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咱們肯定看到過三條腿的流浪狗、流浪貓,雖然它們的樣子看上去有些可憐,但至少它們還可以頑強地活著。
此外,就算是大象這樣的龐大生物,缺了一條腿,也可以繼續生存,比如有一隻名叫莫莎的泰國大象,在7個月大的時候,不幸踩到了地雷,導致右腿被炸傷。
後來,泰國的一名獸醫專門給它製作了一條重達20千克的假肢,沒幾個小時,莫莎就習慣了這個假肢,自那以後,莫莎就一直戴著這個假肢正常地生活。
除此之外,大多數動物斷了一條腿,似乎都可以正常生活,可是,我們卻很少看到三條腿的馬,即使是一些破有名氣的賽馬,在斷了一條腿後,也沒法安裝假肢生活。
比如此前的東京奧運會上,有一匹名為「噴氣機」的14歲賽馬,在參加奧運會馬術越野賽時,在距離終點僅幾步之遙時嚴重受傷,經獸醫診斷,「噴氣機」右下肢韌帶斷裂無法修復,位置就在馬蹄上方。
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在馬主和運動員的同意下,決定讓其永遠安息。
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馬的腿斷了必須死?
就這個問題,我之前也問過我們村裡一位養馬的老師傅,從他那裡,我才知道了這其中的原因。
咱們都知道,馬兒的體型很大,常見的馬兒一般體長3~4米,高1.5~2米,重型品種的體重可達1000kg。
可讓人意外的是,馬兒的腿卻很細,骨頭也很輕巧,在膝蓋以下幾乎沒有什麼肌肉。而且腿部的骨頭還很多,馬兒的身體總共有205塊骨頭,光腿部就有80塊。
可即便如此,支撐馬兒站立、奔跑,都依賴於它那強勁的四肢,馬兒在站著的時候,通常會將自己的身體重心放在身體的正中間,這個時候,它的前肢會承擔自己57%的體重,後肢則承擔43%的體重。
另外,馬兒屬於奇蹄目動物,也就是趾數多為單數,所以馬兒是用它的趾骨踮著腳在腳地上站立、奔跑,而馬腿著地的部位是它的第三指節。
日本的一名古生物科普插畫師川崎悟司曾用「擬人」的方式形容了馬腿的支撐方式,相當於人用手指和腳趾支撐以及走路。
這樣的走路方式,光聽著就覺得很困難。
最後再來說說馬蹄,馬蹄裡面有個骨頭叫蹄骨,從側面看,蹄骨就像刀刃一樣鋒利。
因為蹄骨比較鋒利,為了不讓蹄骨傷害馬蹄,所以在蹄骨外圍,有一種類似瓦楞紙的組織包裹著,這個組織叫做蹄葉,它可以確保蹄骨不會刺傷馬蹄。
1、馬兒無法用三條腿生活
大家之所以沒見過三條腿的馬兒,這主要還是和馬蹄的結構有關。
上面說過,馬蹄的蹄骨是比較鋒利的,為了不讓蹄骨傷害馬蹄,所以在蹄骨外圍,有蹄葉保護著。
可如此一來,當馬兒的一條腿斷了後,其他三條腿的壓力就會增加,蹄骨施加的壓力也會增加,久而久之,蹄葉無法再保護馬蹄,鋒利的蹄骨就會刺入蹄葉,這時,馬蹄就會患上炎症,這也叫蹄葉炎。
(蹄葉炎是馬兒常發生的運動器官疾病之一, 牛身上有時也會發生。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蹄形異常,比如傾蹄、平蹄、彎蹄、狹窄蹄等等;主要侵害馬蹄前面及側面的肉壁,常會導致蹄的變形。)
簡單地說,馬兒一旦患上蹄葉炎,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甚至疼到不願站立,趴臥不起,最後的結局顯而易見。
2、治療非常的困難
首先,上面提到過,馬腿部的骨頭有80塊,而且骨骼比較輕,這也就意味著,馬的腿要是斷了,通常是粉碎性的,所以是很難醫治的。
而且越是體重高大的馬兒,醫治難度也就越大,小體型或是未成年的馬腿斷後,存活率還稍微高一些。
其次,馬兒的膝關節主要由股膝和股脛構成,股膝關節與股脛關節又是相通的,這也就意味著,一旦馬兒的膝蓋受傷,將會從受傷的部位迅速向兩邊感染,從而發生病變,治療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最後,就算可以醫治,那治療的時間往往會很長,但馬兒一旦長時間躺著,則會造成一些永久性損傷。
因為馬這種動物,通過長時間的演變與進化,形成了一套名為「stay apparatus」(站定裝置)的結構。
