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90萬,還是招不到人

2023-08-20     i黑馬

原標題:年薪90萬,還是招不到人

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來源 | 鹽財經(ID:nfc-yancaijing)

作者 | 賀一 編輯 | 寶珠

前言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北部的17號州際公路旁邊,有一座占地400多公頃、計劃投資高達400億美元的工廠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從高速公路上望去,人們不僅能看到矗立在施工地上的大型起重機與巨型廠房,還能有幸欣賞到周圍大片的熱帶荒漠植被。

這裡是台積電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家晶片工廠。

在這樣一個遠離市區的荒涼地帶,它將為當地帶來數萬個不需要高級學位的高薪技術崗位。

然而,並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來這裡工作。在新一代勞動力的眼中,工廠工作能力要求一般,發展前景黯淡,對於上過大學的自己來說,進廠屬實有些大材小用。

更為重要的是,來到這些工廠,大多數情況下也意味著要放棄繁華的都市生活。對於經歷過疫情的千禧一代與Z世代來說,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當年輕人堅定地對工廠工作說「不」時,嬰兒潮一代卻在慢慢地離開勞動力市場,留下巨大的勞動力缺口。

7月20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在美投資的晶片工廠因為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投產時間不得不從2024年推遲到2025年。他甚至警告稱,公司將不得不考慮從台灣引進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對當地的技工進行培訓。

在鳳凰城工作的共和黨政治顧問馬庫斯(Marcus Dell 'Artino)對此表示,出現這一情況並不令人意外,招工困難在亞利桑納州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然而,飽受這一問題困擾的並不只有這一個州。根據諮詢公司麥肯錫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美國製造業缺口數超過100萬,這是自麥肯錫收集相關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即便嚴重的「用工荒」問題已經擺在了面前,美國總統拜登仍在樂此不疲地推銷著自己的製造業雄心。

當地時間6月28日,拜登為迎戰2024年大選發表重要演講。通過詳細闡述「拜登經濟學」,拜登將自己的勝算押在了承諾擴大中產階級與加速製造業回流上。在拜登眼中,自己的經濟政策將帶領美國人民「恢復美國夢」。

然而,總統的美國夢並非年輕人的美國夢。如果拜登只願勾畫美好願景,卻不願費心填充細節,帶回製造業的美國將發現並沒有多少人願意來「建設」美國。

01

一邊大興土木,一邊瘋狂搖人

海登·詹尼森是賓夕法尼亞州一家機械製造公司的生產經理,他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抱怨道,即便自己願意為「美國製造」的商品支付每小時30美元的人工費,他依舊找不到工人來做。

為了搶人,與台積電一樣選擇在美國「荒郊野嶺」建立晶片工廠的英特爾,甚至心甘情願地為熟練技工支付一年1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0萬元)的薪水。

但即便如此,英特爾也不得不承認在招工問題上面臨著挑戰。

可用勞動力如此稀缺,不少僱主將希望寄托在了「撒錢」上。然而,現實卻是越努力越心酸。

找不到足夠工人的問題,並不是最近才出現。只是,隨著美國開始大興土木,以及加速製造業回流,這一問題的前景越來越不容樂觀。

2021年11月,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總價值超過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又稱《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該法案,囊括了拜登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基建法案。

根據美國白宮2023年2月發布的簡報,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已宣布提供近2000億美元的資金,並宣布啟動20000餘個項目,幾乎每個項目都涵蓋包括工程建設、材料製造、分銷、貨運以及施工在內的一系列工作。

美國白宮2023年2月發布的簡報/圖源:白宮官網‍‍‍‍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形勢的再度惡化,供應鏈問題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

2022年8月,美國國會相繼通過包含3690億美元新能源技術補貼的《通脹削減法案》,以及價值527億美元半導體製造補貼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加速製造業回流。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彙編數據,自美國國會實施全面補貼以來,美國製造業已吸納超過2000億美元的承諾投資。

從表面上看,這對美國是個好事,增強經濟韌性與創造就業兩不耽誤。當然,前提是這些工作得有人做才行。目前來看,招工難已經成為阻礙這些雄心落到實地的大問題。

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數百萬人離開了勞動市場,這一時期出現用工短缺問題並不令人意外。然而,當美國經濟逐步復甦,社會對工人需求開始猛烈上升時,勞動力卻仍舊持觀望態度。

根據德勤和製造業研究所2022年發布的報告,近83%被調查的製造商提到,吸引和留住高質量的勞動力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近45%的製造商表示,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人,他們不得不放棄擴展產業規模的機會。

2021年的報告則顯示,到2030年,美國製造業缺口數將升至210萬,這可能會最終導致高達1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一塊?

