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3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主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會議聚焦新時代康復醫學科技發展前沿,邀請蘇國輝院士、樊代明院士,國內外康復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講座,共同關注熱點問題,分析把握宏觀變化,實時洞察微觀脈絡,探究康復發展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全面推動康復學科高質量發展。
精彩回顧
專題報告一:人體自然力與康復
樊代明院士以《人體自然力與康復》為題作專題報告,在報告中闡述了兩個關鍵詞:整合和人體的自然力。他指出碎片化的知識會阻礙醫學的進步,只有通過整合才能解決醫學發展的困境。而單純靠醫學手術刀和藥物只能解決生命不夭折,只有抓好了康復才能保證長壽。他結合生動的事例總結了人體的7大自然力,即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發修復力、自由代謝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護力、精神協調力,讓我們看到了人體防禦在健康維護中的作用。他在最後指出康復學整合才是力量,7大自然力是康復學必須要注意的。
專題報告二:運動與精神健康
蘇國輝院士以《運動與精神健康》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缺少運動會導致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慢性疾病,而運動是一種「萬能藥物」,可以降低精神疾病風險。他在報告中重點分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運動激活mTOR通路促進突觸可塑性,改善皮層相關認知;二是運動調控RNA甲基化影響皮層神經活動性,緩解焦慮情緒。報告指出,有氧運動可以通過改善突觸傳導有效緩解情感障礙,RNA m6A在運動抗焦慮中起到關鍵性作用。運動還可以通過增強mPFC的突觸基因轉錄本m6A水平,增強神經網絡活動,發揮抗焦慮作用。更為關鍵的是,肝臟中甲基化供體(SAM)的生物合成受到運動影響,並能調控腦內m6A水平,從而緩解環境壓力應激。這一全新的肝-腦軸提供了運動中腦網絡適應性改變的新模式,也為焦慮障礙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提供了新思路。
專題報告三:數字健康畫像與大康復產業
勵建安教授以《數字健康畫像與大康復產業》為題作專題報告。在報告中他詳細介紹了數字化健康畫像DHP解決方案,明確了數字化健康畫像的重要意義,並指出數字健康畫像是我們引領世界潮流的契機。在報告中勵建安教授重點介紹了基於HIoT的數字健康畫像系統,對活力計、人體物聯網網關等多項關鍵技術、功能特點進行剖析,著重對醫院、醫保、養老、青少年兒童、特種職業,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數字化健康畫像的應用場景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在報告的最後勵建安教授還指出數字化健康畫像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雖然當前其在工程技術、醫療實踐、衛生經濟學和政策等方面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但是產業前景廣闊,數字健康畫像可望成為新型醫療發展的突破口。
專題報告四:神經康復理念與技術之創新發展
林克忠教授以《神經康復理念與技術之創新發展》為題作專題報告。在報告中他以卒中治療為例闡述了神經康復的發展趨勢,指出康復科技的精準化應用是神經康復未來的發展趨勢。他從多樣化的康復機器人、改良式鏡像治療、增強現實等運動遊戲、應用康復科技的復合式療法等角度詳細介紹了神經康復科技的新發展,並對其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在報告的最後林克忠教授分享了他的5項發展願景:第一發展個性化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科技方案來提升神經康復的效果;第二通過應用遊戲來提高個案參與的動機,開創有效的復合療法;第三利用遠程康復來居家練習,加速反饋的傳遞;第四強化康復資料庫的建立、分析與應用,其中包括機器學習與 AI 人工智慧的應用,以此來拓展智能康復的發展;第五藉由循證康復的積極發展來建立有效的方案,並且尋求干預方案成本的降低。
專題報告五:公立醫院高質量康復行動指南
何成奇教授以《公立醫院高質量康復行動指南》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衛生事業發展已經發生戰略轉變,主要表現在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運營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何成奇教授立足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在報告中重點闡述了高質量康復戰略目標即「一流基礎配置、一流康復技術、一流康復教育、一流康復科研、一流康復管理、一流康復創新」。其中一流基礎配置是高質量康復的基礎,一流技術是高質量康復的前提,一流康復教育是高質量康復的人力資源,一流康復科研是高質量康復的第一生產力,一流康復管理是高質量康復的組織保障,一流康復創新能力是高質量康復的動力。他指出只有做到這6項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康復。
專題報告六:腦卒中的介入與康復治療的現狀及展望
