?除了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外,還能做什麼?這是全社會面臨的難題。「我們沒有辦法避免他們陷入困境,但不應該讓孩子一個人來面對。」春暉博愛項目總監肖瑾說。

一些公益組織逐漸介入困境兒童服務領域,春暉博愛是其中之一。報告調研團隊深入訪談春暉博愛近兩年來服務的困境兒童個案及家庭發現,目前已探索出來的技術手法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是生活場景再造,為困境兒童在原有主要生活場域之外建起一種新的人與人相處的場景,並在場景中接納兒童、建立自尊、給予認可、融入群體,在這樣的氛圍中使兒童原本扭曲、萎縮、壓抑的內在自我和人格逐步得以舒展、療愈與發展。比如,在社區或福利院中建立兒童活動中心或兒童驛站,組織夏令營等。

二是生活場景改造,在兒童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對存在問題生活環境系統進行疏通、調解與復原,恢復人與人之間原初、本真的情感關係並協助建立積極良性的互動,創造性地將原本存在的問題變成資源和優勢。這種手法通常使用在「一對一」個案服務中,包括家庭關係、夥伴關係、學校及福利院各類關係的疏通與改造。

解決困境兒童發展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要為之努力。

「學校的校長、老師關注困境兒童的意識越強,和社會公益力量合作越多,就會做得越好。」陶傳進表示,「學校也要激活內部機制,讓老師進入一種追求全人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狀態,有愛心,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

陶傳進希望,各地在推進社區治理中要將兒童保護納入,可以建立社工站、收容站等,及時關注和幫助困境兒童。

如何幫助困境兒童?除了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外,還能做什麼?這是全社會面臨的難題。「我們沒有辦法避免他們陷入困境,但不應該讓孩子一個人來面對。」春暉博愛項目總監肖瑾說。

一些公益組織逐漸介入困境兒童服務領域,春暉博愛是其中之一。報告調研團隊深入訪談春暉博愛近兩年來服務的困境兒童個案及家庭發現,目前已探索出來的技術手法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是生活場景再造,為困境兒童在原有主要生活場域之外建起一種新的人與人相處的場景,並在場景中接納兒童、建立自尊、給予認可、融入群體,在這樣的氛圍中使兒童原本扭曲、萎縮、壓抑的內在自我和人格逐步得以舒展、療愈與發展。比如,在社區或福利院中建立兒童活動中心或兒童驛站,組織夏令營等。

二是生活場景改造,在兒童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對存在問題生活環境系統進行疏通、調解與復原,恢復人與人之間原初、本真的情感關係並協助建立積極良性的互動,創造性地將原本存在的問題變成資源和優勢。這種手法通常使用在「一對一」個案服務中,包括家庭關係、夥伴關係、學校及福利院各類關係的疏通與改造。

解決困境兒童發展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要為之努力。

「學校的校長、老師關注困境兒童的意識越強,和社會公益力量合作越多,就會做得越好。」陶傳進表示,「學校也要激活內部機制,讓老師進入一種追求全人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狀態,有愛心,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

陶傳進希望,各地在推進社區治理中要將兒童保護納入,可以建立社工站、收容站等,及時關注和幫助困境兒童。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原文刊載於2022年第16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困者愈困?如何救助困境兒童》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編輯:姜玉函、覃琳娜(實習生)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64672dd4a5a4b69317c9f2f0b49e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