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
根據全球通守男女法則:男孩對女孩的第一感覺,都是性!
但是99%以上的男性永遠也不會說出這個話。
性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只是人類在脫離茹毛飲血的惡劣生存環境之後,對於物種基本延續法則,被美化的一種潛在習慣。
然而,糟糕的是,在第一感覺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之為荷爾蒙蕩漾的心理表現。
血脈膨脹,心跳加速,面紅耳赤,語無倫次,思維混亂等,現代社會稱之為愛。
近幾年國產愛情片陷入了校園青春片的泥潭,且各位主創在裡面浪得很自在。
校園青春電影和愛情片的差別在於,前者以青春為主題,是不同群體對歲月的集體緬懷,而後者,以愛情為主題,是個體對特定人和記憶的緬懷。
這幾年的創作融合,使得愛情電影套用校園青春框架,把性衝動以及個人緬懷代替了一個時代的緬懷。
這常常使我有了一種,當年上學的人滿腦子就只有怎麼談戀愛的錯覺。
那麼,到底愛情電影該如何表達,如何才能不狗血,如何才能讓我們覺得主創是談過戀愛,有對愛情的敬畏以及感悟呢?
2004年的一部小眾電影,給了我答案。
《獨自等待》(伍仕賢導演,夏雨、李冰冰、龔蓓苾主演)。
15年過去了,這部電影如今在豆瓣上,有8.2的評分,超過16.7萬人對電影做出評價,總體好於90%以上的愛情片。
足以說明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分量。
電影講述了北京本地青年陳文(夏雨飾演),在好朋友的幫助下,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當時還籍籍無名的女演員劉榮(李冰冰飾演)。
來自性的原始衝動與荷爾蒙蕩漾,陳文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個女孩,並讓他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因為追求愛情無果內心反覆備受煎熬。
如果只看故事框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愛情電影套路。
然而,《獨自等待》的特殊,在於他把虛無縹緲的愛情描寫地相當接地氣。
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a) 內心刻畫日常化
夏雨飾演的陳文,把男孩子面臨愛情時的患得患失表現得恰到好處。導演採用了一種內心畫外音的形式,不停地說出他此刻的心情。
然而,生活中的陳文,又總是口是心非,無論是對朋友的漫不經心,對處理與劉榮的關係時的扭扭捏捏,都讓陳文這個角色變得豐富立體。
最主要的是,讓觀眾覺得陳文就是我們自己或者是我們身邊那些正在談戀愛的男孩子一樣,而不只是一個熒幕上觸不可及的虛擬角色。
b) 好友角色生活化
圍繞陳文追劉榮這個主線,本片還刻畫了幾個陳文好友角色,包括李亮(高亞麟飾演)、李靜(龔蓓苾飾演)、三兒、杜海濤以及孫子等。
和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故事一樣,每一個男主背後,都有一群歡呼雀躍、積極出謀劃策卻又不見得奏效的好朋友。
陳文也不例外。
但更為有意思的是,陳文的這群朋友在片中的功能,並不只是為了陳文的愛情而存在。
陳文表面上是一個半吊子古董店老闆,其實還是一個愛寫小說的人。
李亮,有著做生意的潛質,自己也一直往這個方向努力。
李靜是設計專業高材生,最後前往廣東擔任高管。
三兒一開始在劇組打雜,後來與同劇組場記走到一起,兩人幸福恩愛。
杜海濤熱衷於組建樂隊,且一直為這個夢想努力。
孫子是一個嘴炮專家,總是金句頻出,同時還是一個盜版商販,嘴裡高大上,卻總是找陳文借錢。
陳文身邊有著魚龍混雜的朋友,這是當代年輕人的現狀。
晚上通宵蹦迪,宵夜,泡妞,扯淡。
導演用這樣的角色以及生活方式,將陳文追女孩子的事變得生活化,也就是更有生活氣息。
每一次陳文在感情不順暢的時候,總是會向朋友們求助,而他們也總是不約而同提出各自的錦囊妙計。
當然,多數時候都是餿主意。
而,朋友們在擁有各自生活的同時,其實也是與陳文有著關聯。
李亮對事業的追求,在片中可以看出他的前途在不斷上升,這也襯托著陳文在愛情受困的時候,對未來充滿迷茫。
同時,李亮和女友張琳的愛情觀,也是對陳文追求劉榮過程中的一次又一次側面烘托。
在李亮這裡,愛情沒有技巧,真正適合的,其實無須多言。直接點出陳文陷入愛情泥沼的付出是徒勞的。
