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2023-07-11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失敗者」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設為星標」

㊟《錄取通知》

在最新的畢業季講座里, 劉擎發出了「人生有沒有效率最優化」的提問,在他眼中,儘管我們對生命的所有活動都越來越注重功效價值,但其實「整個人生是沒有功效目的的,最後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效率最優化,不該綁架我們的選擇與人生。

曾經我們用「自由而無用」來辯護大學尤其是文科專業存在的意義,經歷短暫的緩衝帶,你可以不用著急功利,從而盡情地練習、迷茫與探索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 在人人都恐懼無法「上岸」的社會之中,18 歲時本就沒有那麼明晰的人生志願,被專家建議、熱門專業輕而易舉地攪亂了。

我想學什麼?我以為你們會告訴我

很少有人知道查普曼大學的創立,是源於一個考不上大學的學生「鬧劇」。電影《錄取通知》把這個故事拍了出來:一群沒有收到錄取通知的學生,辦了個學校,無需 被導師傳授、被社會要求、被家長指明,一步步尋找自己想要的。

01

「他上不了大學,糟蹋了自己的人生」

高中畢業的巴特比,連續被八所學校拒絕,沒有收到錄取通知。

他成長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有一個四代人都上了名校哈蒙大學的朋友,一個從初中就開始為申請大學而努力的妹妹。

他的父親在朋友們面前說:「他上不了大學了,糟蹋了自己的人生。」

巴特比想,既然大人們需要一間大學來對認可他,那為什麼不自己創辦一所大學?

面對父母的失落和壓力,他決定實踐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來了同樣沒有大學錄取的朋友:因為腳受傷而失去獎學金的棒球運動員漢斯,被便利店解僱、SAT 考零分的格倫,一直為了耶魯努力、只填報了耶魯一所大學卻被拒絕的羅里。

為了矇混父母,他偽造了「南方哈蒙工業大學」錄取通知,請朋友建立了這所假大學的官網,謊稱這是哈蒙大學的姐妹學校。還找了一座廢棄的兩層樓房重新裝修,讓被辭退的酒鬼教授充當院長。

本以為這只是一個遊戲和玩笑,但因為官網的「一鍵錄取」按鈕,幾百個和他擁有同樣遭遇的人信以為真地來到了這裡。

他們是一群被其他學校拒絕的「怪人」。搖滾發燒友、滑板愛好者、沉迷打扮的金髮女郎、看起來就不那麼「聰明」的大塊頭......從小患有ADD(注意力渙散失調症)的杜蘭普為來到南哈蒙而激動,因為他的媽媽經常為他的疾病而哭泣,害怕他不能正常地融入社會。

他們是學校里的邊緣人,父母眼中的失敗者。

而面對著這群怪人真摯與興奮的眼神,巴特比無法告訴他們這所大學的真相,因為就像這部電影的英文名「Accepted」,收到這所假大學的錄取通知,是他們人生中為數不多被認可和接受的時刻。

沒有考上大學,就不能被認可了嗎?失敗者,就不配擁有飛翔的權利嗎?

巴比特說:「南哈蒙接受你的一切,接受你的希望,接受你的夢想,接受你的缺點。」

02

「我想學什麼?」

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是怎樣的?

巴比特為了搞清楚正常的大學流程,跑到了真正的名校哈蒙大學偷偷調研,卻發現,儘管這所大學有完善的機制,大家卻總是無法選到自己心儀的課程。為了劃到老師說的重點、拿到考試里的 A,他們強迫自己在昏昏欲睡的課堂上死記硬背。

所以他決定,讓學生們自己決定該學些什麼,因為就像院長說的那樣,大學的本質是服務行業,學生們來到這裡,需要獲得他們自己想要的「經歷」。

而當巴比特問出「你想學什麼」時,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詫異。

似乎「學什麼」的答案,應該是被學校傳授的,被社會要求的,被家長指明的。

他們終於有機會說出那些在傳統觀念下簡單,卻難以啟齒的興趣:

格倫喜歡薄煎餅、苜蓿芽、檸檬水,喜歡一切和食物相關的東西;

羅里從小到大都在為了考上耶魯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她只想學習「什麼都不做」;

杜蘭普因為自己的注意力渙散失調症,想學習怎樣讓事物慢下來;

漢斯覺得自己有手工的天分,有人想要把滑板滑得更快,有人對服裝感興趣,甚至有人想學習意念控制。

這些看起來荒謬的想法卻真的成了南哈蒙的課程。巴比特讓大家把想法寫在黑板上,並用學費對教學設備進行了升級,只不過,這個教學設備是擴大的廚房、新建的滑板坡道......

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己和別人的老師,靜坐、木雕、設計服裝走秀、開發新口味的蛋糕、辦演唱會,這些外人眼中沒有前途的不務正業,卻讓他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領域。

一所好的大學,不僅僅要教會你生存的本領,更重要的是幫助你發現內心,而你要做的,是順從你的內心,而不是順從這個社會的規則。

他們第一次發現,在問別人自己「我該學什麼」之前,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想學什麼」。

03

「剝奪創造性,是一種犯罪」

在巴比特的父母送他來到這所學校「入學」時,為了檢驗學校是否正規,他們特意要求和院長見面,並問他「覺得大學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而院長隨口回答的「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卻讓父母滿意無比,因此,他們忽視了這個假院長看起來不著調的滿口髒話。

當體面的工作與薪水成為唯一要求,大學的意義似乎成了培養一顆光鮮的螺絲釘。也因此,我們必須要扼殺自己的創造、興趣、理想,考高分、拿offer,不能困惑,禁止猶豫,不要停下,直至千篇一律,面目模糊。

電影里,南哈蒙最終引起了真正的哈蒙大學的注意,他們將學校告上了法庭。

在聽證會上,法官讓巴比特陳述學校必須有的三個條件:設施、課程、教員。而每一項,南哈蒙都是「不傳統」的、不合規的。

他們沒有圖書館和醫療中心,卻有滑板斜坡和酒吧。他們的課程名字被官員說「毫無學術價值」,卻真實地反映了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興趣。

在「散步與思考」課,他們在減壓的環境里思考人生的方向。在「他對你說202」課,他們通過調查個人經歷發現藝術才華。在「滑板234」課,他們通過滑板斜坡學習物理和空氣動力學。在「搖滾222」課,他們用聽音樂來抒發對迷惘一代的擔憂。

而當官員問到「老師是誰」,全體的學生起立來表明老師就是自己。

面對官員和哈蒙大學校長的質疑時,巴比特質問為什麼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南哈蒙的方式不能共存:「剝奪孩子們的創造性與激情,是真的犯罪。」

他詢問台上的亞歷山大博士的夢想,是詩人、魔術師、藝術家,還是只想週遊世界?

如果回到童年或少年時,所謂的夢想或目標一定不是一個好編制,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天文學家、哲學家、作家、木匠、三輪車夫、環衛工人......因為懵懂的我們擁有可貴的相信:相信一生有很多可能。

巴比特在演講中說出了學習的真諦——學習是不會停止的,它是我們一生探索的課題。而大學,讓我們發現學習的樂趣,教會我們學習的能力。

選專業、報志願,只是人生里學習的一個階段,我們可以重視,卻不必逼迫自己通過一個專業找到未來的鐵飯碗,畢竟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著可能性,每一條迂迴的小徑,最終通向的終將是我們的內心。

我想學什麼?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撰文:堅果

編輯:殺手

監製:李二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3769ea7d0194d9e62e50b7d3f8a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