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萬里
今年自Vision Pro發布後,VR頭顯市場略顯冷清,反倒是AR市場熱度不減,源源不斷有新品推出:小米無線AR眼鏡探索版、Rokid Max、nubia Neo Air、晨星G2 light、ARknovv A1、Xrany X1、易現EZXR AR-Glasses......
目前主流的AR眼鏡主要瞄準以下幾大使用場景:便攜觀影、信息提示以及私密辦公。除此之外,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另闢蹊徑的,相對而言沒那麼「AR」的眼鏡類產品,它們試圖從細分領域切入,並構建自己的產品護城河。
本期陀螺君將為大家盤點幾款另類的眼鏡產品。
回歸眼鏡本體,瞄準光學增強
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便發現透過裝滿水的玻璃製品觀察物體時會呈現放大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逐漸積累了系列光學知識並習得了玻璃、水晶等光學元件的加工工藝,隨後催生出了眼鏡等物品。
自眼鏡誕生以來,它所承載的核心功能一直是光學增強,但是到了智能眼鏡/AR眼鏡時代,每當人們談到這類產品,下意識就會想到6DoF、SLAM、虛實交互等功能,反倒淡忘了它作為一款眼鏡所需要承擔的最基本的光學義務。Morrow所瞄準的正是這一個快被「遺忘」了的領域。
Morrow是一家比利時液晶鏡片解決方案商,它曾於去年獲得了由蔡司風投領投的1000萬歐元的融資。Morrow曾在2021年推出了一款自動對焦眼鏡,它沒有配備螢幕,也沒有揚聲器以及麥克風,唯一的功能是通過按鈕改變鏡片焦距從而實現遠視與近視的無縫切換。
圖源:Morrow
據了解,該眼鏡採用了Morrow的膜中透鏡專利技術,當用戶按下按鈕,微弱的電流能在0.6秒內激活液晶並改變光線的折射率進而調整鏡片焦點。
面對具有多焦段用眼需求的用戶,市面上曾經出現了漸進多焦點眼鏡等產品,漸進多焦點眼鏡的一大特點是一塊鏡片同時具有遠、近兩種焦距,不過它的缺點在於可視角度要比正常眼鏡偏小(畢竟特定的用眼區域小),並且用戶佩戴時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Morrow眼鏡由於採用了電動變焦方案,能有效規避這些缺陷。
傳統漸進多焦點鏡片原理,圖源:網絡
其他方面,該產品售價999歐元起步(摺合人民幣約7896元),充電30分鐘可以提供兩天續航,並具有IP68的防水等級。
無獨有偶,近期日本光學初創公司ViXion也在眾籌平台kibidango發布了一款名為ViXion01的自動對焦眼鏡,ViXion01相較於Morrow更進一步,它配備了系列傳感器,可以檢測用戶觀看內容的距離並自動調整眼鏡焦點。
從外觀來看,這款產品類似於墨鏡,但視覺中心區域有一個透明光圈,看起來較為奇特。它的重量為55g,內置150mAh電池可提供約10小時的連續使用時間。
ViXion01,圖源:網絡
根據世衛組織2019年發布的《世界視力報告》,全球至少有22億人視力受損或失明。從數據來看,醫療健康類眼鏡產品其實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對於ViXion01而言,它在眾籌期間也取得了很多亮眼的表現:其預定眾籌金額為500萬日元,如今已經籌集了257382800日元(約12860394元);產品眾籌價格為70800日元(約3537元),目前已經收穫了3453名支持者。
ViXion01遠近景切換示意圖,圖源:網絡
眼鏡智能化,音頻類眼鏡暗中發育
AR眼鏡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但是從發展來看,依舊道阻且長。前有蘋果的AR眼鏡項目因為技術挑戰而被迫無限期延期,後有Meta削減了其首款AR眼鏡的量產數量並且取消公開發售,可見想要製造一款滿足AR「環境感知、虛實融合、實時交互」三大特性並且具有輕量化設計的眼鏡產品並沒那麼簡單。
目前這類眼鏡產品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智能眼鏡化」與「眼鏡智能化」之爭,前者旨在將一個具有高度算力以及智能化的計算平台集成在一個類似於眼鏡形態的設備當中,目前我們正朝著設備小型化的方向努力中,比較典型的產品有Vision Pro、HoloLens 2、Magic Leap 2等。
而「眼鏡智能化」則希望以眼鏡作為切入點,先滿足眼鏡的光學、佩戴、個性化等基本屬性,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增量創新。比如下面將提到的Ray-Ban Stories、華為智能眼鏡以及米家智能音頻眼鏡。
整理:VR陀螺
嚴格意義來看,上面所羅列的這幾款產品都無法歸為AR眼鏡,因為它們都沒有配備AR光學模塊,現實增強也無從談起。以華為智能眼鏡為例,它所能實現的都是聽音樂、接打電話、消息提示這一類比較基本的功能,此外,它進一步引入了脊椎檢測,算是發揮了眼鏡這種可穿戴設備的一大優勢,整體而言功能相對比較克制。
不過,作為一款眼鏡產品而言,華為智能眼鏡顯然是及格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的,它除了鏡腿部分稍粗,外形與普通眼鏡基本無異,而重量方面最終也控制在了40g以內。Ray-Ban Stories在這幾款產品中最為厚重,這是因為引入了雙攝像頭的緣故,可以進一步實現拍照等功能。
華為智能眼鏡,圖源:網絡
此外,這幾款產品在個性化方面做得也相對不錯,華為智能眼鏡採用了可拆卸前鏡框設計,商城還提供了豐富的鏡框品類。相比之下,Ray-Ban Stories則擁有極為豐富的SKU,據了解它的款式高達28款,並且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以進行鏡片自定義更換,它們之間可以形成非常豐富的搭配組合。
Ray-Ban Stories,圖源:網絡
