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必須學會的: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

2023-11-18     富書

原標題:30歲以後必須學會的: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

作者:令婉司馬(富書作者)

羅曼·羅蘭說:「人到了成熟之年,應能擺脫輕浮,鍛鍊出穩定的理智。」

這和《論語》的「三十而立」,是同一個道理。

人生在世,「三十」是必然會來的,而如何「立」則是我們應當積極思考的問題。

韶光荏苒,飽經世變,才逐漸參透:30歲以後,請習得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

事有三不管

1、不管閒事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提及過一件事:

他的四弟仗著自己的名聲,在鄉里總愛替人出頭和愛管閒事,以至於操勞過度,大病不起。

曾國藩得知情況後寫信慰問,規勸他痊癒之後,要收起愛管閒事的心,只管種菜養魚,悠然自樂即可。

俗話說:「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

尤其中年以後,事業家庭兩相顧,但精力卻有限,如果總是為閒事煩擾,必然會內心煩亂、苦不堪言。

與其把心思耗費在他人的閒事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保持清醒通透,活得悠然自在。

2、不管情事

知乎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閨蜜和男友鬧分手,發信息向她訴說感情的不順。

博主聽後大動肝火,一頓瘋狂輸出吐槽閨蜜男友,直言對方配不上閨蜜,不要也罷。

不料幾天之後,閨蜜居然神奇地和男友和好了,不僅責怪博主之前說男友的壞話,甚至還把聊天截圖直接發給男友看。

博主原以為自己仗義執言、大仁大勇,殊不知落了個左右不是人的下場,尷尬至極。

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抉擇的能力。當別人找到我們傾訴時,我們只需當好聽眾。無須為他人的情事出謀劃策,更無須在他人的關係中指點江山。

人到中年,學會緘默,把撥開雲霧的主動權交還給對方,是為人處世最安全的壁壘。

3、不管家事

三國時期,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

劉表因為寵愛蔡夫人,便想廢長立幼,讓次子繼承江山,但又礙於禮法不知如何執行,於是便向劉備請教。

劉備聽後,當場反駁說這是逆行倒施的行為。不僅如此,他還勸說劉表不要溺愛次子,建議他逐步削弱次子生母蔡夫人娘家的勢力。

蔡夫人得知消息後,極其怨恨劉備,於是派人在劉備的住所牆壁上寫下謀反的詩詞。

劉備因為此事,差點含冤喪命,幸好後來解除了誤會,才得以虎口逃生。過後,劉備為自己人前失言、干預他人家事而後悔不已。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

一個成熟的人,應當知道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幸福和煩惱,外人根本無法看透內在本質。如果貿然介入他人家事,很容易會自找麻煩、引火燒身。

話有四不說

1、不說惡話

第57屆坎城國際創意節上,導演謝勇的參賽作品《語言暴力》獲得銀獎。

他通過動畫演示,生動展示了惡言惡語的真實面貌:

一句「廢物」,是殺人的機槍;一句「丟人」是傷人的斧頭;一句「怎麼不去死」則是誅心的匕首。

由此可見,惡言惡語的殺傷力,較之兵械武器,毫不遜色。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在30歲以後,人際交往增多,只有心懷善意、口吻生花,才是人際交往中最受歡迎的名片。

2、不說狂話

2013年前後,一批90後網紅企業家趁著智慧型手機爆發的東風,收割了一波財富。

他們借勢上各種節目,宣揚「流量造英雄」和「讀書無用論」。

超級課程表創始人余佳文,在節目上與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禕互懟,直言:「年輕人企業是玩出來的。」得意忘形之時,他甚至揚言要拿出1億元分給員工。

殊不知,在隨後幾年的大浪淘沙中,那些曾經口出狂言的網紅企業家,早已銷聲匿跡。余佳文誇下海口許下的「1億元」獎勵,也最終無法兌現。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

年少時,我們總愛說人不輕狂枉少年。

行至中年,才頓悟收起狂妄、不說狂話,才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3、不說怨話

作家三毛曾經說過,她在閱讀讀者來信時,發現這些書信都有一個共同點:千篇一律的抱怨。

她對此十分不解。

她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的時候,生活條件極其匱乏,但卻甘之如飴:

吃飯時,沒有大魚大肉,她就把粉絲想像成魚翅;

結婚時,沒有華服加身,她就到廚房抓一把香菜嵌在帽子上,幻想自己戴的是璀璨的皇冠。

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心由境轉,境由心生。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被抱怨奴役的人,只會體會到越來越深的挫敗感。