三兒和陳文一樣,喜歡吹牛,在愛情面前大道理一堆,卻也害怕失去。但他比陳文果敢,短短一周,他就與劇組的場記走到一起,且是陳文朋友中最先結婚的一對。
三兒的愛情,更加說明了,愛情努力的方向很重要。
在三兒的婚宴上,陳文和朋友們聊起擇偶,大家說出了一個觀點,其實,有時候適合自己的可能就在身邊。
這個時候,陳文已經知道李靜從小就喜歡自己,但他始終忽略了這層情感。
而包括孫子和杜海濤,更多的是對陳文性格的刻畫。
一方面是陳文本身的不自信,杜海濤在音樂道路上的屢敗屢戰,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但是陳文在自己小說出版路上的坎坷,卻使得他心煩意亂。
另一方面,陳文其實面對情感容易失去原則。他明知道孫子是個盜版商販,只會嘴皮子功夫,卻無法拒絕孫子反覆借錢的要求。
陳文在面對劉榮的時候,為了迎合對方喜好,說自己喜歡黑色,喜歡喝百威。可是陳文家的被子是紅色的,他喜歡喝喜力。
因此,《獨自等待》中的每一角色都顯得栩栩如生,形象立體。
c) 愛情轉折的真實化
首先要說的是,《獨自等待》里陳文和劉榮不存在真正的愛情。
所有從一開始陳文所有的情緒表達都是他一個人的內心獨白,甚至是意淫。
這也顯示出愛情的殘酷性。
片中通過陳文的獨白,表達了他理解的戀愛三個階段。
但其實,真正的幾個階段,是他在生活中對愛情的態度變化所呈現的。
第一個階段,對方是完美的。
這個時候的他,跟劉榮剛認識,兩人接觸過幾次。
在他眼裡,劉榮是善解人意,樂觀開朗的,跟她相處會覺得很自在。
可是,他沒有注意到的是,劉榮所謂的好相處,只是用她的笑容緩解尷尬。
她的每一次回答,都只是為了照顧陳文的面子,不至於讓現場難看。同時,也掩蓋自己各方面的不足。
這是劉榮作為演藝圈的底層,經常要做的事。
比如陳文提到自己寫書,想要成為作家。
當陳文說,自己有出版社的資源時,劉榮二話不說就舉杯祝他功成名就,沒有對他的未來規劃有任何細緻深入的了解。
因為劉榮本身並不愛看書,而且她對書也不了解。
所以,當有一次陳文順口開了個玩笑,說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其實是自己編的),劉榮立馬接話,說自己也看過。
如果說陳文是好面子,那劉榮其實是歷經社會所養成的虛假。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場景表明劉榮和陳文之間的差別。
比如,陳文說自己喜歡寫書,而劉榮則委婉的說自己不愛看書。
比如,賣花的小女孩讓陳文買一束花送女朋友,陳文準備掏錢了,劉榮卻說不用了。
只是這些細節,在陳文眼中,都變成了劉榮的優點。這大概就是情人眼中出西施吧。
第二階段,開始意淫。
劉榮工作回來之後,再次與陳文見面。
陳文預想中會與對方來一次熱情擁抱,事實上劉榮並沒有。
本來陳文比較失望,然而劉榮又習慣性的在他手上拍了一下,瞬間讓自己覺得又有希望了。
在商場購物的時候,陳文甚至走神,意淫與劉榮的表白和親熱畫面。
在路上,劉榮遇到自己的朋友並馬上坐朋友的車離開,這使得陳文患得患失。
回到家以後,總是期待劉榮的電話,其實就是想知道那個人是不是劉榮的男朋友。
為了搶奪先機,甚至到劉榮工作住所公開表白。
用一枚他自認為爛漫的糖戒指表白被拒絕。
這一階段的陳文顯得冒冒失失,準確來說,是他對兩人關係的誤判,而做出的一系列錯誤決定。
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邀請李靜當托,扮演自己的對象,故意讓劉榮看見,引發劉榮的嫉妒,從而意識到陳文的珍貴。
此舉確實奏效。劉榮後來又主動聯繫上陳文,並與陳文的朋友見面,算是正式步入陳文的私人圈子。
而且,劉榮還贈送了陳文一支筆。這算是對陳文個人愛好的理解與支持了。
然而,這一階段的尾聲,是劉榮對陳文的再一次拒絕。
劉榮反覆跟陳文強調,我們是朋友。
這是女孩對男孩的追求最頻繁的拒絕詞了吧。
第三階段,關係明確。
第三階段的到來很讓陳文迷惑。
在這之前,陳文都快把劉榮忘記了,他大概知道自己被發了好人牌,可能真的劉榮不喜歡自己。
可是劉榮又找上了門,那天晚上主動提出到他家來一起做飯。
晚餐後,兩人坐在沙發上一同品著紅酒。
這是一種曖昧的暗示,讓陳文又重燃荷爾蒙的激情。
他開始嘗試對劉榮的肢體接觸,劉榮稍微拒絕,又重新強調了一下,你人挺好的。
隨後,她吻了一下陳文的臉。
接到了這一暗示,陳文也按耐不住兩人開始了激情。
這一段戲,其實重要的不是激情。而是兩人靠近坐在沙發上時,陳文所表現出的疑惑與心跳加速。
而劉榮表現得就很淡定,甚至可以說是她在引導陳文。
這一晚讓陳文對這段感情充滿了希望,但是劉榮為何來他家,他一直沒弄明白。
本以為陳文與劉榮就這樣確定了關係,卻不曾想陳文在為劉榮買禮物的時候,撞破了劉榮與另一個男人的戀情。
也是這次,從劉榮嘴裡說出,她跟陳文只是朋友,而且她想追求快樂。
