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備,武俠「回來了」!

2022-05-29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形神兼備,武俠「回來了」!

2022年5月29日刊總第27528

武俠是「為國為民」,也是生活中的「忠、孝、情、義」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約公元744年,武俠之風盛行,每位少年的終極理想,不是考取功名,就是干一番豪縱、快意之事。

開篇這首《俠客行》(前四句),便創作在這一歷史背景下。

作者李白,此時已不再年少,所以除了單純的歌頌俠義精神。這首詩中,還暗含他的雄心壯志,以及朝堂失意後的壯志未酬。

因此,他筆下的武俠,不止是表層的金戈鐵馬、兄弟情義、快意恩仇,還是承載人生目標與理想的「伊甸園」。

如此看來,武俠,是每個人的武俠,也是有當下性的武俠。

但這份藏在大家心中的精神,卻在漸漸失去陣地。曾閃耀於中國藝術之林的武俠電影、劇集,似乎正「香消玉殞」。

武俠題材之所以聲勢漸微,在筆者看來,問題出在類型本身的閃光點上。

一是武的外殼,當年無論拳拳到肉的香港武俠電影,還是《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俠大片,在動作設計上都兼具力量與美感,在視覺效果便勝了一籌。

《臥虎藏龍》劇照

而想像力的匱乏與執行力的欠缺,導致當下的創作者,無法再現精彩的武術動作和表現方式。

二是武的內核,金庸老爺子曾「借」郭靖之口,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八個字闡述了武俠精神。

但隨著武俠小說的沒落、優秀電影人的老去以及利己主義的時代特質,武俠不再是具備廣泛共情的作品。

兩相結合,武俠片的沒落與其說是影視行業的損失,不如說是時代的一滴眼淚。

然而,即使不會再如李白般「歌以詠志」,也不會再有武俠片黃金年代的輝煌,但武俠精神仍留在很多人心中。所以大家一邊哀其不幸,一邊又期待著神形兼備的武俠電影。

5月28日,由何自強、付浩平執導,賀剛、連凱、李琦、趙文琪等人主演的武俠片《劌心劍》上映。

幾位熱愛電影、熱愛武俠的創作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古代,但極具當下性的武俠故事。

雖然沒有大片精緻的外殼,但靠著對武俠精神的領悟與一顆匠心,《劌心劍》在「武」和「俠」兩方面,都算得上近幾年武俠片的代表。

看片後,我們第一時間帶來了影評,從「形」與「神」兩個環節,解析《劌心劍》,為何算得上武俠的回歸。

《劌心劍》海報

形:刀光劍影、硬橋硬馬

《劌心劍》是一部典型的「雙雄」電影,兩個主人公丁武、蔣瑍,既是從小相依為命的兄弟,又是同在都察司辦案的戰友。

雖然只是最普通的旗官,但兩人的小日子過得不錯,丁武家有懷孕的賢妻,蔣瑍也在執行任務時遇到了心愛之人。那時的他們,有對生活最單純、美好的嚮往。

然而電影開篇,兩人立於雪夜,卻不再是談天說地,而是刀劍相向。

兄弟為何反目,咱們先按下不表,且說這場打鬥。

丁武用刀,蔣瑍用一把紅傘,一攻一守間,刀的凌厲與傘的壓迫,在快速的剪輯、精準的調度、動作與聲效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場戲雖不長,卻在最極致的黑白影調下,展現了冷兵器獨特的美感。尤其是武俠片中不算常見,但每次出場必定驚艷的傘,給影片增添了一絲亮色。

同時,這場打鬥並不只是炫技,還兼具敘事作用與導演表達。

例如兄弟反目,為後續故事留下懸念,起到了敘事作用。黑白影調中的紅色,致敬《辛德勒的名單》,有一種濃濃的宿命感。

上:《劌心劍》劇照

下:《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此外,兩人使用武器的攻守關係,以及丁武壓制蔣瑍的局面,暗含他們之間的人物關係,以及打鬥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幾相結合,這場開篇的打鬥,頗有當年武俠電影的「風骨」。

