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育兒上,我們這屆家長著實有些不容易。家長們有時費心費力,卻沒能培養出孩子的某些「一技之長」。「抱憾」之餘,家長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往裡「砸錢」……那麼這樣「打水漂」式育兒,究竟值不值?在孩子興趣培養上,父母到底要花多少錢才算合理呢?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閱讀第一 (ID: Readfirst)
文丨靜思 編丨Lulu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最近如釋重負——她終於把孩子的課外興趣班花樣滑冰和大提琴停掉了。
兒子學大提琴,算上買裝備和學費,一年開銷接近4萬元;花滑更貴了,裝備、學費、制裝費、去外地參加友誼賽等費用,一年六、七萬了。兩項興趣班一年加起來扔進去10萬元。
她兒子學了兩年,在大人小孩鬥智斗勇花了近20萬元後,她終於承認了一件事:在這兩個項目上,兒子既沒有天賦、也沒有興趣。20萬元打了水漂,或者說幫她看清了現實。
像我這樣家裡沒礦、自己也沒什麼高超賺錢技能的普通人,光是聽20萬元最後買個了「不行」,都心疼。普通家庭,雖然不會像那位媽媽一樣,一年白扔10萬元打水漂,但幾千到小几萬還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數!
也許我們這屆家長,在育兒上,對於「打水漂」育兒這件事已經能做到既保持心疼、又義無反顧扔錢的狀態了。
養孩子碎鈔是必然,但花多少錢才算合理,不至於讓我們成為冤種父母?
育兒上,中產家長們打了多少水漂?
為了孩子有一個過得去的未來,在育兒開銷這件事上,雖說每個家庭沒有一個固定標準可言,但多數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成本,基本上都是家庭收入可支配的上限,可謂下血本。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數據,在我國:
一個家庭把一個孩子養到17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
城鎮家庭約為63萬元,
農村家庭約為30萬元;
養育費用最高的是上海,高達103萬元、其次是北京96萬元。
如果算上孩子讀完大學的費用,總開銷還要再多15萬元,約62.7萬元。
花銷總額除以人均GDP,中國家庭育兒付出金額達到6.9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48.5萬元除以17年,平攤下來每年孩子的育兒支出2.9萬元,看上去也還好。但對於城市的中產家庭來說,2.9萬元有可能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月的育兒開銷。
之前我看到一位UP主上傳了自己總結的一年養娃消費,僅僅是一個5歲孩子的花費,一年算下來就需要24萬:
上述費用還沒有算上請晚班阿姨的錢。因為夫妻二人都是北漂,需要請阿姨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每個月的費用是4500元。
算下來,養娃一個月的消費就在2萬元。2萬元里,興趣班占比1/10,2000元。
如果你認為一個5歲的孩子每月花銷2萬「過分了」。再來看看前兩天好友發給我的一個夏令營活動:針對5-12歲孩子進行的某環球藝術創作活動。其實就是到歐洲某國遊玩14天(包括來回兩天在路上的時間)。
一開始我以為是8000元,
再往下翻,才發現8000元只是訂金。真正的價格打折後11萬元(一名家長和一名孩子)
而且11萬元里不包來回的四張機票。如此昂貴還需要需面試。
果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頂級貴族的那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掏腰包、出錢出力的那種。
這趟行程算下來,15-20萬元起步。咱們算得簡單粗暴點,孩子開銷占比一半,培養個藝術情操也要10萬元起了。
像上面兩個家庭,孩子上著200元一節的足球課(越大、越專業只會越貴)、花十幾萬元去搞「藝術創作」,這些開銷,如果以後沒有成為體育健兒、藝術家,甚至長大後不愛運動、對藝術不感興趣、美學方面也沒有培養出什麼情操,銀子是不是就算打水漂了?
有些家長願意心甘情願承認自己白花錢了,但我們都是第一次養孩子,大家都沒經驗,百花一些錢算是必經之路吧;而有些家長則認為,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這些經歷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影響,
正如一位網友留言說的:「女兒學過五年鋼琴,現在不彈了,但是我覺得不浪費,學琴鍛鍊孩子的手指和樂感還有識譜能力,學別的樂器很方便,我閨女尤克里里和吉他都是自學的,唱歌音準特好。錢白花也是表面看著像白花,內里肯定不白花,就像長大後的我們受過的挫折,都不是白受的。」
在培養孩子長大、成才這條路上,家長們不僅沒有捷徑和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清晰的帳目。
唯一的那桿秤就是:竭盡所能。
「打水漂」型育兒存在的根本,
還是爹媽不死心!
只可惜,從結果導向來看,多數時候,家長們終究是錯付了。
我看到一位博主發言,大意是從小給兒子報過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等三年級以後,只保留了一樣,其他都放棄了,妥妥的白扔銀子。
網友們紛紛留言:說的就是自己。
樂器、練字、思維、英語班、體操……曾經花出去的時間、掏出去的錢,最後連個美好的念想都沒留下,回想起來只有把自己累死、把孩子卷死的苦慘記憶。
即使勉強長期堅持的一兩個項目,隨著年級升高後,發現孩子能跟上學校的課程都不錯了,還學啥特長和興趣。
不少家長會說,自己給孩子報那麼多興趣班,其實就是為了打發時間、騰出父母,讓自己能逍遙自在一會。就像我好友說的,掏錢的時候就做好這筆錢打水漂的準備。
但對更多父母來說,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死心」。這種「不死心」包含兩方面:
一方面,是育兒競爭引發的焦慮。
當你得知周圍的孩子都在學這學那,自己的孩子天天「放羊」。那種逼迫感就像潮水一樣向你襲來,追著你不得不上岸。
另一方面,萬一我的孩子天賦異稟呢?
