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每年新晉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數量從2021年的接近600家,下降到2022年的300家,一年下降了一半。這是一個短期的周期性現象,還是預示著長期的趨勢?
「2023中國投資年會」上,在艾瑞資本創始人楊偉慶的主持下,天圖投資創始合伙人、CEO馮衛東,雲啟資本創始合伙人毛丞宇,聯新資本創始合伙人曲列鋒,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君聯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周宏斌六位資深投資人,圍繞「投資潛行期,獨角獸退潮了嗎?」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曲列鋒認為,相對於2021年,2022年美國的募資同比減少了5000億美元,投資下降了2000億美元,退出下降了90%。因此獨角獸的減少,表面上是科技和產業的現象,本質上是一個貨幣現象。
毛丞宇贊同獨角獸減少是一種貨幣現象,他還談到,把時間拉長到過往二十年來看,這也是正常的起落。這一次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創投還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從以創新型商業模式驅動,轉型為以技術創新和先進智造為主題的投資。
馮衛東則談到,獨角獸的估值出現down round,估值壓力傳導下來,過去的項目賠率下降了,但是未來的項目收益率會有上漲趨勢。最重要的是投資機構要夯實自己的能力圈,提高在能力圈內的勝率。
關於勝率,周宏斌認為,今年、明年真正好的項目估值體系下移可能會比較慢,留給投資人的收益空間會收窄,所以需要集中資金、資源到一些質地突出的項目上,選擇需求、業務模式相對路徑明確、人比較靠譜的項目提高成功率。
以下為現場探討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楊偉慶:各位好!非常高興受到投中邀請來主持這樣一場活動,我也是投中的自家人,因為艾瑞和投中過去算是兄弟公司。最近我也是用艾瑞資本的名義在外面參與一些活動,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學習,二是艾瑞資本也是做投資相關和併購相關的服務。
非常開心邀請到5位嘉賓和我們共同開啟上午最後一場論壇,請5位嘉賓先做自我介紹,介紹自己基金的主要方向。
馮衛東:大家好!我是來自於天圖投資的馮衛東,我們是長期聚焦於中國大消費領域的一個投資機構,投資了很多知名的消費品牌。目前管理資產超過250億人民幣,以人民幣為主,也有美元基金,面對的局面更加複雜一些。
毛丞宇:我是毛丞宇,雲啟資本成立於2014年,目前管理多期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我們主要聚焦在早中期的投資,一個方向是產業數字化,包括B2B供應鏈、企業軟體等;另外一個方向是技術產業化,前沿科技和先進智造,比如底層技術創新性零部件和設備等。我們目前已投了近兩百家企業。
曲列鋒:大家好!我是聯新資本的曲列鋒,我們是人民幣管理的機構,主要投資於科技方向,具體的賽道是信息科技、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領域。我們主要是在做成長期投資,謝謝大家!
張向陽:大家好!我是張向陽,來自於海通開元,它是海通證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投資一級市場。我們投資大部分是在製造業硬科技方面。投了大概600餘家企業,180家通過IPO退出了,謝謝大家!
周宏斌:大家好!我是君聯資本的周宏斌。公司目前成立至今22年的時間,單筆投資金額從幾千萬到五、六億的規模,跨度比較大。我們內部按照投資階段,以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進行基金分工。另外按照每個行業,進行內部投資業務人員的分組,這樣形成相對的專業專注的系統性研究投資團隊,謝謝大家!
獨角獸數量驟降 發生了什麼?
楊偉慶:主持人在論壇開啟時講了一組數據,每年新晉成為獨角獸的公司,數量從2021年的接近600家,下降到2022年的300家,新的獨角獸的數量明顯下降。我們就這樣一個數據,先開始今天的第一個話題。大家有些怎樣的觀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和美國有什麼樣的區別,這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就這些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我們先從遠端來,先從周總!
