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這樣的票房數字配不上《碟中諜7》的用心和精彩

2023-07-17     影藝獨舌

原標題:講真,這樣的票房數字配不上《碟中諜7》的用心和精彩

《碟中諜7:知名清算(上)》7月14日內地公映,由克里斯多福·邁考利執導,湯姆·克魯斯主演。

這是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影片2020年2月在威尼斯開機,不久因為疫情蔓延而停機。後來雖然復工拍攝,但由於電影多國取景,拍攝期間又經歷了多次停機。於是,這部原定2021年7月北美上映的電影,先後四次調檔,直到今年才和全球觀眾見面。

人工智慧造反了

近期好萊塢爆發的編劇演員集體大罷工,導火索之一就是他們反對人工智慧參與到劇本撰寫、演員表演中。編劇擔心人工智慧海量生產劇本,演員擔憂人工智慧生成的數字演員。可見,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已經產生。

《碟中諜7》緊緊抓住人類對人工智慧的焦慮心理,提出更為驚人的問題, 如果人工智慧想要控制人類,怎麼辦?《碟中諜7》里的反派是一款人工智慧程序「智體」。智體在一次軍事行動中突然自我覺醒,短時間內不斷自我升級疊代。它不再受任何人的控制,反過來要控制人類。

這是《碟中諜》系列出現的第一個虛擬反派。人們看不到智體,但電子設備遍布每個角落。影片中,歐美各國的軍事、經濟系統防火牆被智體輕鬆攻破,它來去自由。

《碟中諜7》的故事雖然局限在特工領域,但能看出美國人對人工智慧的高度危機感: 人工智慧可以輕鬆統治世界,人類要麼臣服,要麼被毀滅。

智體以超乎想像的運算能力,站在了網絡世界制高點。它可以任意干擾伊森·亨特(湯姆·克魯斯 飾)行動小組的通訊,肆意侵入小組成員的電腦,即使這些成員是一流的電腦天才也無計可施。人類在網絡世界中面對智體,不堪一擊。

智體固然可怕,可是,人類的自私貪婪更可怕。美英等國的情報部門意圖找到控制智體的方法,他們認為誰擁有了智體,誰就能號令天下。各國情報部門的插手,導致伊森·亨特在對抗智體的同時,還要對抗人類,四面受敵。

伊森·亨特在對抗智體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物的精神升華。他過去執行的艱巨任務,是出於作為特工的責任心。這一次,他不再是為一個國家、一個部門奮戰,而是為了拯救人類。

《碟中諜7》中反派還衍生出新的形象,那就是人工智慧的代理人。

伊森·亨特和蓋布瑞爾的對抗,代表著當今人類社會兩種思想的碰撞。

伊森·亨特代表人類的獨特性——挑戰不可能。這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核心驅動力,人類總是在關鍵節點迸發出想像力、創造力,從而站在了地球生命的頂端。他是智體無法控制的人類。

蓋布瑞爾代表人類的普遍性。他也是現實中很多人類的投射。很多人或許會想,既然超越不了人工智慧,為何不按部就班地活著?蓋布瑞爾是智體的堅定擁護者,嚴格執行智體的每一道命令,被科技統治了思想。

數字信息時代以來,電腦科技的噩夢就一直縈繞在好萊塢電影人腦海中。《終結者》系列,人類世界被「天網」的核打擊毀滅;《我,機器人》,機器人有了獨立意識,甚至背負了謀殺的罪名;《黑客帝國》系列,未來人類被智能系統「母體」控制,完全生活在一個假象世界中。

《我,機器人》

《終結者》等作品對科技的恐懼,屬於遠距離幻想,影片中還涉及到穿越時空。《碟中諜7》對人工智慧的凝視,契合時代熱點。影片已經發出疾呼,如果科技行業不提高警惕,智體造反可能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事故。

好萊塢最後的「硬漢」

高難度特技表演一直都是《碟中諜》系列的看點。第四部,伊森·亨特攀爬杜拜塔;第五部,他徒手緊扣升空的飛機艙門。這些經典動作場面均由阿湯哥親自上陣完成,堪稱好萊塢的「成龍」。

