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常聽到這樣的疑問:
... ...
在這些問題背後,大家都困惑著「我適合做諮詢師麼」,我們從專業角度與你談談。
今天的文章,來自隔壁的學霸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師終身成長學院,專業又很有趣,有乾貨又很溫暖。文末有驚喜~
點擊上圖關注公眾號
心理諮詢,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心理諮詢師,是眾多職業的一種。
雖然這份職業有著其特有的困難而有意義的,但探討一個人是否適合心理諮詢,和探討一個人是否適合其他行業一樣。
「我適合做什麼職業」,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話題,是自我同一性探討的重要方面,有些人甚至會持續一生追問這個問題。
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一般會從「我想做的」和「我能做的」這兩個角度來考慮,小單嘗試從心理的角度翻譯如下:
「想做」:即個人的從業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和該職業的真實情況的匹配度。
「能做」:指諮詢師個人特質(什麼樣的人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勝任力(想要做好這個職業需要具備哪些職業能力)。
以下我們來分別探討從業動機、個人特質、勝任力三大方面,促進你對這個問題的探討。
01
從業動機:為何想做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的從業動機直接影響著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效能和職業生涯長短,因此,國內外學者都很重視心理諮詢師的從業動機 (李強, 許丹, 2007)。
在以往學術研究中,學者將心理諮詢師從業動機概括為以下4種類型:
1)自我探索型
這類諮詢師強烈渴望認識自我、深入了解自我,希望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可以幫助他們更清醒的審視自己, 為自己療傷,完善人格, 增加自己存在的價值。
2)利他型
這類諮詢師有強烈的助人傾向,在幫助到別人的經歷中獲得過被需要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希望從幫助別人擺脫心理困擾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補償型
這類諮詢師在心理諮詢職業中獲益能夠對自己過去、現在或將要喪失的東西起到替代性的代償作用。這些 「喪失 」包括自身缺陷 、名譽 、地位 、關注、尊重等。
4)資源優勢展現型
這類諮詢師擁有做諮詢師的特質優勢和經歷優勢。傑出心理治療家的個人患病經歷是他們總結出優秀治療理論和技術的來源, 比如阿德勒、榮格等。
也有研究將從業動機分為內部驅力和外部推力(許丹, 2010)。
內部驅力包括職業利他、自我與人際和諧、人際捲入和職業回報的動機。
外部推力主要來自於重要他人的激勵和助人職業榜樣的引導,作用卻不容忽視。
內部驅力包括職業利他、自我與人際和諧、人際捲入和職業回報的動機。
外部推力主要來自於重要他人的激勵和助人職業榜樣的引導,作用卻不容忽視。
此外,負面經歷、依戀方式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動機沒有好壞之分,但需要大家不斷審視從業動機,修正對於心理諮詢的理解,降低不合理動機對諮詢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負面影響,避免把自我探索變為在諮詢室探討你自己的問題,把利他變為滿足拯救欲,把對他人的好奇變為窺探。
02
與動機的匹配:這項職業的真實情況
從事這項職業,或許你知道會獲得這些:
工作時間的靈活性,諮詢師可以獲得更多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和相對寬鬆的個人生活空間;
而因工作內容的特殊性,諮詢師或會在工作中會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和成長,也會感受到「人性的共鳴」;
助人的過程,以及來訪者的積極改變等,這會讓諮詢師感到滿足和巨大的成就感;
... ...
工作時間的靈活性,諮詢師可以獲得更多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和相對寬鬆的個人生活空間;
而因工作內容的特殊性,諮詢師或會在工作中會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和成長,也會感受到「人性的共鳴」;
助人的過程,以及來訪者的積極改變等,這會讓諮詢師感到滿足和巨大的成就感;
... ...