周宏斌:目前,獨角獸本身數量到了兩三百家,這一數量還是不少的,也不是每個獨角獸都會成功。階段性地會有一批獨角獸有突破,或者是有一些停滯都很正常。確實是應該說這一兩年,整個大的環境,投資的活躍度是有下降的,我想這也是(導致)新產生的獨角獸數量,階段性下行的原因。可能並不是市場資金不夠、可能是對估值的理解階段性出現了膠著狀態。市場的流動性充裕,但是沒有合適的投資條件。也有不少企業需要資金,但是它也不著急。我想過一階段,這一數據會有所回升。
楊偉慶:周總認為去年特殊情況,數據還會回暖。
張向陽:我也是剛才聽說這一數字在降,我原來也不關注獨角獸。
我認為,第一個是原有獨角獸有些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獨角獸,是偽獨角獸,是在一些熱點情況下,大家在階段性認為它可以長很大、估值偏高造成的偽獨角獸。
第二個是認知發生了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的推移以及現在國內國際環境的推移,對於行業的認知和熱點認知發生了變化。所以也影響到一些獨角獸的評價。
第三個是原來看好的獨角獸企業,它被同行超越或者是發展落後了,可能因為技術落後或者是管理各方面的原因落後而被替代。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新技術的替代,就原來大家認為它的技術路線可能會成長很大,會高速發展,但結果沒有,認知發生很大的變化。另外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為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發現模式沒有發生變化。
最主要的是現在投資方向發生了改變,原來投模式創新的公司比較多,成長速度很快,三年、五年上市能達到幾千億的市值,尤其是To C的公司。現在都在投硬科技的公司,這類公司增長就會很慢,是需要時間慢慢成長的,哪可能三、五年就長很大。投資方向和重點發生了變化,也造成了獨角獸會少一些。
曲列鋒:「獨角獸」這一概念是從美國傳過來的,人民幣基金評價美國的概念不一定專業。但是從一些數據分析,完全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美國是世界上獨角獸誕生最多的國家,尤其是在2021年全球大概是接近600家裡獨角獸,美國占了絕大多數。其實2021年到2022年有一個顯著下降。你看這一數字,2021年是美國VC大生態的頂峰,因為2020年疫情開始,美國政府為了救市將利息降到了0—0.25,這是一個低點。資金被趕到了VC生態圈,2021年美國募資達到頂峰,1.3萬億美金,比2020年漲了46%。投資也達到了頂峰,投了6800億美金;退出2021年是美國牛市頂點,美國市場退出了7000億美金。2022年,美國開始加息,利息從0.25加到了4以上。最後你看資金的變化,美國的募資少了5000億美元,投資下降了2000億美元,退出更慘下降了90%。。為什麼獨角獸下降了這麼多就比較清楚了,表面上是科技和產業的現象,本質是一個貨幣現象,這是我對獨角獸數量去年大幅減少的解讀。
毛丞宇:非常同意列鋒所講的貨幣現象。此外,出現這種現象還有可能是周期的影響。我1999年加入IDG資本,那時還是美國網際網路第一波最熱的時候,上海新天地還未建成,當時行業很嗨、很熱鬧。突然到了2000年3月份,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從高點下落。後來又有移動網際網路、金融危機、百團大戰等等,這些都是周期性現象。
周期性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是過去二十年美元提供的寬鬆環境,二是創投行業自己的市場行為:每當有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就像今天的大模型出現,大家總是有一種熱情。一開始是幾個人前瞻性地看到,然後在一個方向有很多的資金進去,快速地將整個市場的估值推高,持續兩三年就會快速誕生一波獨角獸和估值高峰。等大家冷靜下來,開始關心技術和趨勢是否能商業化時,自然會有一波回落。所以過去二十年的時間裡,每隔四五年總是會有一個周期,這是貨幣現象背後體現的周期性現象。現在會不會有大的改變?美國從過去的寬鬆到開始加息,就算停止,也還是4%—5%的高峰。
