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潛藏在《西洲曲》里的少女心思

2019-12-18   扁擔圈生活

以前讀過一本小說,其中有一句話是"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當時不知出處,只知道讀起來就感覺很美好的樣子,是愛情吧,帶著詩意的古代愛情。後來看的詩多了,才知道此句出自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作者不詳,但並不影響它的美感與經典。

中國文學歷史上有許多作者不詳的詩歌,但因為唯美的意境或是樸素的感情,貼近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也流傳到今日,被許多人喜愛,最典型的就是《詩經》了。而像《西洲曲》這樣的樂府民歌,是散布在各個朝代的文化精髓,或許更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得到更多人的傳頌,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文學體裁風格。它與唐詩有些像,內容卻更為平和,沒有宏觀的大思想,動人的是一句一句貼近現實的溫暖。

《西洲曲》最早著錄在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可以說是南朝民歌中的經典代表作。題材以現實生活中少男少女的愛情展開,雖是寫少女的思念,但其中洋溢的生活氣息,在不知不覺中就將人帶入詩歌的感情氛圍里,尤其是充滿地方特色的描述,詮釋了江南水鄉溫婉而纏綿的美好。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詩通篇在敘述女子對心愛之人的思念。折梅一枝,憶起曾經的美好時刻,愛人應是住在西洲的,女子想要去會見心上人,梳洗打扮過後就想著能否見到對方。在家裡的時候聽到風吹烏桕樹的聲音,以為外面來人了,猜想著會不會是心上人,遂在門裡露出翠麗的發簪,可惜一切都是臆想,打開門後並沒有見到所思之人。

或許是為了掩飾什麼吧,於是開門之後就假裝去河邊采紅蓮,但哪怕在采紅蓮,也依舊抑制不住對心上人的思念,蓮花過人頭,遮住了少女的心思,可低頭弄蓮子,一個"弄"字,又展示了少女的百無聊奈,那清如水的蓮子大概就是少女的一顆赤誠之心吧,是純粹沒有私心的愛意,這種感情擔得起青蓮之美。

把蓮花"懷袖中",那蓮心紅的就如少女火熱的心一樣,日日夜夜思念著心上人,卻總是見不到對方的身影,只能"仰首望飛鴻",無奈至極。"飛鴻"本是大雁,有傳信的作用,可少女不但見不到心上人,就連信件都未曾收到過,這兒大雁的出現就別有一層意思了,於是女子上高樓,眺望遠處,想著是否能看見心上人在做什麼,然而即使"青樓"很高,卻依舊望不到心上人,這讓女子無奈至極,可她的思念太濃,總是不甘心,於是整日整日倚欄杆望遠,百無聊奈之下思念愈深。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對方久久不出現,是否有別的事?女子想著郎君的心情大概和她一樣吧,都是憂愁的,但現實無法相見,只能在夢中寄託愁思。,醒來之後,就想著南風若是知道自己的心意,定是要把這份思念吹向西洲的,以聊表思念與慰藉。"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這句話其實和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物寄相思與愁緒,只是一個物象是風,一物象是月,思念的對象也是不同的。

後世有人評價這首《西洲曲》是"言情之絕唱",可見其中深厚的感情與思念,詩中女子想去西洲,奈何西洲在江北,想要過去亦要乘舟。少女從春天等到秋天,從現實到夢境,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情郎,這種感情是持久而純粹的,是古代百姓最真摯與單純的情感,雖是痛苦,卻是無比珍貴。

愛情是很美好的事情,是一種單純的情感,任何添加了別樣目的的感情都不能稱之為愛情,也因為這樣,它才會顯得如此珍貴。它不分階級,不分時間,平民貴族享受同等的權利。這首《西洲曲》通過男子的視角,描繪的卻是女子的思念,在江南水鄉的婉約中,女子的感情也是那般的純粹清澈,卻又熱情而強烈。

這種誕生於民間的詩歌,因為代表最樸素的百姓,所以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才愈加動人,而放到如今的時代,像詩歌中那種純粹而簡單的愛情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少,更多的感情里增加了別樣的目的,考慮的東西也漸漸多了起來,那份樸實動人早已變了味道,不知這是否是時代發展的悲哀。

淡漠的人情、外在的物質條件,我們很難再感受到淳樸的民風,也因此,如《西洲曲》這般動人美好的感情才更能觸動現代人內心的柔軟,也更讓人喜愛與嚮往,這大概就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