1970-1980年代,好萊塢的動作片領域誕生過史泰龍、阿諾·施瓦辛格、布魯斯·威利斯等銀幕硬漢。他們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終結者》系列、《虎膽龍威》系列,曾經以硬派寫實的動作風格征服觀眾。

那是電腦特效尚未高速發展的時代,電影中流行的是拳拳到肉的打鬥,真實的撞車和爆破。湯姆·克魯斯是硬派寫實年代的僅存碩果,《碟中諜7》中的大量動作特技鏡頭都是實拍,一改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特效鏡頭泛濫的通病。

《碟中諜7》中的沙漠槍戰、羅馬飆車,都只算是熱身戲。片中真正的高潮大戰,是「奪命列車」。整段戲發生在一列飛速行駛的列車之上,它穿行於阿爾卑斯山脈間,伊森·亨特和他的小組成員要裡應外合奪取智體鑰匙。

整段戲不是單純打鬥追逐,而是人物在追逐中完成劇情表演,文武戲穿插。IMF成員格蕾絲(海莉·阿特維爾 飾)易容成白寡婦(凡妮莎·柯比 飾)去進行智體鑰匙的交易,伊森·亨特騎摩托車在山間追趕列車,他要及時上車帶走格蕾絲和鑰匙。

伊森·亨特錯過了一個上車節點之後,不得不騎車從懸崖一躍而下,之後在高空中打開降落傘精準降落到列車上。

這場戲中,阿湯哥駕駛摩托車飛越懸崖的鏡頭是實拍!這將是2023年度最令人難忘的動作鏡頭。他從懸崖高處躍下的那一剎那,電影中沒有任何音效,影廳里安靜得能聽見細針落地。所有觀眾都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看著他拉卡降落傘。阿湯哥在用生命表演。

飛越跳崖只是這場戲的開端,之後伊森·亨特還要與反派蓋布瑞爾在列車頂戰鬥。兩人都是近身格鬥的高手,在飛速行駛的列車上用匕首和拳腳對抗。這場戲也是實拍。

影片更為震撼的場面是結尾的列車墜落。導演為了拍攝車頭墜下斷橋的場景,特意製造了一輛火車頭,一次成功,實拍了火車頭墜毀的鏡頭。

伊森·亨特與格蕾絲在搖搖欲墜的車廂中自救的場景,也看得人血脈僨張。他倆要穿過多節車廂,每一節車廂都會逐一墜落到大橋之下,那種覆滅式的視覺效果,讓人想起了《鐵達尼號》沉船的場景。

《碟中諜7》在阿湯哥的努力之下,將好萊塢硬派寫實動作戲發揚光大。他用實際行動證明,挑戰自身極限的真實動作表演,遠比電腦特效震撼。

《變形金剛7》《雷霆沙贊2》《蟻人3》是目前好萊塢主流的特效大片。這類電影就是典型的視效大片。《碟中諜7》強調寫實化的大場面,阿湯哥堅守住了好萊塢硬派寫實動作大片的底線。

可惜的是,《碟中諜7》內地首周票房僅為1.83億元,貓眼專業版預測影片票房為4.6億元。回望《碟中諜6》12.45億元的內地票房,第七部的市場表現不佳。影片不夠好嗎?豆瓣評分8.0,在今年暑期檔相當可以了。

內地電影市場的主流觀眾是95後、00後為主的年輕一代。對於30歲以下觀眾而言,阿湯哥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了。更遑論,今天的中國觀眾更青睞於能產生情緒價值的國產影片,《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在周末的票房始終力壓《碟中諜7》。國產片和觀眾有著緊密的文化紐帶相連,這點進口片無法比擬。好萊塢電影在國內的潰圍,是一種年齡斷代、文化差異以及思維不同的多重困局。

時代變了,阿湯哥不再是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票房成績配不上影片的用心和精彩,希望第八部能夠給這個系列帶來一次完滿落幕。

文/崔汀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b9e3eac289d6dc9dfab77c5a6a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