人生後半段,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打破怨念的牢籠,才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樂趣和希望,煩惱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4、不說廢話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姆·弗里德曼在一次CNN採訪中,指責主持人只會說「廢話」樂觀眾,而中國則「不會在這些廢話上面浪費時間」,所以才有了讓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飛速發展。

著名作家梁實秋說過:「沒有多少意義的話就是廢話。人不能不說話,不過廢話可以少說一點。」

深以為然。

領導收入多少,同事戀情如何,誰戀愛、誰出軌……熱聊時津津有味,實質不過是殺時間的廢話而已,毫無營養可言。

與其這樣,倒不如把中年以後的寶貴時間,聚焦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去提升能力、開闊視野,慢慢收穫與眾不同的力量。

忙有五不幫

1、不逞能去幫別人

暢銷書作者李筱懿說,自己曾在逞能幫忙這件事上吃過虧。

一次,她朋友的表親生病了。朋友得知李筱懿認識醫院的專家,便拜託她幫忙聯繫看病。

起初,李筱懿覺得為難,畢竟不是她自己生病,而是朋友的表親,關係本就不近。但架不住朋友的哀求,她還是答應了。

結果,親戚嫌棄醫生看病時不夠熱情,朋友因此覺得丟了面子,對李筱懿心生怨念。

經此一事,李筱懿決定以後只幫鞭長能及的忙。

而立之年後,我們更應掌握好分寸,幫忙時要盡力而為,力所不能及的,要果斷拒絕。

凡事過猶不及,懂分寸、不逞能,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2、不越界去幫別人

一次,韓昭侯酒醉後坐在椅子上打盹兒。

負責管理冠冕的侍從擔心他著涼,便為他蓋了一張毯子。

沒想到,韓昭侯醒來後卻把管理冠冕和管理衣服的侍從一併處罰了。他認為,管理衣服的侍從是疏忽職守,而管理冠冕的侍從則是越俎代庖,影響同樣不好。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實是在插手他人的事情,這本質上是一種冒犯。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凡事盡好本分,不逾矩、不越界,這才是最明智的安身立命之法。

3、不幫薄涼之人

還記得6年前的杭州保姆縱火案嗎?

女主人朱小貞在保姆莫煥晶工作期間,多次借錢給對方償還賭債。

然而,這份善意並沒有換來莫煥晶的感激。

為了騙取更多錢,莫煥晶精心策劃了一場苦肉計,結果大火把朱小貞和3個年幼的孩子燒死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貝勃定律當人受到強烈刺激後,再經歷刺激時就會習以為常。

人心同理。

一味地付出,非但不能換來感激,還會讓對方覺得理所當然。

人到中年,我們要為善良披上明辨的外衣,避開那些得寸進尺、忘恩負義的人,這樣才能避免農夫與蛇的悲劇發生。

4、不幫窮懶之人

中國有句古話:幫難不幫懶,救急不救窮。

自從憑藉《星光大道》走紅後,「大衣哥」朱之文開始商演不斷、收入劇增。

然而,麻煩也隨之接踵而來。

鄉親們絡繹不絕上門借錢,朱之文熱心腸地來者不拒。當借款像滾雪球一樣達到百萬時,朱之文終於開口拒絕。

殊不知,這個正常的舉動卻引起了鄉親們的激烈反對。他們早已習慣了手心向上問朱之文要錢,眼看財路被切斷,他們用磚頭砸朱之文的大門,甚至翻牆衝進他家進行辱罵。

升米恩,斗米仇。

幫難救急,對方會感激你的雪中送炭;而幫懶救窮,卻只會讓對方形成依賴,最終拖垮自己。

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會收起泛濫的熱心,遠離心窮志懶之人。

5、不幫打破底線的忙

吳勉經營著一家汽車用品商行。一天,朋友老楊找他幫忙,想借他公司的Post機幾天,外出收貨款。

考慮到未知的法律風險,吳勉心中一陣猶豫。但想到老楊是自己多年的兄弟,如果拒絕幫忙,擔心影響兩人的友誼,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幾天之後,公安機關找到吳勉,調查一樁Post機惡意套現案件。他這才恍然大悟,後悔不已。

周國平曾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

成年人的社交,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切幫忙,都應適可而止:在法律範圍內、在道德準則間、在世道人心裡。

不要被人情綁架,不要被面子束縛,內心自然清明。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待人接物是每個成年人都要學會的重要課題,學會三不管、四不說、五不幫,人生才會更加清醒自在。

人生下半場,願我們在立身處世中保持清醒,修得成長智慧,活得無拘無礙。

作者簡介:令婉司馬,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a4a415a1ce03538a2ab03859cd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