或許你也知道,正式成為諮詢師前,你需要有這些投入:
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接受一定小時數以上的個人體驗(自己做來訪者)
在接受督導的情況下實習至少數百小時
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接受一定小時數以上的個人體驗(自己做來訪者)
在接受督導的情況下實習至少數百小時
可能,對於諮詢師這個職業,你還需要知道:
在諮詢師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體驗到對於自我的懷疑;
在初接觸來訪者時,諮詢師或許會體驗到焦慮,體驗著超負荷的責任感,也可能會體會到因諮詢效果緩慢而產生的挫敗感;
面對危機來訪者時,面對的是來訪者威脅自身的生命,諮詢師會體會到巨大的慌張和焦慮;
諮詢師是長期投入的職業,需要不斷地投入學習、成長,並非一勞永逸;
諮詢師是孤獨的職業,不僅是因為工作內容的隱私性,也因為目前還缺少好的行業支持;
心理諮詢師並非全能,是在一定能力範圍內幫助來訪者,了解和覺察自己的局限,也是諮詢師工作的一部分
……
在諮詢師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體驗到對於自我的懷疑;
在初接觸來訪者時,諮詢師或許會體驗到焦慮,體驗著超負荷的責任感,也可能會體會到因諮詢效果緩慢而產生的挫敗感;
面對危機來訪者時,面對的是來訪者威脅自身的生命,諮詢師會體會到巨大的慌張和焦慮;
諮詢師是長期投入的職業,需要不斷地投入學習、成長,並非一勞永逸;
諮詢師是孤獨的職業,不僅是因為工作內容的隱私性,也因為目前還缺少好的行業支持;
心理諮詢師並非全能,是在一定能力範圍內幫助來訪者,了解和覺察自己的局限,也是諮詢師工作的一部分
……
心理諮詢師,是萬千職業中的一種,有其成就和榮耀,成本和消耗,同樣也有著其自身的「力所能及」。
03
個人特質: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諮詢師
在以往的諮詢師特質研究中,學者們也梳理了一些較為普遍的人格特質。對於諮詢師個人特質對諮詢效果的研究中(王中傑,2005)發現,諮詢師個人特質對諮詢效果存在影響,比如:
1)自我開放
諮詢師在諮詢中不僅要使用技術和理論,也要願意自我開放,真誠的面對來訪者。這種開放的態度能夠促使來訪者也進行自我開放,建立積極地諮詢關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封閉的個體,能給也許本就在建立關係方面有困擾的來訪者引領。
2)自我覺知能力
在諮詢過程中, 諮詢師的自覺能力包括對自己的需要、價值觀、偏見、多元文化、未完成事項等方面的覺知(註:未完成事項是指諮詢師在其個人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尚未得到很好處理的問題)。對於這些的覺察能夠幫助諮詢師保持清醒,更好地理解來訪者、以及在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自身的情緒,更有效地幫助來訪者。
3)個人成長意識
諮詢師應明確具備個人成長的意識,不斷的進行個人成長,加強自身建設,避免「我一定能處理來訪者的任何危及、一定要高度熱情負責地工作等」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身心耗竭和職業倦怠。諮詢過程不僅關注當事人的成長, 也應關注諮詢師的成長。這一點相對容易判斷,大多數對諮詢行業感興趣的人,都對自我的成長有濃厚的興趣。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這些特質並非是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合諮詢師的絕對標準,而是供諮詢師成長參考。如人本主義治療師所說,個體只要沒有阻礙,都能自由的成長為自己想成長的樣子。如果你希望成為專業的諮詢師,你需要在這些方面有更多投入。
04
勝任力:心理諮詢師們所具有的素質
「
在諮詢過程中, 諮詢師能帶進諮詢關係中最有意義的資源, 就是他自己。
——Appell
治療的關鍵不在與諮詢師做了什麼,而在於他是誰。
——Patterson
」
在諮詢過程中,諮詢師本身甚至比技術和理論更重要。一個穩定的人格本身就是對來訪者的療愈。那麼諮詢師勝任力中都有哪些呢?