目前不少人對於這類智能眼鏡產品仍抱有疑慮,因為它們的主要功能大多是對於智能手錶以及TWS耳機的使用場景的一個分流,核心價值不夠明朗,此外,這類產品續航相對薄弱,不利於讓用戶產生使用黏性。這一點可以參考Ray-Ban Stories,有消息透露該產品銷量已經超過30萬,但是用戶月活不足10%,電池壽命、音頻質量等問題成為了該產品飽受詬病的原因所在。
這類產品的優點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長得很「像」普通眼鏡,這就使得用戶即便後續沒有動力繼續使用眼鏡的「智能」化功能,它依舊能發揮眼鏡本來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它們的售價相對較低,如華為智能眼鏡1699元,小米智能音頻眼鏡899元,甚至市面上還出現了一些500元以內的產品,當它們價格進一步與普通眼鏡品牌逼近時,則容易吸引用戶嘗鮮。
圖源:蜂巢科技
根據潮電智庫一份報告指出,2022年,智能音頻眼鏡類產品全球總出貨量約143萬副,相比之下,根據陀螺研究院數據,同年AR眼鏡出貨量為45.2萬台,後者市場表現仍相對乏力。據了解,Meta還在開發下一代Ray-Ban Stories,並有望在年內推出。
挖掘抬頭顯示使用場景,進行差異化創新
想要滿足全天候佩戴使用需求,眼鏡類產品的重量不應高於60g。在「智能眼鏡化」進程中,有些產品追求功能大而全,不過也有一些產品試圖另闢蹊徑,瞄準細分賽道下的核心場景,比如面向摩托騎行領域的寶馬ConnectedRide。
與其說它是一款智能眼鏡,ConnectedRide反倒更像一款極致輕量化的HUD產品,它的功能非常單一,唯一的作用便是在駕駛過程中顯示速度、限速、檔位和導航信息。該產品需要與手機APP連接使用,用戶通過APP可以做一些個性化調整,比如更改顯示區域、自定義限速數值等,總而言之,這是一款為摩托駕駛而生的產品。
圖源:BMW
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ConnectedRide推出了M、L兩種尺寸,此外,它還配備了RX適配器,適配器可用於調整鏡片的屈光度(最高4.5)。它採用磁吸充電設計,滿電狀態可提供連續十小時的使用時間。售價方面,它的建議零售價為690歐元,摺合人民幣約5500元。
圖源:BMW
從ConnectedRide我們可以發現,類眼鏡形態的設備其實是抬頭顯示(HUD)的最佳載體之一,它在佩戴使用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無獨有偶,去年國內AR廠商李未可也發布了一款面向於戶外騎行的AR眼鏡產品Meta Lens S1。這款眼鏡針對騎行做了不少特定優化,如採用Micro-LED+衍射光波導方案,最高入眼亮度可以達到1150尼特,配合遮光鏡片,足以滿足戶外大多數騎行需求。
相較於ConnectedRide,Meta Lens S1的功能更為豐富,它配備了攝像頭、揚聲器、eSIM 、WiFi、GPS等,可實現拍照、錄像、聽音樂、導航等相關操作。不過它的重量偏重,來到了94g。
來源:李未可
除騎行外,還有企業把目光瞄準了其他運動場景,比如面向游泳的Holoswim 2。該產品最早發布於去年7月,曾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線,如今共籌集了約378212元,共有360名支持者。目前Holoswim 2在其官方商城的定價為1299元,抱團價只需850元。
圖源:光粒科技
硬體方面,Holoswim 2採用了全息樹脂光波導+OLED方案,可以實現單綠色信息顯示。它的功能很簡潔,可以顯示游泳距離、時長、配速等游泳信息。此外,結合APP使用,它還可以記錄你的運動信息,起到科學鍛鍊的效果。其他方面,Holoswim 2的重量為70g,滿電狀態下可提供4小時使用時長。
圖源:光粒科技
Holoswim 2對於游泳也做了不少針對性優化,比如光學模組透過率達到80%、支持IPX8防水、配備4款可更換式鼻橋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使用需求。由於捨棄了WiFi、攝像頭、揚聲器等組件,也有利於進一步控制成本。
最後再來聊一款專門面向聽障患者的AR眼鏡產品亮亮視野聽語者。這也是一款非常垂類的產品:眼鏡通過ASR技術把聊天內容呈現在眼鏡螢幕前方。產品採用了陣列光波導光學方案,透光率達85%,這樣就不會阻礙對話時的目光交流。
此外,為了應對嘈雜以及多人場合,聽語者還配備了雙陣列麥克風以及降噪算法,可有效提升語音識別準確率。
圖源:亮亮視野
回到受眾群體來看,儘管ConnectedRide、聽語者等產品所瞄準的都是單一使用場景,但它們的潛在用戶群體並不算低。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摩托車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43.87億美元,當年全球摩托車銷售量為5293.47萬輛。
而另一方面,有消息指出,目前全球受聽力損失困擾的人群數量高達4億,僅在中國聽障人士就有2780萬。這些垂類眼鏡產品可以解決細分場景的核心需求,並且市面上尚未有同類型的解決方案出現,雖然小眾,但也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結語
目前離能滿足我們日常全天候使用並且對智慧型手機取而代之的AR眼鏡的出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解決體積、光機、算力、成本等一系列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相對「妥協」是AR眼鏡產品的一個必要選擇,前面所提到的形式各樣的眼鏡產品亦是如此。
無論是智能加持的眼鏡,又或者是眼鏡形態下的智能終端,它們最終都會殊途同歸,演變成最終的理想產品形態。不過在當前,先滿足產品的一個子集,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