另外,中國的創投環境里,還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從以商業模式驅動的投資方向,到了以技術、先進位造、新能源、晶片、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等一系列的以技術和製造為主題投資方向。
國內的創投環境有兩個趨勢在疊加影響。我相信經濟、投資始終有周期,我們更要思考和探討的是周期的底層邏輯發生的變化,以及我們作為投資人和創業者怎樣適應變化,使得自己以合適的節奏在未來二十年的大環境中去發展。
馮衛東:我覺得獨角曾潮起潮落是科技階段性爆發的必然現象,貨幣周期只是讓它延緩或者來得更猛烈一點,是一個輔助的變量。每一次科技的巨大突破,走向C端的時候都是如火如荼,會催生很多獨角獸。
我認為,未來這一大的模式還是不會改變的。過去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到現在面臨人工智慧的大突破,我們堅信和貨幣沒有根本關係,還是來自於技術創新的擴散帶來的一種浪潮,因為它必然不是平衡發展的。它一定是結構化的,永遠會有熱點行業的突破。
從全球來看,美國和中國都是最大的獨角獸樂園,過去幾十年中美貢獻了全球GDP增長的80%。其實西方已開發國家、歐盟過去十幾年是不增長的,日本也是不增長的,但是美國增長、中國增長,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增長。所以隨著增長的持續,我們還是相信獨角獸潮會再次到來。
獨角獸產生速度有50%的波動在創新的擴散過程中很正常,作為投資機構,你只有相信獨角獸出現,才會持續在那裡等著獨角獸出現,最後捕獲它。就算你預測錯了也沒有損失,而你預測來來沒有獨角獸,就算對了也沒有收益,所以我們作為投資者必須是樂觀的。
但還是會很謹慎,貨幣輔助的獨角獸這部分有一定的泡沫,成長性過高的企業,在資本泡沫的推動下,有些成長不一定創造價值,還有可能毀滅價值。所以這樣一個「回潮」可以讓獨角獸生態更加健康,成為真正的獨角獸,而不是拖著「臍帶」的獨角獸。
楊偉慶:馮總做了總結,講到整個的技術變革,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變革,帶來了整個變革的周期。尾聲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在全球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對整個創投領域產生了大的影響。另外是周期性的貨幣,這是兩個重要的原因。
上市遇阻 獨角獸如何應對挑戰
過去在地緣政治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下,中國獨角獸遇到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原來兩頭在外的公司,比如原來是美元結構融資,現在退出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不管在美國、香港退出,退出機制包括流動性方面都遇到很大的挑戰。那對於這些獨角獸,作為投資人來說,作為持有者,對於上市遇阻的獨角獸有什麼建議,尤其是偏模式創新的項目?
請周總先說,君聯應該也有一些這樣的項目。
周宏斌:確實現在海外的資本市場階段性對中概股、港股都估值偏低,有較大的壓力。這類獨角獸企業,無論已經上市還是沒上市,都是階段性的,還是要積極看待。作為投資機構及企業家而言,更多的應該是去想如何解決問題,專業的投資機構怎樣幫助企業。