在國內一項諮詢師勝任力的研究中(吳垠 & 桑志芹, 2010),學者結合行為事件訪談的資料以及既有文獻中對於諮詢師個人素質的研究成果,將諮詢師勝任力劃分了7個類群,共計23個條目:
動機類:利他性;職業興趣;學習動機;
特質:建立關係的基本態度;尊重;責任心;彈性;開放性;自我控制力;人際理解和洞察;主動性;挑戰的力量;
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力;資訊收集;培養他人;概念性思考;分析性思考;
自我概念:自信;自我覺察;
健全人格:健全人格;
知識技能:知識技能;
閱歷經驗:閱歷經驗。
動機類:利他性;職業興趣;學習動機;
特質:建立關係的基本態度;尊重;責任心;彈性;開放性;自我控制力;人際理解和洞察;主動性;挑戰的力量;
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力;資訊收集;培養他人;概念性思考;分析性思考;
自我概念:自信;自我覺察;
健全人格:健全人格;
知識技能:知識技能;
閱歷經驗:閱歷經驗。
若你現在還沒有這些勝任力要素,這些研究為你提供專業成長中作為參考,補全自己的關鍵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因為諮詢的複雜性,這些特質也並非適合諮詢與否的絕對因素。
05
最後,該怎樣面對這些疑惑,我們想說
提出「我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的人群中,有相當部分來自於剛剛入行的諮詢師們,比如,徘徊在諮詢師成長之路門口的人們,和新上路的諮詢師們:
徘徊在門口的人們,很多時候因為不了解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的真實樣貌,無法判斷自身是否適合這個職業。
而對於新入門的諮詢師們,大家在剛剛接受了一些專業培訓,特別是接觸過第一個來訪者之後,面對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新鮮陌生的來訪者,對於自身專業能力和契合度產生懷疑,也是常見的現象(Rønnestad & Skovholt, 2003)。
徘徊在門口的人們,很多時候因為不了解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的真實樣貌,無法判斷自身是否適合這個職業。
而對於新入門的諮詢師們,大家在剛剛接受了一些專業培訓,特別是接觸過第一個來訪者之後,面對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新鮮陌生的來訪者,對於自身專業能力和契合度產生懷疑,也是常見的現象(Rønnestad & Skovholt, 2003)。
而不論是在門口徘徊的人們,還是新入門的諮詢師,以下方法會有些幫助:
多渠道了解專業的心理諮詢,尤其是對於諮詢師職業路徑的清晰了解,會有更多信息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可以點擊會看Uni往期文章《心理諮詢師的30年》;
而因對自己專業能力擔心所產生的懷疑,持續的學習理論和技術對於減少焦慮、增強勝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接受督導能夠幫助你緩解現階段的自我懷疑、更快地成長。
多渠道了解專業的心理諮詢,尤其是對於諮詢師職業路徑的清晰了解,會有更多信息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可以點擊會看Uni往期文章《心理諮詢師的30年》;
而因對自己專業能力擔心所產生的懷疑,持續的學習理論和技術對於減少焦慮、增強勝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接受督導能夠幫助你緩解現階段的自我懷疑、更快地成長。
此外,保持開放的心態,對自己、對職業、對來訪者更多耐心;保持對自己狀態的覺察,及時調整自己狀態,也會有一定幫助哦。
免費領取測試
你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嗎?理解自己的優勢、潛力及不足,為自己的努力找到更精準的方向~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簡單心理Uni」
發送「測一測」,即可開始測試!
從專業角度分析你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點擊上圖關注公眾號
你
可
能
還
想
知
道
01
「心理諮詢」到底是在做什麼?
心理諮詢師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呢?對於有心理需求的來訪者,如何鑑別市場上的各種心理諮詢師呢?
關注公眾號,發送【專業】,告訴你專業在提供心理諮詢的到底是怎樣一群人?
02
MBTI人格
MBTI最近又火了,起因是在一段採訪視頻中,谷愛凌說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並搬出一個證據:我的MBTI是INTJ。
關注公眾號,發送【MBTI】,免費學習全球爆火的「MBTI」人格,深度剖析他
03
盤點10種人格障礙
每個人身邊都能找出幾個「戲精」,像《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就喜歡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Ta們有可能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礙。
關注公眾號,發送【人格】,告訴你10種人格障礙的特徵。
還有經典大師讀書會、學員分享、國際大咖直播等,豐富的學習資源等你解鎖
~
點擊上圖關注公眾號
Appell, M. L. (1963). Self-understanding for the guidance counsel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42(2), 143-148.
Irvin D. Yalom. (2013).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張怡玲, 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35-136
李強, & 許丹. (2007). 心理諮詢師從業初始動機個案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5(2), 205-208.
柳加仁. (2010). 導致高校心理諮詢師職業風險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 新課程研究: 高等教育(3), 16-18.
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5-44.
王中傑. (2005). 諮詢師的個人特質對心理諮詢效果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1), 71-72.
吳垠, & 桑志芹. (2010). 心理諮詢師勝任特徵的定性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4(10), 731-736.
許丹. (2010). 我國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動機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