這一階段的情感變化,則是對陳文盲目的付出一次慘痛打臉。
確實,也是這樣,讓陳文從過度沉迷的情感中清醒過來。
第四階段,重生。
從虛假的愛情中脫離出來,陳文也發現了真正值得追尋的人以及事業。
他明白了李靜對自己的默默付出,一直以來是李靜支持和鼓勵並且認可自己。也看到了其他朋友們在各自生活中的努力與成就。
這一階段,劉榮回來過一次。
她帶著悔恨,想要讓陳文放下過去,重新開始。
這一次,陳文很清醒。
他說,我早就已經原諒你了,但是你不能把我當作替代品吧。
這大概是所有在感情中迷失自我,受過傷的人所能說出的最溫和的反駁吧。
四個階段的變化,內在關聯是陳文與劉榮之間的情感交替。
實質上,是陳文從不懂愛情的迷茫青年,到逐漸找回自我,找到人生方向的過程。
《獨自等待》歷經15年一直被奉為愛情電影經典,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除了以上的幾點,還給出了一個基本事實:
那就是導演很懂愛情。
這側面打臉了近幾年頻繁上映的諸多青春愛情電影主創們,是有多缺乏生活和戀愛經歷的。
但是,2011年的《失戀33天》卻讓人眼前一亮。
滕華濤導演在駕馭愛情題材上是得心應手的,重要的是,他不讓愛情陷入常規化轟轟烈烈的奇觀,也不讓感情談出奇葩式結局。
《失戀33天》以神經質的男女主,刻畫出了兩個普通人的愛情遭遇。
而且本片在處理女主黃小仙失戀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採用了一些誇張的表達手法,比較形象。
黃小仙在得知自己被劈腿的那一刻起,生活變得灰暗,自己也變得絮絮叨叨,生活中本來正常的一切,在自己的眼中都變得敏感奇怪。
而這種思路,在《獨自等待》中就有表現。
陳文在與劉榮的感情追逐過程中,樓下的廣場舞大媽每天早上的鑼鼓喧鬧,其實代表的就是此刻陳文內心的浮躁。
到最後兩人關係岌岌可危時,大媽的形象甚至跑到了陳文的床上。
而在陳文被劉榮拒絕的時候,他走在路上和生活中的所有場景,都出現了成雙成對的樣子。
這其實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只是此時的陳文,在心理上更傾向於期待看到的畫面而已。
後來陳文目擊劉榮與另一個男子的親密,確認兩人的感情徹底破滅之後,陳文逃到路邊,耳邊傳來環境雜音與人聲,忽近忽遠,左右飄忽。
相信失過戀或者是遭受過重大打擊的人,一定對這種感覺不陌生。
因此,這也是我為何認為《獨自等待》的導演更懂愛情。
關於戀愛過程中的階段變化,國外有一部電影叫《和莎莫的500天》,就通過季節的變化,表達兩人的感情變化。效果類似。
愛情電影的拍攝,並不是只有這一種套路。
但是《獨自等待》卻給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先河,有男孩對於愛情的渴望與痴迷,也有對愛情的思考。
包括愛情作為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表達,其實也不算更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全部。
從認定一個人,到認清一個人,再到認清自己。
這是愛情的過程,也是個人成長的過程,因此,《獨自等待》要比一般愛情片意義更加深遠。
片子最後,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里找到歸宿,就連劉榮也開始成為大牌,接拍大電影。
所以,說到底,愛情沒有誰對誰錯,劉榮說自己想要追求快樂,這是她當時作為底層小演員最核心的追求,也是作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孩子最大的目標。
這有錯嗎?沒有,錯的是陳文在感情的迷霧裡越陷越深,最終找不到方向。
他以為自己的痴情,其實是強加給劉榮的負擔。
那陳文本人有錯嗎?
也沒有,陳文有才華,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愛情是,事業也是。
那個一直支持他,為他點醒的李靜,最終離開了他。
或許,真正適合他的,已經在路上了。
片子最後調侃了一把夏雨和袁泉。
袁泉客串的小米,走進空窗期的陳文店鋪,又轉身離開。
2004年的時候,袁泉和夏雨已經交往了好幾年。
從1999年正式交往,到2009年結婚。
十年時間,夏雨找到了那個對的人,並讓她成為陪在身邊的人。
還有一個瓜,本片導演伍仕賢,在本片上映那一年(2004年)年初,與龔蓓苾在國外結婚。
兩人相識於1998年,從朋友,到戀人,再到家人。這是愛情的最終勝利。
你呢?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