舉個例子,比如目前企業有重組的機會,但可能由於估值偏高,公司的實際價值階段性有點跟不上。這時候如果公司能夠通過重組,讓早期的投資人股東有機會通過打折變現退出,因為基金需要DPI,而對外面新的投資人可以用相對綜合較低的估值進來,這對公司來說就解決了當下資金流動性的問題。完成重組以後,有的公司可以轉向A股上市,有的公司可以通過回歸,再重新規劃調整,那麼,這些獨角獸公司就都有機會重新進入良好的發展軌道。否則的話,估值頂在高點,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投入發展,早期的投資人基金又到期了,對公司來說也很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講要積極面對,尋找解決辦法。但如果是一個企業的基本面不行了,需求、市場都出現問題,那怎麼折騰也就沒用了。
楊偉慶:市場上有一個好的案例是愛奇藝,它在過去一年多迎接了這樣的挑戰。從虧損到盈利,給了給投資人一個非常好的改變和一個很好的認知。請毛總和馮總了了,你們都是偏美元的基金。
毛丞宇:我覺得美元和人民幣基金差別還是蠻大的,錢的屬性不一樣,決定了很多的特性不一樣,並無對錯之分。
像投最近的ChatGPT,大多以美元投,因為風險高、看不清楚。但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里,我們也投出了MiniMax,並見證它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變成了獨角獸企業。作為投資人,我們現在關心中國能跑出多少單獨的大模型、怎樣成長出獨立的大模型平台,最終它能不能跑出來。市場越是顯性、大家看得越清楚,往往風險越高,不一定能讓投資人賺到錢。這樣的環境適合讓美元投,因為它容錯率高,對時間的忍耐性長。當然,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中,美元的退出也帶來了不確定性。
我們的人民幣基金會投先進位造,投新能源。同時我們也需要美元投大模型和不確定性高的賽道,它也會成為中國整個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底層的基礎設施,這兩邊都是需要的。
現在環境的不確定性考驗的是投資人和創業者對大環境的判斷,以及對企業發展的判斷,企業業務要做得紮實,這是投資人和創業者更加關注的重點。
馮衛東:我們當前投資組合中獨角獸也有十幾隻。年初百果園上市了,現在鍋圈食匯也在準備上市,這個項目也是獨角獸企業,做的是線下新業態的模式。另外也有小紅書這樣的超級獨角獸,估值百億美金以上。
獨角獸的重心下沉,是一個挑戰和壓力。之前基金的回報預期因此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對未來來說,它又未嘗不是好事,估值壓力部分傳導下來了。項目出現了Down round,特別是成熟期的項目,早期項目還好,受到估值壓力的衝擊比較小,因為離上市還遠。
估值出現down round,這對於整個行業都是一個很大的調整。未來投資行業還是要靠盈利才能生存,或者生存下來的機構要能夠持續盈利,要麼是提高勝率,要麼是提高賠率。但這兩者可能是雙管齊下的,比如估值壓力傳導下來,過去的項目賠率是下降的,但是未來的項目收益率會有看漲趨勢。
最重要的是機構要夯實自己的能力圈,提高在能力圈的勝率。天圖就是長期聚焦於消費,對於消費我們長期耕耘。機會少的時候我們就是蜇伏一下,因為窗口會來的。現在是技術突破的窗口階段,To B會火一些。到了技術成熟階段,就是造福給眾多消費者的優勢階段,也成為獨角獸爆發的窗口,我們希望不要蜇伏太久。
硬科技退出的變化
楊偉慶:全面註冊制之後,整個科創板退出都有限額,每個季度退3%。很多高估值的企業紛紛上市,我們前一段時間剛剛經歷過一波,很多的企業去香港上市,估值很高,現在又跌下來了。大家現在在對於硬科技類的一些企業進行一些投資,尤其是原來估值比較高的,未來再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做退市。
關於硬科技項目在中國資本市場未來退出,大家覺得有哪些變化和風險?有怎樣的建議?對於你們基金來說,你們是怎樣做的?
