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在掌心(富書作者)
有句話說得好:「工作中最大的累,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不得不與身邊的各種人和事周旋。」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為了工作不出紕漏,恨不得事事一肩扛起,哪怕是別人的工作,也要親力親為,到頭來非但換不來感激,反而拖垮了自己;
同事領導的三言兩語,便亂了自己的心緒,忍不住四處澄清,可旁人卻未必信你;
目睹他人身處不幸,情緒便開始決堤,妄圖拯救別人於水火,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於是又開始自責不已。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投入太多感情。
可過分的熱情不僅於工作無益,反而會吞噬掉我們的能量和精力。
工作越久越發現,適當保持冷漠才是職場最好的通行證。
收起過度責任心
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書中,作者分享了她好朋友曉雯的故事:
曉雯是個十足的工作狂,經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
除了吃飯睡覺,便是不停地寫報告、見客戶、做方案,每天忙得像個陀螺一樣。
身為部門經理,按理說很多工作都可以分配給下屬,但是曉雯從來不這麼做。
因為她對下屬的能力不放心,希望每個環節步驟都由自己親自監督。
有時下屬做的方案達不到她的預期,她乾脆就自己上手完成。
慢慢地,越來越多下屬工作都落到了她身上,忙碌成了家常便飯。
而下屬也都習以為常,就算她忙得焦頭爛額,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然而,曉雯的工作業績卻沒有因此提升,反而因為常常加班熬出了胃病。
職場中,或許有不少人也和曉雯一樣,以為一心低頭做事,就是努力;以為事事親力親為,就能增值。
可是,一味地忙碌並非衡量工作價值的標準,反而是壓垮身心的稻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留白效應:說的是在整幅畫中適當留下空白,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工作中,留白也同樣重要,適當地給自己留白,才能讓人有喘息的時間,讓工作更加張弛有度。
過剩的責任心,非但不能提升效率,反而會讓自己身心俱疲。
工作講的是團隊協助、同舟共濟,而非一場單槍匹馬的戰役。
懂得借力協作,各司其職,才能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
就像那一句:「一人撐船船難行,眾人划槳渡長江。」
不必事事躬親,學會剝離過度的責任感,才能把不屬於自己的事,歸還給別人。
不越俎代庖,把自己的高標準強加於人,方能事半功倍,擁有良性協作的工作氛圍。
屏蔽外界的雜音
前程無憂網曾做過一項調查,試圖探究職場人的壓力來自何處。
調查結果顯示,在各項壓力中,人際關係這一問題高居榜首。
有65%的受訪者坦言,都曾因為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語,就陷入內耗之中。
想起楊天真在《奇葩說》中,曾說過的一句話:「在工作中要有渣男心態,不在意老闆和同事的評價,才會在工作中舉重若輕。」
早年的她作為經紀人,因為危機處理能力強,有一段時間,一度被同事們認為是一個心機很重、手段很多的人。
為此,她感到非常苦惱。
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只是想要儘快解決問題,卻成了眾矢之的。
起初,她也很是介懷,極力向大家解釋,試圖證明自己並非如此。
可她越解釋,別人越覺得她不夠坦然,對她的誤解也越深,那些難聽的聲音只增不減。
漸漸地,她開始學著釋懷,不再去理會外界的流言蜚語,而是把時間和精力都專注於工作之上。
最終,她憑藉出色的業務能力,成為內娛最炙手可熱的「第一經紀人」。
職場中,或許誰都有過因為他人而內耗的時候,也許是領導一句嚴厲的批評,也許是同事一個異樣的眼光,又或許是客戶的一個漫不經心的微表情。
別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會讓我們內心波瀾起伏,寢食難安。
周國平說過:「痛苦,只因為你在乎,越是在乎就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別人就傷不了你一根毫毛。」
你越是把旁人的話放在心裡,就越是容易束縛住自己,愈發讓自己寸步難行。
職場是謀生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只是為了賺錢而已,沒必要把別人的評價看得那麼重要。
與其為了旁人而苦惱,倒不如把解釋自證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把合群逢迎的精力用在提升自我價值上。
不必理會那些外界聲音,只管低頭修煉好自己,讓漂亮的業績和過硬的實力成為傍身的底氣。
降低共情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高共情力」,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流,或應對他人問題時,過於投入自己的情感,有時甚至超過了對方本身的情緒反應。
高共情特質的人,往往容易被他人情緒所牽動和誤導,從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定。
聽一位叫@老白的職場博主分享過一樁往事:
說有一陣子,他的同事小李正準備跳槽去一家私企。
因為新公司各方面都滿足小李的預期,唯一讓他猶豫的是距離市區有點遠,通勤不是很方便。
拿不定主意的小李,便向科室一位資深的主任諮詢,希望前輩能幫他出出主意。
聽了小李的困擾後,主任就一副語重心長的模樣說:
「現在公司的人際關係簡單,薪資待遇不錯,領導也高度認可小李的工作能力,留下來發展,晉升空間很大。
而新公司的具體情況小李並不知曉,為了未知的機會放棄當前的穩定,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小李聽後覺得頗有道理,便決定繼續留在單位。
可幾個月之後,小李卻後悔了。
主任給他安排了大量的工作,還經常向小李訴說自己的難處,並且表揚小李工作優秀。
慢慢地,小李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共情主任的難處,理解領導的痛處,但忙來忙去,自己就像無頭蒼蠅一般被塞了各種各樣繁雜而細小的工作。
他有幾次都想拒絕,但主任語重心長的對話又讓他不忍心拒絕這些工作,他開始陷入情緒內耗,不想上班,不想面對主任。
後來,另一位到新公司任職的同事告訴他,新公司不僅待遇優厚,而且工作壓力小,真可謂是個好去處。
小李這才意識到,主任之所以不想他離開,可能並非真心挽留,只是因為他能力還不錯,能分擔掉許多部門的工作。
只是,他當時太信任對方,沒能更理智地權衡利弊,這才做出了草率的決定。
工作中最大的內耗,莫過於太看重別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了自己的步調。
領導只是張張嘴,你就立刻跑斷腿。
同事遇到了麻煩,你就背負起他的課題,痛苦得不能自已。
過度共情只會讓人亂了心志,無法冷靜理性地應對外界的難題。
很是贊同那一句:「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毫無關係。」
專注自己的感受,才能屏蔽外界干擾;恪守共情界限,才能在職場走得步履輕盈。
少共情別人,多周全自己,煩惱就少了;學著冷一點、鈍一點,工作就順了。
紀伯倫說:「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一個自焚的火焰。」
工作已然不易,又何苦再為了那些不相干的事情去消耗自己。
收起過度的責任心,別再讓那些不屬於你的事情,擾亂了你的陣腳。
不必去傾聽外界的雜音,學會把屏蔽力置頂,只專注做好事情和自我精進。
戒掉過剩的共情慾,守護好自己的邊界,才能不被外界的人事拖垮身心。
當你懂得了「事在人先」,修煉了一顆適度冷漠的心,那麼即使職場硝煙四起,你亦能夠在其中遊刃有餘。
未來的日子,願你我都能遠離工作內耗,以一種更淡然的姿態,去應對職場上的風雨荊棘。
作者簡介:笑在掌心,富書作者,與讀書相伴,讓寫作成為生活,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