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圖」變「實景圖」:軌道上的長三角奏響一體化發展最強音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施工圖」變「實景圖」:軌道上的長三角奏響一體化發展最強音

本報記者 方超 張家振 上海報道

(上海市召開「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工作推進會」。圖片來源:上海發布)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五周年之際,長三角地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新資源整合融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發展成果。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顯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贏得了戰略主動。

公開統計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以占全國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作為全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作用也進一步凸顯。

在經濟發展持續領跑全國的同時,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也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這兩大關鍵詞,在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深化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例如,作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在四年間已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已面向全國複製推廣。

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同時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人口、城市、產業密集等優勢明顯。」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丁宏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打造的世界級著名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地區在產業層次、原始創新能力等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未來發展必須要抓住高質量發展「牛鼻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作出長三角貢獻。

合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當前,新能源產業正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主要焦點。常州市憑藉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配套能力和多年的深耕積累,迎來了新能源產業的全面爆發。」 江蘇省常州市市長盛蕾日前公開表示。

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常州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異軍突起,動力電池產銷量約占江蘇省的50%、全國的20%。2023年,常州全市新能源產業規模有望突破6500億元,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70萬輛,正加速邁向「新能源之都」。

除常州市外,在競逐激烈、「坡長雪厚」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等長三角地區城市,皆是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重量級選手。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顯示,在上榜城市中有26個來自華東地區,占據榜單一半以上席位,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更是位居全國前十。

事實上,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基礎雄厚,已形成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正合力打造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

此外,在代表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名單中,長三角地區達到18個,在所有區域中高居第一位,江蘇省更憑藉坐擁10個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而冠蓋全國,涵蓋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領域。

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長三角地區也面臨著諸如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亟須進一步尋求破局。

在丁宏看來,長三角地區未來要直面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推動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真正向創新驅動轉變,發揮長三角地區高度密集科教資源優勢和作用,進行「再創新」「再開放」。

「建議推動國內外創新要素、產業要素在區域內加速流動配置,促進開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以更優路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更大力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更高效率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更強能級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丁宏表示。

跑出互聯互通「加速度」

「水運運力大,港口多條航線直達,加上海關推出的『聯動接卸』等通關模式,為我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物流成本,實現了出口汽車即裝即走。」奇瑞國際公司關務負責人蔡文雯表示。

在奇瑞等「長三角製造」的汽車遠渡重洋、暢銷全球的背後,「聯動接卸」這一通關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蕪湖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以蕪湖港為例,在「聯動接卸」監管模式下,該港到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深水港區洋山港由原來的「陸水中轉」變成了「水水中轉」。「在該模式下,企業可省去轉關申報和二次運抵等通關手續,每個貨櫃境內物流成本可降低30%。」

據了解,今年1—8月,蕪湖港實現貨櫃吞吐量95.03萬標箱,同比增速為13.9%,是全國平均增速的3倍。

獲益的不僅僅是蕪湖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聯動接卸」是海關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點舉措,目前已在12個港口複製推廣,截至今年10月,累計開展相關業務共計40.5萬標箱,同比增長41.5%。

除航運外,《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長三角地區要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建設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於一體的現代軌道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高品質快速軌道交通網。

以有「長三角地理中心」之稱的浙江省湖州市為例,其正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大機遇,全力打造長三角樞紐門戶之城,2025年將全面建成「十字型」高鐵主骨架。

湖州市南太湖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提供給記者的信息顯示,目前,滬蘇湖高鐵建設正加速推進,將共同築起長三角核心區域城際快速鐵路客運網絡。南太湖新區軌道交通全面推進,將全力做好前期用地報批、征遷及管線遷改工作,保障南太湖新區段順利施工。

除備受關注的高鐵項目建設外,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項目也已取得諸多豐碩成果。近年來,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內的杭海城際鐵路、杭紹城際鐵路、寧句城際地鐵多條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密集開通,「軌道上的長三角」早已成為現實。

而在未來幾年,寧馬城際、寧滁城際、杭德市域鐵路軌道等城際軌道也將陸續開通運營。「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為目標,加快推進城際鐵路網建設,推動市域鐵路向周邊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實現公交化客運服務」的規劃圖景將從「施工圖」逐步轉變為「實景圖」。

下好協調發展「一盤棋」

「我們全力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深化與杭州市的全面結對合作,新增滬蘇浙產業項目861個,總投資占省外資金的65.5%。我們加速融入淮海經濟區,合作共建了宿徐現代產業園。」安徽省宿州市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

在宿州市跨區域融合發展的背後,長三角地區正在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規劃綱要》指出,長三角地區要加強區域合作聯動。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長三角地區,滬蘇浙地區正深入推進結對幫扶工作。早在2021年12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印發了《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形成了上海閔行區與安徽省淮南市結對、松江區與安徽六安市結對等對口合作關係。

滬蘇浙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也已取得一系列成績。以招商引資為例,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9月,安徽蚌埠市新簽約滬蘇浙地區億元以上項目134個,協議總投資508.6億元。而在宿州市,滬蘇浙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376億元,增長20.25%。

除滬蘇浙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外,近年來,不少長三角地區城市也瞄準上海市、杭州市等城市資源,全力招商引資、探索「飛地經濟」等新模式。

湖州市南太湖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地堅持項目為王,聚焦「3+1」主導產業精準發力,聯合湖州市產業集團與上海張江高科達成戰略合作,規劃布局半導體產業園,累計簽約項目19個。

「著力推動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創新與滬蘇浙園區合作共建新模式,全市9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已與滬蘇浙園區達成15項園區合作共建協議,在全市範圍內實現了園區合作共建的全覆蓋。」蕪湖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據蕪湖市上述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開展產業對接合作,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合作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等多種方式,探索『飛地』『反向飛地』等模式,等高對接滬蘇浙先發地區的園區配套條件,打造開發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

(編輯:張家振 校對:燕郁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ce8c8204991b5e032bcf77ae146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