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碑刻出土,證明《蘭亭序》真實存在,「打臉」了郭沫若的言論

2023-08-26     書法網

原標題:這一碑刻出土,證明《蘭亭序》真實存在,「打臉」了郭沫若的言論

這一碑刻出土,證明《蘭亭序》真實存在,「打臉」了郭沫若的言論

書法史上曾有過一次爭論,就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這次爭論可謂振聾發聵,因為發起者想要推翻行書《蘭亭序》的存在,此人就是郭沫若。而辯方想要駁倒郭老的觀點,就要拿出十足的證據才行。當時的書法家有很多人都參與其中,發表了不少文章,最終形成了郭沫若與高二適兩人的「較量」。

之所以有此爭論,不得不提1964年南京出土的《謝鯤墓誌》。當時南京考古發掘了不少東晉大墓,且與王羲之生活年代相近,而從墓中出土的竹簡、墓誌文字來看,均以隸書為主。這啟發了郭沫若,他認為王羲之時期,可能壓根沒有成熟的楷書和行書,所謂「行書蘭亭序」,很可能就是後人偽造的,比如智永。

郭沫若進一步引用史籍對王羲之書法風格的評價,力證王羲之書法應該有濃重的隸書筆意。而商承祚則說:「從東漢起隸書向章草和楷書發展……到了東晉已經成熟」,且《十七帖》就已經幾乎看不出隸書筆意了。無奈的是,高二適、商承祚等人的觀點並沒有出土文物佐證,最終落敗,甚至扣上「唯心主義辯論」的帽子。

直到1998年,一件碑刻的出土,證明了商、高二人的正確,也「打臉」了郭沫若「東晉無楷書、草書」的觀點,此作就是《高崧墓誌》。此碑鐫刻於東晉太和元年(366年),與王羲之生活年代相符。墓誌長約50厘米,寬約25厘米,厚6厘米,1998年出土於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內。

與之一同出土的還有其夫人《謝氏墓誌》,上面所刻書法風格較為相近,但《謝氏墓誌》隸意更濃。從這兩件墓誌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筆畫、結字上還有隸書寫法,但整體可以算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了。此碑用筆剛健飽滿,中鋒為主,切筆而入,收筆時有意省去燕尾波磔,如「十」「廿」等字。

不過,有些長橫的收尾也還保留明顯的隸書寫法,如「二」「三」,捺畫捺腳的上挑也能看得出來。但是,這兩件墓誌的楷書寫法明顯多了起來,特別是在某些筆畫,如橫折的提按頓挫,勾畫處理也不再完全平鉤,收筆時尖鋒向上的角度也和緩了不少。

《高崧墓誌》結字寬綽舒展,用筆方圓兼備,頗為含蓄婉轉,與鍾繇的《賀捷表》《宣示表》有近似之處,左右的收放揖讓、上下的重心變化也較為多變。這件墓誌書法中楷、隸筆法的兼容,已經說明了楷書應用的普遍和隸書的衰落,。如果對比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更能發現隸意的消退。

王羲之已無真跡傳世,而這些經過考古出土的文物,最具有說服力,也真實展現了書法風尚的變遷。

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022970a42dd936c5ddd7371442e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