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評全國最佳案例,蘇州河畔特大型社區「微網格」撬動「大治理」
由全國黨建研究會社區專委會、上海市黨建研究會、組織人事報社共同舉辦的「全國社區黨建創新案例」評選近日揭曉。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申報案例1229個,其中上海申報372個。經全國黨建研究會等有關專家評選,30個獲最佳案例、90個獲優秀案例、50個獲入圍案例。
上海市普陀區宜川路街道黨工委申報的《「微網格」撬動「大治理」 上海蘇州河畔特大社區治理新路徑》案例獲評最佳案例。一起來看他們是怎麼做的吧。
中遠兩灣城坐落於蘇州河畔,自2000年起分四期建成,是上海內環內體量最大的商品房小區。小區擁有96幢樓棟,總建築面積153萬平方米。居民總戶數11599戶,常住人口4萬人。作為20年房齡的商品房小區,電梯、監控、道路、地下車庫等設施老舊問題日益突出,而特大型社區業主大會召開難度大,維修基金啟用難,小區治理呈現主體多元、訴求多樣、矛盾易發等問題。
2020年,中遠兩灣城積極落實上海市「一江一河」戰略部署,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兩灣五步法」實現小區內1690米岸線貫通開放,打通蘇河最後的「斷點」;2022年,大量「雙報到」黨員投身社區一線成為「三駕馬車」之外的社區治理「第二梯隊」,這些工作的推進,讓宜川路街道更加深刻感受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尤其是紮實做好社區「最後100米」的黨組織「微網格」建設,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具有顯著的意義。為此,宜川路街道開展了特大社區「微網格」治理體系建設的探索。
「劃小」工作網
構建職責清晰的網格體系
要實現特大社區治理精細化,首先要織牢一張網、細分責任田。街道深化完善「1+4+32+96」微網格治理架構。「1」是指社區聯席會議:在街道層面,由黨工委副書記擔任社區聯席會議負責人,統籌四個居民區及物業、業委會、商圈、街區、區域化黨建單位等力量形成「治聯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推進資源融合和隊伍整合,推動特大社區治理事務協同運轉;「4」是指四個居民區黨總支,中遠兩灣城四個居民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根據所轄區域人員結構、樓棟特點、單位分布,以及民生所需等因地、因人制宜,分別形成中一「紅色雙業」、中二「客堂間」服務坊、中三「樓事樓議」小型業主會、中四「樓組黨建」等黨建特色品牌;「32是」指32個「微網格」:按照300-500戶標準劃分為32個微網格,社區專職網格員負責日常巡察走訪、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同時,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參與多領域組團式網格治理,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96」是指96個樓組黨小組,每個樓組均設立黨小組和樓組自管會,探索「找黨員、建組織、強自治、搞活動、重服務」樓組黨建「五步工作法」,把黨支部書記、熱心黨員、業委會委員、居民代表、能人達人等串聯起來,讓百姓訴求回應在一線、難點問題解決在一線、服務資源集中在一線。
建強」最末端
做優社區治理最小單元
樓組是社區的最小單元,兩灣城內均為「超大型樓組」,少則99戶,多則252戶。社區通過建強「微網格」的最末端,夯實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的基礎。中遠兩灣城第四居民區的314號樓組是小區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樓組」,自2016年開始探索樓組黨建以來,已有40多名黨員「雙報到」,以黨建引領將99戶居民家庭緊緊團結在一起。目前各居民區以314號樓組為標杆,探索「找黨員、建組織、強自治、搞活動、重服務」樓組黨建「五步工作法」,打造出一批「黨建示範樓組」,有效調動社區能人達人、「第二梯隊」力量加入樓組黨組織和自治組織。
為更精準地了解民生所需,中遠兩灣城第二居民區持續推進「客堂間」服務坊,專職網格員改「坐班」為「蹲點」,每周設立現場接待辦公日,由居民區書記、主任、專職網格員帶隊,深入樓組聽取民意、解決民需,並形成「收集—處置—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依託樓組「紅色議事廳」形成了「樓事樓議」小型業主會協商議事機制和以此為基礎的「換梯工作法2.0版」,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方式解決電梯換新、樓棟快遞入戶等徵詢協商。此外,依託樓組「微網格」,能人達人熱心人也被有效調動起來,在自己的樓棟就近發揮積極作用。314號樓組黨小組長、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陳步君與35號樓組居民、上海政法學院退休教授湯嘯天受聘擔任宜川路街道中遠兩灣城社區治理顧問,參與社區重大事件決策討論,社區治理方法的研討,協助政府部門開展更科學的決策。不少熱心年輕人擔任「線上樓組長」,參與樓組治理和建設的協商,與樓內高齡老人結對送關懷、送服務,營造出融洽的樓組氛圍。