02

成為工人,不太「成功」

從表面上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製造業長期被「污名化」,以及美國年輕人同樣不願脫下長衫。

目前,美國「嬰兒潮一代」(57—75歲)離開勞動力市場的速度遠遠大於年輕人填補相關崗位空缺的速度。

根據德勤和製造業研究所2018年發布的報告,預計在2028年前,將有260多萬的嬰兒潮一代從製造業工作中退休。然而,由於「千禧一代」(25—40歲)與「嬰兒潮一代」對成為工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些職位空缺並未被前者有效地填補。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2019年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在2000多名美國網際網路用戶中,有71%的55歲以上的人認為製造業非常重要,但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在18至34歲的人當中只占45%。

全球著名製造商實耐寶公司(Snap On)的CEO尼克·平丘克曾表示,當美國人談論支持製造業就業時,有一件事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這種事還是扔給「別人家的孩子」來做吧。在他看來,製造業污名化的問題已成為一個公關問題。

出現這一情況並不令人意外。自上世紀 70 年代末起,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內開始蔓延,資本為了追求超額利潤,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廉價的勞動力和更大的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國內大量的製造業外遷,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

在很多美國年輕人眼中,工廠工作環境差,薪水低,沒什麼能力要求,缺乏職業發展機會和晉升空間,最終很可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如果說的更直白點,做一名工人是專門為那些高中都沒讀完的人準備的工作。

此外,美國的父母也經常勸阻自己的孩子從事這些非傳統的職業道路。美國製造商協會和製造研究所發現,只有十分之三的父母會考慮引導孩子從事製造業工作。

當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改變了美國的經濟形態,它也重塑了美國的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開始被視為對下一代的重要投資。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美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開始接受「全民大學」的理念,高中機械加工和其他製造業培訓項目被擱置一邊,更多的學校將資源集中在了打造「精英」課程體系上。

然而,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講,許多人的大學學位並沒有那麼「有用」。

根據聖智學習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2021年進行的調查研究,過去五年中從兩年制/社區制或四年制大學畢業的美國人中,近五分之一(19%)的人表示,他們的大學教育經歷沒有為他們提供完成第一份工作所需的技能。

此外,超過一半(53%)的大學畢業生因為覺得不合格而沒有申請本領域的入門級工作,近一半(42%)因為不具備工作描述中列出的所有技能而放棄申請。

即便如此,擁有一份大學學歷仍是重要的,因為美國社會早已捲入一場名為「優績制」(Meritocracy)的殘酷遊戲之中。所謂優績制,簡單說就是在機會平等的情況下主張「擇優錄取」「能者多得」。

美國學者如麥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等都曾著書對優績制進行了批判,因為它看似公平、合理,實際上卻掩蓋了實質的不平等。

富裕階層以壓倒性的教育投入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卻利用「個人努力決定未來高度」的敘事掩蓋了真相。

更為重要的是,它改變了社會如何定義成功和失敗、贏家和輸家。一份光鮮亮麗的文憑成為獲得體面工作與更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職業不光有分工的不同,也有貴賤之別。

在這場遊戲,「弱者」不光成為了輸家,還喪失了尊嚴。

從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沒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得以養家餬口,過上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然而,對於現在的美國年輕人來說,他們並不相信自己可以如父輩一樣從一家公司的底層慢慢做到管理層。他們了解到的社會現實,是即使要背上高昂的學生貸款,也要讀一個Top50院校的MBA學位。

成為工人,是不符合成功者的敘事走向。

03

工作的價值

對很多處於用工難困境的製造商們來說,短時間內逆轉整個就業市場的形勢是不切實際的,他們現在能做的,首先就是打破年輕人對工人工作的污名化。

在他們眼中,幫助年輕人理解這個行業不僅僅是流水線工作與按動機器按鈕,至關重要。製造商們希望年輕人能看到這個行業進步的一面,例如,很多尖端技術的開發都離不開製造業這一環,工廠工作的能力要求也會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升級。

為此,許多公司,如Snap On,甚至開始制定專業的技術課程,以幫助年輕人進入製造業,並在這一領域深耕。

然而,即便呈現出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最光鮮的一面,現在的資本也很難讓年輕人心甘情願地吃下它畫的餅。

一方面,都市生活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看來,年輕人需要的是「一些令人興奮的、文化上有趣的、涉及多樣性的東西」,這使得他們更願意前往繁華的區域尋找工作機會。在大型製造產業集中的郊區奉獻青春,是屬於他們父輩的故事。

與此同時,現在的年輕人對擇業持有更為開放的態度,並希望能擁有更為靈活的工作方式。

根據美國消費金融服務公司Bankrate於今年8月進行的求職者調查,78%的Z世代(18—24歲)和61%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很快就會尋找新工作,這一比例是嬰兒潮一代的兩倍。

至於勞動力們希望得到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更高的工資、更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遠程工作機會是他們最為看重的工作條件。其中,61%的Z世代與51%的千禧一代要求更多的工作靈活性,但這一比例在嬰兒潮一代中只有20%。

根據美國消費金融服務公司Bankrate於今年8月進行的求職者調查,61%的Z世代與51%的千禧一代要求更多的工作靈活性,但這一比例在嬰兒潮一代中只有20%/圖源:Bankrate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很多人的心態發生了重大變化,更多的人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以及他們將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對於尤其看重自我價值實現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來說,這一影響尤為明顯。

在疫情開始之前,很多美國年輕人就對資本主義持批判態度,他們確信僱主在剝削他們的勞動力,而疫情的爆發則再次提醒了他們。努力工作曾經是美國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一敘事結構早已不再成立。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重點已經不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平衡,而是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

推薦閱讀

這三年失業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 課程諮詢 | 培訓業務 | 公關傳播 | 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台回復 【合作 】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掃碼加入黑馬創業者交流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黑馬AIGC產業營

讀懂AIGC底層邏輯,一步接入產業未來

點擊底部分享、贊和在看,完成三連擊,把好的內容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966c954f457dbc9409e13d60cef5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