而隨著電影正式開篇,主創又展示了另一種武術風格。

話說這日,兄弟二人奉命捉拿游擊將軍曲靖,蔣瑍率先出擊,和曲靖在小房間內打鬥起來。因為空間較狹窄,武器施展不開,於是這場戲就根據場地的變化,變成了硬橋硬馬的功夫。

曲靖的風格孔武有力,講究的是招招制敵,蔣瑍以柔克剛,在對招中找出破綻,一擊斃命。兩人拳拳到肉的打鬥,詮釋了武俠的另一種美感。

同樣的,這段打鬥不只是單純的炫技。

在場景「如夢樓」中,賣藝不賣身的舞女雙雙、劌心劍被「解鎖」,她和兵器的未來,將對兄弟二人的命運起到關鍵作用。

而看似被蔣瑍刺死的曲靖,實則是中毒而亡,這就引出了一場震驚朝野,穿起主線劇情的大案。

《劌心劍》海報

兩場武戲,兼具兩種武術形式,展示出武俠題材特有的美感。

而幾場看似炫技,實則精心打磨過的橋段,都被賦予了敘事作用與導演表達,如草蛇灰線般連接了電影,最大化的立住了武俠片的「形」。

神:武俠是「忠、孝、情、義」

武俠片之所以難拍,在於創作者就算費盡心力搭好了「形」,也只是有了一個不錯的「外殼」。想要創造出真正優秀的電影,內在的精神和表達,才是重中之重。

那何為武俠精神呢?

《三俠五義》第十三回有云:「什麼叫俠?行俠作義的人,到處隨遇而安,非是他務必要拔樹搜根,只因為見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俠字。」

而隨著武俠的興盛,其精神慢慢被賦予了更多社會價值。譬如「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現實生活也能達成的理想與追求。

《劌心劍》正是從看似唾手可得,實則難上加難的理念中,選出了「忠、孝、情、義」四大元素,構成了作品對武俠精神的情懷與探索,完成了這部有歷史態度,也兼具現實關懷的故事。

《劌心劍》劇照

其中「忠」,是官職雖小的蔣瑍,不惜被誤解,被計為奸臣黨羽,留得萬古罵名,也要求得真相,報效朝廷;

「孝」,是奸臣用母親的性命威脅都察司官員,但臥底身份暴露後,為了保全母親的性命,果斷揮刀自刎;

「義」,是蔣瑍不忍讓兄弟陷入危局,挺身而出。甚至臨死前還希望掩埋真相,不讓兄弟留下一生的悔恨;

「情」,是丁武因妻子被害,與兄弟反目。又是丁武得知殺妻真相後的悔恨,與靈魂被抽離的痛苦……

通過這些戲劇張力極大,又暗含武俠精神的橋段,《劌心劍》勾勒出了一個有情有義,底色真實,又懷有理想主義的的江湖。

這裡不止有簡單的打打殺殺,還有對武俠的詮釋:直面自己的內心,不放棄對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劌心劍》可能是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的故事,也可能是當下每個人內心深處,對武俠、對江湖的渴望和想像。

《劌心劍》海報

導演何自強曾在採訪時說:「《劌心劍》是在以歷史背景,寫現代人的價值觀」,從成片看,導演沒有虛言。

結語

雖然沒有大製作、特效撐場,但通過講述兩個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小人物,以及他們在不可抗力下的恩怨情仇,作者反倒創作出一部能打動人心,展現武俠精神的電影。

這份對武俠的理解和呈現,以及對當下時代精神的凝聚,配合主創們盡全力打造出「形」,組成了「形神兼備」的《劌心劍》。

所以這句「武俠回來了」,筆者認為,這部電影當得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b7282b3bab787c3e926da77e76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