當代爹媽,你不大手筆白扔些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養了娃。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給孩子很早報名了機械動力思維課。一開始孩子上得津津有味,對那些科學原理、實驗甚至頗入迷,不僅上課積極、課下還纏著爹媽問東問西。這讓朋友一度產生了某種錯覺:自己的女兒未來也許能是個偉大的發明家、或者問鼎諾貝爾獎。
後來因為家裡有變故,臨時停了兩個月。停課的這些時日裡,女兒不僅對那些科學實驗和原理再無興趣,買的書、實驗道具碰都不碰,還像得了失憶症似的把之前學的東西忘得精光。
「打水漂」型育兒邏輯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給孩子砸幾次重金,萬一我毀了人中龍鳳怎麼辦?
第二階段:哦,是自己多慮了。銀子扔了、時間花了、我安心了、對得起自己和娃了。
純扔銀子的班VS性價比最高的班
不過,有些銀子扔得還是能聽見一點兒響聲。
在我們給孩子報過的興趣班裡,哪個班最值得報?哪個班純打水漂?在我問過周圍的家長、翻了諸多網友的答覆後,有了一些非官方、非科學的答案。
讓父母容易一時上頭、後知後覺發現白花錢的班有這樣兩類:提前學的學科類課程、小眾體育項目。
「提前學」是一種自我選擇,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自由安排孩子提前學的權利。但這種「自由」也只對少數智商上有明顯優勢、或者學習意願特彆強烈的孩子奏效。
對更多正常孩子來說,「提前學」只是拔苗助長,它帶來的短暫優勢與持久危害已經被頻頻證實。
所以,那些曾經帶著「普娃」拚命搶跑的家長,可謂破財又傷神。
小眾體育項目有不少,馬術、高爾夫、冰球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極度燒錢,吞銀子的速度與游泳、足球、桌球這類普及性高的體育項目完全不再一個等級。
在韓劇《我們的藍調》中,男主之一是銀行分行經理,看似事業有成、家庭和樂,在老朋友眼中更是家鄉的驕傲,但他的家庭為了讓女兒學高爾夫球,已經負債纍纍、幾近分崩離析。
因為女兒說打高爾夫球會幸福,於是為了培養她,夫妻倆不惜賣房借錢送女兒去美國訓練、打比賽。母女倆在國外過得很辛苦、甚至老婆遭遇強盜受了傷。女兒還因為易普症影響比賽,需要再花2億韓元(約105萬人民幣)訓練一年才有可能晉級。
於是男主只能開口再次向身邊所有的朋友借錢,向靠打魚過日子的妹妹借錢,甚至差點用男色去欺騙有錢的初戀對象。故事的最後,男主終於承認,七年的堅持沒有開花結果,這筆教育投資以失敗告終。
這類小眾體育項目,不僅燒錢,在國內也缺乏環境。如果普通家庭的父母一開始圖新鮮,讓孩子試試尚可,真要全情投入,要做好消耗整個家庭的準備。
那麼,哪些項目父母認為花錢花得最值得呢?
為大眾體育類付費得到了家長們的普遍認同。
大眾類體育的好處——咱就不起培養團隊意識、磨練心志這麼高端的調子了——強身健體、身型好看。
在孩子普遍沒有時間運動、近視早齡化、肥胖症、脊柱側彎等病症越來越多的今天,就沖體育運動帶來的這兩點好處,家長也願意買單(價格適中也能負擔得起)。
總結
教育這件事,雖說是出於生存需求、父母對孩子的關切所為之的事情。但究其根本,是一道經濟議題,而經濟學是一門決策科學,晉升為父母后就意味著要不斷做出決定。
對於普通家庭的父母來說,即便不懂經濟學,我們要做的起碼能在育兒上理性消費。
因為培養孩子是一個長期工程——就像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艾米麗·奧斯特在其著作《一個經濟學家的懷孕指南》里說的——孩子還小意味著大多數時候不會遇到太嚴重的問題。
而當他們越來越大,你擔心的事情在慢慢減少,但每件事的重要性卻越來越高。比如:孩子學習成績足夠好嗎?他們社交有問題嗎?能和別人玩到一塊嗎?更重要的是,他們過得開心嗎?
把孩子培養「好」是無止境的,量體裁衣、守住下限才是重點。
而且,為人父母是一項勞心勞力的終身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別忘了告訴自己:有時候我需要放手。
雖然我希望為孩子和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但很多時候我只需要相信自己已經盡力了,那就夠了。和孩子待在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比整天擔心他錯過了什麼而導致可能前途堪憂更為重要。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