張向陽:這個問題我不是很理解,硬科技在國內退出還是有好的時機。我們有減持新規的要求,確實影響比較大。我們有一個股票上市,到今年是第3年上了,還沒減持完,我們還是大股東(持股5%以上),這對我們報表的影響會特別大,因為是按市值計算的,按照節奏減少兩年,去年市值還有400多億,今年就跌了一半,我的報表上十幾億就沒了。
但好的方面有兩點:一個是上市來說,國內硬科技公司上的比較快,基本上8個月左右,快的7個月,慢的9個月、10個月就在科創板上市了;二是國內市場交易量大,流動性好。目前國內的交易量與以前相比較有所下滑,但在全球來看流動性還是好的。所以國內科技企業能上市,我覺得退出的壓力不是很大。
楊偉慶:對於虧損的呢?因為如果業務健康,這方面的企業我們不是太擔心,因為市場上有一批財務方面可能未來兩三年還會虧的科技企業。
張向陽:虧損這件事其實是有一個過程的,在美國市場有一些成熟的投資人投了很多的虧損企業,比如說馬斯克,他一直在虧,但他判斷的是以後他的企業會很大,他是成熟的投資人。
在國內,缺少這樣的成熟投資人,如果類似這樣的企業在國內上市,估值肯定不會有那麼高。但我們有很多的科技企業在美國上市,肯定比美國的企業估值高。
投資群體的認知是有差異的,這個很現實。
所以,在國內虧損的企業如果增長速度不夠快,市場滲透率不夠高,估值就可能會低。不過現在好的機構投資人多了,他們發現好的企業即使是虧損的也會去投,這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
曲列鋒:偉慶問的問題,我覺得是兩點:一是怎樣對獨角獸這類估值企業投資;二是結合國內資本市場的情況,如何考慮將來的退出以及投資。
在我的理解中,一是剛才幾個同仁也講了,中美獨角獸企業的「口味」存在偏差,尤其在細分賽道上。美國獨角獸的賽道和我們的賽道,在細分市場方面分道揚鑣。這種情況下,要關注不同市場的「口味」,你在美國、香港和國內科創板上市,它的Focus和關注程度可能不一樣。
二是關注獨角獸企業,對於我們VC投資機構來說是不會投這樣的企業,除非老股東追加投資。對於PE來說,還是要把判斷時間拉開來看長期價值。如果短期有一二級倒掛,但是企業長期有獨特的競爭力,未來的市場增長能夠消化掉現在的估值,那我覺得就可以做投資,不符合的話就無法做了。
楊偉慶:因為不同的基金擅長的領域不同,所以我接下來會問每個基金自己的投資領域。因為去年有疫情,今年經濟一季度有比較好的表現,各位在今年的投資策略有怎樣的調整,原因是什麼?請每個基金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大家講一講自己投資策略的調整及背後的原因。
馮衛東:我們一直關注投消費升級,過去更多關注需求端的變化,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去年開始重新思考,未來創造投資價值的最大驅動力是什麼?我們認為科技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所以會關注科技在創造新消費,特別是開創新消費品類上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會加強科技屬性。
當然,我們還是會繼續保持傳統對需求的洞察和商業模式的理解。
楊偉慶:毛總,你們投SaaS比較多。
毛丞宇:過去九年,我們確實投了一百多家數字化領域的企業,大概有十幾家估值從投時的兩三千萬美金跑到了獨角獸,或者是20-30億美金,比如說MiniMax、PingCAP等。
首先,因為是早中期投資,今天它衝到30億美金也好,又回到10億美金也好,我都是在「水上」,就是帳麵價值波動比較大。中國和美國有一個大的區別,美國市場環境變冷以後,是可以接受DownRound的。這是因為,美國的企業人力成本高,相對來說對現金的需求更大。
中國不太接受Downround的文化,會帶來很多複雜的問題。一般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做Downround。另外,企業人力成本相對低,如果融了一億美金,足夠自身維持兩三年。
我們投的很多軟體企業,兩到三年出來融一輪,每次業務大概增長50%左右。To B企業的好處是,一旦成為行業領頭羊,收入呈線性穩定增長。這是我們對於大多數軟體企業,碰到這一市場環境怎樣解決Downround或是獨角獸企業數量下降的現象的看法——本質還是在於業務的穩定增長。。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在美國,大家都是在投數據和模型。中國的發展業態比較多元混合,而且行業比較多,模型、流程、數據都在投,都有機會。我們既要看到美國的技術發展趨勢及歷史,同時也要了解中國的國情和各個行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找到好的企業。在投進去以後,首要的是企業的業務能穩定增長,建立起核心壁壘。
曲列鋒:我們投資的半導體、能源科技、生物醫藥等,估值還比較高,所以相對不太好投。整體來看,未來還是看好這些賽道的長期發展,所以投資策略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堅持在這些賽道里。哪怕估值不低,我們還是堅持尋找有長期增長價值的企業,投資策略上做了一點微調,就是儘量投早、投小。
楊偉慶:現在的新能源,尤其是鋰電價格狂跌,目前有點企穩。對於新能源領域的投資,生態方面會有改變嗎?