這也是為什麼馬兒大部分時間是站著睡覺的,因為即使在站立的情況下,它們也能保持肌肉的放鬆和休息。
再根據伊利諾伊大學的獸醫學院的獸醫學研究者 Elysia Schaefer 介紹,馬躺著的時間越長,則會對血液循環造成影響,可能患上缺血性損傷,再加上胸廓無法像站立時正常擴張,導致肺通氣受到抑制,容易引發墜積性肺炎;此外,它們龐大的體重也會壓迫它們的身體器官,比如眼瞼無法開合,面神經也會損傷,引發角膜潰瘍和角膜炎;最後,過大的體重可能會導致它們的內臟不斷被壓迫,可能會導致內臟疾病和其他併發症。
3、治療的成本很大
馬兒的腿一旦斷裂,往往需要做截肢處理,不僅治療會變得很困難,而且治療成本也會非常大。
最主要的是,因為馬腿的結構特殊性,所以截止到目前,我們創造出的關於馬的假肢大都是由碳石墨和鈦製成的,這兩種物質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馬的假肢問題,但是它們本身都是極其昂貴的材料,一般都用在航天以及航空行業上。
暫且不說將這種材料用在馬腿上浪不浪費,光是這種材料的價格,往往都會讓很多馬兒的主人望而卻步了。
4、就算治好了,馬兒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老話說得好,「傷筋動骨一百天」,意思指的是如果骨折或者是肌腱損傷,大概需要100天左右才能夠完全恢復。
這100天的復健對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馬兒來說,這就成了一大難題,因為馬兒本身比較好動,又不能讓它長時間躺下,因此,人們只能用特殊的支撐物來確保他們可以站著養傷而又不亂動。
這個支撐物就叫做吊索,它可以讓馬兒保持站立,可與此同時,如果長時間使用吊索,馬兒會感覺疼痛、不舒服,導致其煩躁和掙扎,最終不僅不利於它們的復健,反而會加重病情。
就比如曾有一匹賽馬,因負重過度造成左後腳嚴重骨折,獸醫診斷後,建議對其「安樂死」,可馬兒的主人和粉絲堅持全力救治。
最終,手術雖然順利完成,但手術後,該馬兒的傷勢就不斷惡化,沒幾個星期,它的傷口就開始腐爛,然後患上了蹄葉炎,最終痛苦的離開了世間。
但凡事都有例外,2018年10月24日,每日郵報報道了一則新聞——殘疾的馬萊利,因成功接上假肢而獲救。
萊利的左後腿曾被嚴重割傷,為了給它醫治,獸醫給萊利裝上了鈦合金假體,但這個假體的成本太高,索性有一位慷慨的捐助者負擔了全部費用。
手術完成後,醫護人員用吊索來給萊利復健,好在萊利性格溫順,即使疼痛萬分,它也沒有任何的掙扎,只是靜靜地配合著醫護人員,最後經過幾個月的康復,萊利恢復的非常成功,已經成為了一匹健康的小馬。
可這種情況畢竟還是少數,對於大多數馬兒來說,這項手術還是很困難的。
因為以上這種種原因,一旦馬兒的腿斷了,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大機率會對其實施安樂死。
安樂死是指對無法救治的馬兒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馬兒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是一種比較極端的「馬福利」體現,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馬的痛苦,而做出的人道主義的做法。
一般情況下,如果馬兒在比賽過程中發生骨折、跟腱斷裂等情況時,一旦治療無效,為了減少馬兒的痛苦,會由裁判和獸醫共同決定,然後對馬兒進行「安樂死」處理,這時是不需要經過馬主同意的。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失去一條腿的動物都可以繼續存活下來,不管是體重較小的狗狗,還是體型較大的大象。
可斷了腿的馬卻很難能活下來,不管是普通馱重物的家馬,還是價值連城的賽馬,只要斷了腿,最後的結局往往已經確定了,這主要是因為救治成本過高以及馬兒特殊的腿部結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