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傳播,是國家話語的國際實踐工程。它經歷了一個在探索中不斷健全的制度化過程,從無序到有序,從分散嘗試到統一規範,經歷70年的不凡歷程。通過70多年的國際傳播實踐,我國的中央文獻外譯工程圍繞維護國家利益的目標穩步展開,機制日趨成熟,走向組織化、制度化、規範化,為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和國際話語空間的拓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毛澤東著作的對外傳播: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拓展中國國際話語空間
《毛澤東選集》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收錄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著作。這些著作是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不二法寶,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桎梏,對推動中國社會歷史進步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選集》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興趣,尤其受到亞非拉國家及其政黨領袖、組織機構的高度關注。他們在獲得民族獨立的過程中,高舉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旗幟,致力於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推翻殖民統治,謀求民族解放。在此情形之下,借鑑和學習中國革命勝利的經驗就成為20世紀60、70年代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拓寬中國的國際交流空間,中央政府於1961年12月組織成立了第一個中譯外常設機構——毛澤東著作翻譯室,開始系統地、有計劃地翻譯《毛澤東選集》。中央還專門設立了翻譯領導小組,為這一大型中譯外工程提供製度上的強力支持。這一工程組成東語、西語兩大翻譯團隊,涉及語種多達30多種。除了近120多人的翻譯班子之外,還成立了一個由20多位國內著名學者組成的翻譯註釋組,負責為正文加註和各類答疑工作。另外,中央大部分直屬單位,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這一政治翻譯工作。這一翻譯工程的規模之大,級別之高,組織之嚴,是中國翻譯史上史無前例的。毛澤東著作的對外譯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主動向外推介和大規模文化傳播活動。
鄧小平著作的海外傳播:為世界打開了解中國社會經濟建設的窗口
《鄧小平文選》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載體,是鄧小平著作和講話的選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為了響應時代的需求,黨中央決定編輯出版鄧小平的重要文論和講話,一方面為了對鄧小平的思想理論進行整理總結,另一方面是對外展示當時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負責選編和彙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召開以前的重要文獻,收集鄧小平的講話、談話和文章等。
改革開放以後,外文出版社在中國出版界最早恢復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積極拓展國際版權貿易,一大批對外出版精品在這一時期噴涌而出。外文出版社出色完成了《鄧小平文選》(1-3卷)、《江澤民文選》(1-3卷)的多語種出版工作,7個文版的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文獻彙編出版工作,《中國共產黨章程》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歷年發布的各種中國政府白皮書的翻譯出版工作,以及一批黨和國家文件、文獻、法律法規的翻譯出版工作。這一時期,國家領導人著作在海外翻譯、出版和傳播呈現幾個特點:一是以英文為主的多語種翻譯;二是國內外出版社同時推出各語種版本;三是與毛澤東著作翻譯傳播相比,品種和形式略顯單一;四是出版熱潮隨中國新形勢的發展有減弱的趨勢。這段時期的領導人文獻的翻譯傳播,為世界了解、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治理和科學發展等打開了窗口,在不足的方面今後還需進一步加強。
習近平著作的全球傳播:向世界貢獻治理智慧,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了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認識和理解,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編輯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該書共兩卷,議題廣泛:從深化改革到經濟發展,從文化到環境,從法治到社會事業,從外交政策到國防,從反腐敗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等,全面呈現了習近平主席關於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理論觀點、工作部署,系統回答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及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一把鑰匙。
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逐步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如何在融涵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基礎上,提煉出解讀中國道路、中國實踐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我們面對的迫切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是中國特色話語內涵的有力體現和重要載體。國家通過多種傳播渠道,主動向世界傳播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與施政方針,把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理念的解釋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外譯介,是中國第二次主動向外推介和傳播的大規模文化活動。通過政治搭台、文化唱戲的方式,中國以自信的姿態真正走近國際舞台,拓寬了中國的國際話語空間,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形象。
中央文獻是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中央文獻是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外翻譯傳播事業的重要內容,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傳播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成果方面發揮著基礎與引領作用。通過對中央文獻的系統化翻譯,不僅有助於向國際社會全面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理念、思路,向國際社會傳播規範、準確的表述,還可以大力增強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使國際社會更好地熟悉和認可中國的話語體系。
中央文獻是中國政治話語翻譯的核心內容。與其他政治文本翻譯明顯不同的是,中央文獻翻譯主要由母語為中文的譯者所參與,由中文譯成多種外文的翻譯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外宣翻譯。與一般新聞報道不同的是,它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受眾需求而失去立場,也不能為了追求某種傳播效果而輕易改動原文本承載的獨特內容。相反,中央文獻是中國國家話語的重要載體,應該遵循「政治忠誠+意義等效」的翻譯忠實原則,譯者要堅守政治立場、國家立場、文化立場、民族立場等,才能將獨具特色的中國治理理念、政治主張、文化價值等完整地轉換成其他語言,並有效地傳播出去。
維護國家根本利益是中央文獻外譯的核心目的
中央文獻外譯作為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文獻資料,主要是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與著述、黨和政府的文件與工作報告、報刊社論等,它直接牽涉到國內外的重大問題和國家、民族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作為國家話語翻譯的重要部分,國家領導人文獻的翻譯傳播,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政治話語對外傳播的主要手段,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央文獻外譯是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的國家工程,以翻譯為手段,將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多渠道地傳播出去,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樹立國家形象為根本準則。
精準傳播是中國經驗得到廣泛傳播的可靠手段
中央文獻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文獻,其對外傳播的主要受眾是對象國的政治家、黨派人士、社會精英和學術研究人員等,他們在特定社會中充當著「公共輿論領袖」的角色,影響著社會輿論的動向,甚至對所在國的政治動向和社會發展趨勢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採取有針對性的精準傳播策略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獲得這一群體的理解、認可和認同。當然,中央文獻的目標受眾還包括在客觀上需要了解中國現狀和發展實際的人群,以及對中國感興趣的群體。我們在調查中央文獻外譯傳播效果時,要鎖定這一特殊群體,不能按照大眾文學作品的傳播參照指標來衡量中央文獻的傳播和接受效果。中央文獻對外傳播的受眾不是普羅大眾,而是窄眾或小眾(或特定人群)。這一點我們要在開展效果評價分析時區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不同的文本所針對的受眾也不一樣,正如類型文學一樣,中央文獻是一種針對特定人群而書寫的類型文獻。因此,在政治文獻尤其是中央文獻翻譯過程中,不能輕易為了迎合目標讀者喪失本身政治思想內涵的準確表達。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話語的翻譯傳播研究」(2019SJZDA105)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生祥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研究員、國家話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