曲列鋒:這個調整正常,能源科技不止鋰電這一條線,其他的科技在未來3-5年會層出不窮湧現。能源的整體變化,包括商業模式也不斷出現變化,所以能源大的領域的賽道還是有很多機會。
張向陽:一直在微調,但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去年比往年還多投了十幾億元,一年的投資總量大概三十多億元。這也不是我們的硬性指標,就是遇到了好且看得懂的企業就投了,遇到不懂的企業就少投一點。
方向還是這幾個主流行業,但是我們注重兩點東西:一個是技術的領先性,二是進口替代。我們把進口替代看得比較重,如果說前幾年我們投的很多進口替代是大項目、設備和大行業上的產品,最近這兩年我們發現自己投了很多小的行業或者是材料類公司。其實市場並不是很大,但是原來全部從國外進口,比如說高端光刻膠,那國內就是空白的。所以說這些小的行業,還有一些半導體的配件、零件和材料,大概市場規模就只有幾十億,但這一類能做到進口替代類的項目,我們最近投得比較多,而且估值還可以,大家還沒有在這上面把估值炒得很高。
雖然在新能源和半導體領域一些項目估值很高,但是我們堅信這兩個行業是要一直堅持投下去的。
楊偉慶:前兩天聽一個專業做晶片的同行說,晶片這一產業基本上投得差不多了,感覺行業的新機會湧現的機率很低。
張向陽:我覺得他說的是一部分,這是兩個行業。新能源是一個領先行業,半導體是補短板行業,但它在國際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行業了,很多已經投的企業在國際上就是一般製造業水平,但在我們這裡是先進位造業,因為我們是在補短板。
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很多公司,它是很成熟的產業鏈,但是我們在這中間,國內能夠製造的占到百分之十幾,方方面面大量都是進口。從材料、設備、製造,每一個環節都有機會去替代,這就看技術能不能達到,因為它已經相對成熟了。
你要說它有很大的變化,不太可能,一個新的技術把半導體的顛覆?不太可能,這是兩個不太一樣的東西。
周宏斌:我們的投資方向一直沒有大的調整,第一個是先進位造業,第二個是科技領域,包括軟體、數字經濟相關的賽道,第三個是醫療健康,這三個大的行業主題構成所有基金的投資主題。
我們從去年年初做了調整,總體一句話:所有的資源資金儘可能往質地突出項目集中,我們的出資每年的投資當量(指投資總額)並沒有明顯的下降,但我們的項目數量會有所聚焦。原因是什麼?我們覺得可能今年明年真正特別好的項目估值體系下移會比較慢,留給投資人的收益會收窄,所以我們需要集中資金資源到一些比較特別突出的項目,選擇需求、業務模式相對路徑明確,人比較靠譜的項目,這樣我們提高成功率,通過提高項目的成功率來保持基金較好的收益水平。
謝謝!
楊偉慶:今天這場論壇的時間也差不多,剛才也討論了全球和中國的獨角獸,還有各個基金目前的退出以及投資策略的觀點,有非常多的乾貨能夠幫助在座各位做基金投資以及產業相關服務,也提供了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建議。
投中資本一直在做併購,幫很多獨角獸尋求一些被併購的機會,艾瑞資本和投中資本一起合作,幫助一些上市公司尋找被整合併購的退出方式。
今天有位嘉賓講,在全球的股權投資市場和非二級市場的投資領域中,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都是以併購退出為主,中國目前是成長型投資為主,併購為輔。我們希望投中的一些業務能夠給各位投資人提供退出的渠道,在有些項目方面提供幫助,給在座的各位同行提供一些服務的機會。
非常感謝五位嘉賓精彩的發言,也感謝在座的同仁、朋友一起來聽這場論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