「做實」民生事
解決居民急難愁盼
從開展議事協商到辦好民生實事,依託社區「微網格」能夠更敏銳地感知獲取居民對社區治理的真正需求,更精準地為居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在由社區96幢最小治理單元樓組成的居住網格中,專職網格員不僅以「丈量」的方式在區塊「微網格」開展日常走訪,還依託線上樓組「微信群」及時響應居民需求。中遠兩灣城社區人口眾多,需求多樣,矛盾易發。
微網格與治聯體:園區黨建-上海造幣廠組織社區少兒參觀造幣博物館
今年以來,在上海市高院和普陀區法院的支持下,中遠兩灣城試點打造全市首個「居委法苑」。「居委法苑」通過法官下沉社區,參與政策解讀、法律援助、糾紛調解,讓矛盾糾紛在早期得到化解,既包括帶案下沉,也包括前置調解。「居委法苑」建立「階梯式」解紛機制,即「第二梯隊」志願者負責處理樓棟內發生的「微小矛盾」,居委會處理鄰里之間的「小矛盾」,第三方調解組織負責解決社區中的「中矛盾」,社區解紛員及下沉法官化解對立情緒較激烈或具有涉眾因素的「大矛盾」。
隨著依託「微網格」體系的社區治理工作的持續開展,中遠兩灣城社區的業主意見表達、綜合治理協同、民生實事推進都呈現出積極向好態勢,社區的氛圍更加美好和諧,居民的社區參與感和榮譽感日益強烈,「同心家園」更得人心。
樓事樓議換梯方案投票
民意徵集更加有效
曾經的中遠兩灣城,「誰也不買誰的帳」,但如今「雜亂聲音」變成了「有序表達」。通過紅色議事廳、民主圓桌會、小型業委會、百姓會客廳、社區雲等線上線下平台,打造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人民議事廳」,為社區黨組織、黨員發揮作用搭建舞台,讓更多有志之士、有才之人在社區治理中「唱主角」。
蘇河步道貫通後,前期居民呼聲最高的社區綜合性服務點建設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街道依託「微網格」召開徵詢會、磋商會並開展線上調查,1600多戶居民參與問卷調查,廣大居民強烈期待將閒置的久齡家園片區進行改造提升,其中社區食堂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功能需求呼聲最高。為此,街道積極協調,年內將著力建設「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將社區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蘇河展廳、文體活動等功能納入其中,力爭將其打造成為「一江一河」戰略的重要見證、舊區改造「淮海戰役」的成果展示、特大型社區治理的「樣板間」、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實踐地」。
資源整合更加高效
曾經的中遠兩灣城,多方資源「自掃門前雪」,但如今「各自為陣」變成了「同頻共振」。社區聯席會議制度牽手體制內外,圍繞社區治理進行協商討論,推動業委會換屆,協商小區治理事務。開放後的1690米岸線期待「軟體」提升,聯席會議牽頭,整合職能部門和「第二梯隊」力量,從黨建、文明、文化、生態、自治、經濟、平安七個維度打造「七彩步道」;小區主要出入口臨近校園,車輛出入頻繁存在安全隱患,居民區與共建學校、居民共同參與協商,落實安全改造,獲得好評如潮;小區兒童樂園損壞,修繕優先級不高但存在安全隱患,居民區、共建單位、周邊商鋪、物業公司、居民捐款、項目自治金等多渠道協商「眾籌」完成更新;陳舊樓組大堂期待更新改造,共建單位聞訊趕來助力,發揮專業所長,不僅贊助照明設施,還提供技術指導,困擾居民多年的環境提升需求得到解決。
「居委法苑」將工作做進樓組「客堂間」
矛盾處置更加精準
曾經的中遠兩灣城,一言不合「打官司」,但如今「法庭上見」變成了「居委會見」。「居委法苑」以居委會為平台,以法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依託,無論是家庭矛盾、鄰里糾紛,還是消費權益維護、繼承公證,法官們都能用通俗的語言,嚴謹作好解釋。在「居委法苑」的協助下,鄰里雨棚矛盾、鄰里與商戶消費卡的矛盾等困擾居民的問題得到調處,社區業委會換屆選舉、殭屍車等治理難題得以平穩有序推進,下沉法官常態化地進社區、進樓組開展法律諮詢、普法宣傳。在專業部門的跨前指導下,矛盾處置的方法運用更加精準,小區的氛圍也更加有序和諧。
來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