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易水歌》
在秦國英雄輩出的時代,秦始皇嬴政可謂是一位傳奇人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一個"無名小卒"嚇得驚慌失措,這個"無名小卒"就是荊軻。我們在感嘆荊軻英勇的行為時,是否有疑問,《史記》里所記載的"荊軻刺秦王"自始至終只有燕太子丹出現過,那麼燕國的君主燕王喜是否知情呢?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佚名
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作為趙國人質的嬴政,童年是沒有歡聲笑語的,他唯一的玩伴就是太子丹。只是少年的交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巧妙的變了質,嬴政即位之後,秦國在嬴政的統治下逐漸變得更加強大,也漸漸威脅到其他六國,燕國為了防止被滅國,就送太子丹去秦國做人質,太子丹也曾抱著美好的幻想來到秦國,試圖通過兒時的友誼來改變現在燕國的困窘,可是此時非彼時,對於嬴政來說,燕國是勢在必得。
所以太子丹的到來並不能改變什麼,有的只是人質的"禮遇",而秦王對於太子丹要回國的請求更是毫不猶豫的直接拒絕,幻想破滅的太子丹受不了如此的侮辱,就私自潛逃回到燕國。兩人做人質時或許有過友誼,但當身份懸殊甚大之後,所謂的"友誼"也就化為了泡沫。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
太子丹在回到燕國之後,就開始想各種辦法報復秦國,於是請教了自己的老師鞠武,鞠武深知太子丹在秦國受到了侮辱,但也深知目前的困局無法破解,只表示自己會想辦法。然而太子丹甚是焦躁不安,但在這種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還收留了前來投奔的樊於期,鞠武頓時恐慌不已,立馬勸解太子丹不要因為個人的"義氣"而為燕國帶來滅頂之災,可是太子丹壓根不聽,鞠武無法,就向太子丹推薦了文武雙全的勇者田光,但此時的田光已經是垂暮老人,無法再為國家效力,便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荊軻,荊軻聽完太子丹的請求,認為自己的才能不能擔此大任,堅決不同意,卻又經不住太子丹的請求,最終還是答應了。之後,太子丹封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最好的館舍,滿足荊軻的一切要求。
"能征慣戰樊將軍,徒將頭顱獻荊軻"---張志真
刺殺的事情就這樣"秘密"的籌謀著,太子丹做好了前期準備之後,荊軻卻絲毫沒有要出發前往秦國的意思,這讓太子丹有些著急。荊軻表示想要獲取秦王的信任,必須得拿出誠心,其中一項就是樊於期的人頭。可是太子丹並不同意獻上樊將軍的人頭,請求荊軻另想辦法。荊軻深知太子丹品行,於是私會樊將軍,將所有的計劃說與樊將軍聽後,樊將軍自己獻上了的頭顱。於是面見秦王最好的"禮物"就這樣巧妙的誕生了。
荊軻踏上了前往刺殺秦王的路程,結果我們都已知曉,秦王也因此事件異常憤怒,大舉進攻燕國,活捉燕王喜,燕國滅亡。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又是誰造成的呢?僅僅只是一個太子,是否能做到這些呢?
仆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晉書·祖納傳》
疑點一:通緝犯的"消失"。樊將軍作為秦國的通緝犯,逃到燕國的領地,燕王喜又怎麼會不知情呢?當時知道樊將軍存在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鞠武正是太子丹的老師,在勸解無效之後,自然會稟告燕王喜。
疑點二:田光之死。荊軻被推薦給太子丹之前,田光先自刎了,在那個年代,能文善武之人,自然得到得關注甚多,一個垂暮老人"悄然"自殺,難道不會引起懷疑嗎? 疑點三:荊軻的身份之謎。一開始荊軻的身份僅僅只是草民,在他答應刺殺事件之後,太子丹封他為上卿,而一個太子,能夠封荊軻為上卿嗎?不僅如此,最後在易水送別,前往秦國時,荊軻的身份又一次發生了變化,即燕國使者。可是出使秦國,如此重大事件,作為燕國的領導者,燕王喜真的會毫不知情?那麼荊軻的身份又要如何解釋呢?沒有一國之君的認可,荊軻的身份究竟是什麼?
疑點四:燕國督亢的地圖。荊軻為了獲取秦王的信任,向太子丹要的另一件東西就是地圖,但在古代,任何國家的地圖都是機密的存在·,僅僅一個太子又哪裡來的地圖?這其中的緣由可想而知了。
以上四點都在不經意間向我們暗示著什麼?暗示著這所有的一切並非是一個太子所能夠完成的。燕王喜在這其中可謂是"功不可沒",然而僅僅只是如此嗎?作為一國之主的燕王喜不僅知情,而且還默許這種九死一生的刺殺行動,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就要從當時的局勢所說了,當時的秦軍已經攻破趙國的都城,直接抵達到了燕國南邊邊界。與燕國只有易水之隔。燕王喜深知秦國下一個目標就是燕國,卻又無計可施,於是對於荊軻行刺的辦法雖然覺得慌繆,但也只能放手一搏,所以儘管是下下策,對於當時的燕國來說,也都是值得一試的辦法,因此燕王喜並沒有阻攔太子丹的行為,甚至還默默提供了幫助。情勢所迫之下,荊軻行刺儘管是孤注一擲,但卻包含了無數人的希冀!
"弱之肉,強之食。"----《送浮屠文暢師序》
雖然最後燕國因為荊軻刺殺未遂,而給了秦國攻打燕國的一個藉口,可就算沒有藉口,在秦國的軍隊整裝待發之後,燕國也只是苟延殘喘多存在幾年而已。這也是所謂的"優勝劣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