劉建民教授以《腦卒中的介入與康復治療的現狀及展望》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腦卒中是成人首位致死致殘原因,是全民健康的重大威脅,通過神經介入可以使腦卒中獲得有效的治療。在報告中劉建民教授詳細介紹了「顱內血管重建」的創新與發展,回顧了AIS-LVO血管內治療的歷史與進展,向我們展示了我國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技術發展,工具進步等方面的國際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成果。同時他還指出,在整個卒中中心建設鏈條中康復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推動了臨床相關科研的進步,促進了介入治療的發展,雖然湧現出了一系列康復創新技術,但應用推廣還有待深入研究和實踐,目前介入治療的規範化、標準化、同質化水平還比較低,發展還不均衡。對於國家推出的「減少百萬殘疾工程」項目,劉教授從強化頂層設計,學科融合,康復在卒中防治中超早期、全過程融入的重要作用,建立單病種質控體系,加強一專多能交叉人才培養,打造卒中介入康復治療一體化平台等,提倡以新技術和新證據引領專科發展,促進神經康復水平的提高。
專題報告七:OVCF加速康復策略與思考
楊惠林教授以《OVCF加速康復策略與思考》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2021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大於2億,占全國人口的14.2%,老齡化形勢嚴峻,脊柱外科面臨著新挑戰。椎體壓縮骨折是老年人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典型代表,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最嚴重的併發症,具有高發病率、高未診漏診率、高死亡率、低重視程度等特點。因此,需要提升對OVCF的認識及重視。楊惠林教授在報告中結合病例闡述了疼痛責任椎和骨不癒合理論,詳細介紹了OVCF微創治療體系,並從局部到整體詳細講解了骨質疏鬆的綜合防治。他指出骨質疏鬆骨折是可防可控的,要從基層做起,重心下沉,關口前移,抓住骨骼健康主動權,把牢骨質疏鬆症基層防治健康關。
專題報告八:大數據引領腦卒中康復發展
史蒂文·福斯教授以《大數據引領腦卒中康復發展》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系統介紹了澳大利亞腦卒中康復全程管理,包括住院、門診、居家等。他指出,在澳大利亞,腦卒中發病率存在區域差距,邊緣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均衡,腦卒中康復資源分配不均,腦卒中康復因地點而異,一些有提前出院計劃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康復資源。大數據引領下的遠程康復可以為這些有康復需求的患者提供便利,彌補康復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均問題,同時可以緩解醫院床位壓力。史蒂文·福斯教授在報告中肯定了大數據對衛生經濟學研究以及政府的決策層面的積極作用,對我們開展大數據康復方面的研究、康復管理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專題報告九:俄羅斯腦卒中患者康復組織與實施
阿納托利·費多羅維奇教授以《俄羅斯腦卒中患者康復組織與實施》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分享了俄羅斯腦卒中康復的現狀、需求和發展。他指出康復治療是社會需求,俄羅斯每年有60多萬中風患者,其中的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醫療康復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受影響的器官或身體系統失去的功能,預防和減少可能的殘疾,提高生活質量,更好的融入社會。阿納托利·費多羅維奇教授從康復的法律依據、醫療康復組織流程、康復救助系統、區域血管中心、醫療康復原則,康復階段、多學科康復團隊、醫療康復服務支付等方面重點介紹了俄羅斯中風患者醫療康復的組織實施過程,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專題報告十:BCI智能康復的現狀與應用前景
許光旭教授以《BCI智能康復的現狀與應用前景》為題作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帶大家一起回顧了BCI的研究背景及發展史,闡釋了基於EEG的BCI系統的神經機制,並對基於EEG的雙向閉環互適應智能BCI系統的三個分類分別進行詳細介紹。本次報告充分展示了EEG-BCI系統在腦卒中康復、脊髓損傷康復以及其他疾病康復中的應用成果,並對BCI系統在實際應用開發中所面臨的信息傳輸速率、用戶培訓、移動BCI開發等方面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報告的最後許光旭教授指出BCI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創建一個具有可靠參數設置的大樣本腦機接口臨床資料庫,並且有效建立類腦智能模型,使得人工智慧與生物智能實現有效的結合,真正實現腦機智能、人機共融一體化發展。
本次論壇緊扣時代所需,深耕學科專業領域,創新突破學科難題,為觀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學術盛宴。論壇現場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激烈,有力促進康復醫學領域的學術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康復事業快速發展。
來源:中國康復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