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轉眼又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
2023年是市場恢復常態化的一年,在這一年報復性消費出現在包括文娛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電影市場、劇集市場均因觀眾的熱情而受益頗多,出現了現象級的熱門作品,提振了從業者的熱情。
然而,對於綜藝人來說,2023年仍是苦樂參半的一年。「綜藝小年」的魔咒仍舊困擾著市場,我們好像很久都沒看到那種全民爆款的大項目了,與此同時又確實有一些「無心插柳式」的項目意外走紅,讓綜藝人感受到信心與鼓勵。
同時,越來越多綜藝人開始思考行業的底層問題,有人提出綜藝行業到了推翻重來的時候,也有人提出綜藝已經行至「垃圾時間」。有思考是好事,這意味著這個行業已經決心不再留戀過去的輝煌,一切向前看。
從全民爆款
到圈層爆款
為什麼這幾年一提到綜藝市場,總會有人說「綜藝不行了」?這與市場上很久沒出現過全民追捧的大爆款有關,上一次所謂的全民現象級節目或許還得追溯到秀綜剛現身市場的那一年。
今年綜藝市場總體情況,可以用「亟待翻身」四個字來形容。外部限制解除,市場存在需求,多檔停播過的節目重啟,綜N代們也如約和我們見面。題材方面、內容方面,今年的綜藝種類比過去三年要豐富不少。
從觀眾總體評價來看,大部分節目的完成度都還算不錯,但必須承認的事實是,那種上到八十九,下到剛會走的全民大爆款,確實很久沒有出現了。
問題出在哪兒?從節目本身的內容質量及嘉賓盤子來看,其實2023年的綜藝品質並不輸過往,只是因為多種娛樂方式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那種全國人民同討論的情況,很難在當下這個時代出現了。
所以,用「全民爆款」與否衡量綜藝節目其實並不公平,而是應該把節目放置在圈層的維度來看。如果以「圈層爆款」作為衡量標準的話,今年的綜藝市場其實表現還算不錯。
最典型的圈層爆款,是無心插柳的《種地吧》。其實這檔節目剛剛官宣的時候,很多人都認定不過是一檔給沒活兒的愛豆找點事乾的節目,誰也沒想到它最終會做出一個品牌、一家公司,甚至成為參演者們的一份事業。
如果以過去全民爆款要人盡皆知的標準來衡量《種地吧》,它肯定算不上「爆」。但實際上,作為一檔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參考,也沒有流量加盟,甚至開播前連營銷事件都沒有,帶著濃烈試驗性質的節目,它有現在的成績,怎麼就不算「爆」呢?
另一個讓人欣喜的事情,是無論綜N代還是新節目,都開始「回歸觀眾」了,直白點說,節目不再為了噱頭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開始去思考觀眾到底想看什麼了。
以旅綜大IP《花少5》為例,這檔節目一直有「血雨腥風」的標籤,很多人看它不是為了看風景和旅行,而是希望看明星「打起來」。我們發現今年節目中沒有半點所謂嘉賓暗流涌動語帶機鋒的內容,但觀眾仍舊看得津津有味,每一期節目播出後,都會出現幾個討論熱點。
觀眾想看的是明星打架嗎?其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包容,這些美好的東西仍舊是最能打動觀眾的。《花少5》今年播出後確實不像過去,有大量營銷號分析每個嘉賓的微表情及心理活動,成為所謂的「全民爆款」,但那樣的「爆」對IP本質上是消耗,從長期來看並不是好事。
新節目也在思考觀眾到底要什麼了,即使市場可能還沒有足夠成熟。
最典型的,是今年三檔體能節目同台打擂的現象。為什麼體能節目扎堆出現,因為前幾年的健身熱使得綜藝人們覺得是時候了,但因為國內其實沒有全民健身的傳統,所以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體能綜藝還需要肩負起所謂「教育市場」的工作,也就是告訴觀眾「你看我這檔節目能獲得什麼」。
愛奇藝給出肉體美學的答案,芒果視頻、咪咕視頻則認為是生活,騰訊視頻希望觀眾看過節目後,對團隊協作有更深的感悟。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他們給出的答案是不是觀眾真正想要的,短時間內也很難得到驗證,但從業者從過去的to甲方或者to平台,回歸to觀眾,對市場來說本身就是件好事。
也正因為這種操作思路上的變化,今年的綜藝市場呈現大爆款仍舊缺席,但圈層小爆款數量可觀的情況。這說明,萎靡三年的綜藝市場,已經大步走出陰霾。
向「錢」看
也要向錢看
談錢不寒磣,特別是對於綜藝行業來說,有錢了,好節目才能繼續做下去,市場品類才能越加豐富多彩。
和去年的」0贊助「上馬相比,今年綜藝市場的情況明顯好了不少,無論是品牌主還是平台,都願意給新節目一些時間和機會,而不是立刻就要看到回報。
這裡還是要說《種地吧》。王征宇和楊長嶺兩位導演在說做這檔節目有多難的時候,曾一直表示種地這事並不難,碼盤子或者處理錄製中的突發情況也不難。難的是,如何說服平台去做這樣一檔可能沒有回報,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的節目。
好在,雖然也有疑慮和經濟方面的考量,但最終平台選擇去嘗試,於是才有了《種地吧》掀起的種田綜藝熱,以及「十個勤天」的誕生。
過去幾年,囿於經濟回報的問題,綜藝節目在模式開發和內容創新方面顯然太保守了,沒人願意去嘗試新東西,因為即使有新想法也很有可能因為「不賺錢」而被放棄,所以每個團隊都去做已經被證實的、成功過的模式,即使過去成功的東西,其實與當下已經不再那麼適配了。
也正是因為所有人都保守、都打安全牌,導致過去幾年的綜藝市場一直呈現一種「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的狀態,所謂新節目不過是在舊模式上做做加法而已。今年觀察家發現,或許是平台即品牌方也發現,安全牌其實才是最不安全的,既然如此不如大膽嘗試,所以很多新的節目或模式,出現在今年的綜藝市場上。
比如騰訊視頻的《舞台2023》,你以為它是打歌節目,其實播出了看起來更像競演音綜;你以為它僅僅是個競演音綜,其實內核又是人性實驗。
節目糅雜了許多元素,也有很多要傳達給觀眾的東西,而且它還都是隱藏在內容之下的,所以大部分觀眾的反饋是乍一看很雜看不懂,得多看幾期才能看出門道。說實話,這樣的節目放在幾年前很難最終出現在市場上,因為它不夠標準,但今年它不僅出現了,還成功續訂了第二季。
這說明市場的大思路真的改變了,平台願意去給新節目更多機會,而不是單純考慮它的回報率能有多少。
同時我們發現另一個變化是,廣告主在做植入的時候,會更考慮產品與內容的適配性,而不是只考慮節目IP是不是夠大,覆蓋面是不是夠廣。
像《我可以47》和運動品牌安德瑪的合作,就是典型。作為新節目,《我可以47》雖然有嚴敏團隊的保駕護航,但顯然誰也不知道體能節目能不能成功,特別是在國內沒全民健身基礎、缺乏體能節目生長土壤的前提下。
按照過去的思路,安德瑪尋找合作對象,更穩妥的方式是與綜N代合作,即使沒有合適的體能類節目,也可以跟能夠得上的戶外或者旅行綜藝結合。但今年我們發現,品牌願意把內容適配度放在更高的優先級來考慮,不得不說是市場向好發展的一個信號。
另外,越來越多綜藝人也開始反思,為什麼綜藝行業的創新性與當下性下滑得如此厲害,而這兩樣恰好是這個行業安身立命之本。
也正因為他們的反思,今年的綜藝市場上出現了新嘗試與新內容。而這些嘗試與內容的出現,又在向平台證明即使是市場上全新的內容,只要戳中了觀眾需求,還是有突圍而出的可能,換言之也就是有經濟前景。
在熱錢涌動的那幾年,綜藝行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大項目大投入沖昏了所有人的頭腦,所以才反襯得後面那幾年格外難熬。但經過這幾年的降溫與沉澱,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行業已經在向好發展,多給綜藝人一些時間,相信2024他們會還給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