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以河為界,為何還有「河西有山東之地,河東有河北之地」現象

2023-03-01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冀魯以河為界,為何還有「河西有山東之地,河東有河北之地」現象

1964年底,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需要,更好的統一政令,統籌管理、建設水利設施,國家對河北、山東兩省省界進行了調整,以衛運河和漳衛新河為界,河左岸為河北省、右岸為山東省。

按照慣例,以河為界就是以河流的中心線位置為界。但是如果看現在的地圖,會發現在一些地方衛運河河道兩側卻並非這樣,而是在河西仍有山東之地,同樣在河東也有河北之地。

位於衛運河西的稱鉤彎、童莊兩村,以及羅頭、冀淺村兩塊區域

比如在館陶縣南部的衛運河段,河流以西有稱鉤彎、童莊兩個村莊屬於山東省,在館陶縣中部前羅頭村的衛運河以東有一塊區域屬河北館陶縣,冀淺村的衛運河以西區域卻屬於山東省。此外山東省臨清市、武城縣也擁有著衛運河左岸的區域,此類狀況在衛運河兩側還有很多。

臨清市與臨西縣界,可見在衛運河兩側也是互有對方的土地

為什麼在這些地方並沒有按照河中線劃分呢?

其實,在調整省界之初,是的確是以河道中心線為界的,只不過今天的河道已不是當時的河道了,也就是說河道的位置和形狀發生了變化,而行政區劃調整是大事,所以不能隨著河道改變一點就隨時進行調整,因此就出現了「河西有山東之地,河東有河北之地」的現象。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河道位置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衛運河原本是條彎曲之河

衛運河是1946年之後,對館陶縣徐萬倉村漳河、衛河匯流之後,到德州四女寺一段河道的稱呼,在那之前的明、清兩朝,均稱之為衛河。衛河是河南省漕糧入京的通道,是當時漕運河道「六漕(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浙漕)」之一。由於有著這個重要作用,衛河在漳河匯流之後的下遊河段就被設計成了彎彎曲曲的形狀。

同樣的距離,走直線最短,河流成直線狀,其開鑿和運行都能夠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古人難道不懂這個道理嗎,為何他們會捨近求遠、不走直線?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衛星圖,可見彎彎曲曲的衛運河

就是一個目的:增加河道的長度,降低河床坡度,調整水位落差。

衛運河及其下遊河段南運河的盡頭天津海拔僅3.5米,而衛運河的源頭館陶縣徐萬倉村海拔在40米左右,更別說衛河、漳河的上游是山地,海拔在百米至幾百米以上。這就造成衛運河、南運河水系的河道雖然不算太長,但是海拔高差卻很大,這樣的地勢會使河水湍急、存不住水,既讓下游的天津防汛壓力極大,又不利於需要平緩水流和充沛水量的漕運。

於是古人就採取了通過彎曲河道延長河流長度,減少河流落差的辦法,達到減緩水流、保障漕船運輸的目的。清朝刑部尚書姚文然對此解釋:「水性直下,則上流易涸,曲則滯流。故諺謂『三灣抵一閘也』」。水流如果直來直去的話,上游的水會很快流光,但把河道弄彎曲就可以留下水流,於是在民間就有「三灣頂一閘」的說法。

羅頭村、冀淺村附近的衛運河裁彎取直,分別為地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和今天的衛星圖對比

1964年底冀魯兩省調整行政區劃,以衛運河為省界,當時的衛運河仍然是這種彎曲的河道,省界當然也是彎曲河道為準,彎彎曲曲的。不過,隨著「一定要根治海河」工作的不斷推進,為了順暢排水,採用的最主要方法就是把這些彎曲的河道「捋直」,也就是「裁彎取直」工程,人工將彎曲河道距離最近之處直接挖通,把原來的彎曲河道廢棄。

臨清及臨西之間的裁彎取直對比

像上面所說的童莊段、羅頭段、冀淺段以及臨清、武城段的衛運河道均進行了這樣的裁彎取直,也就使原位於衛運河左岸的區域到了河道右側,或者是原本位於右岸的區域到了河道左側,雖然這些區域與河道的相對位置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其歸屬上並沒有改變,也就有了河北和山東兩省分別在河流對岸也擁有區域的情況。

故城縣、武城縣之間的裁彎取直對比

童莊村和稱鉤彎兩村位於衛運河以西的原因是一樣的嗎?

在館陶南部的童莊村和稱鉤彎村能夠在衛運河以西的情況還是有所區別。童莊村是因為上面所說的河道「裁彎取直」造成的,但稱鉤彎村一帶的河道卻沒有進行過這項工作,它又是如何形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呢?

童莊村所處的裁彎取直之後的河彎

這和治理衛運河時推進的另一項工作有關,那就是把河堤內的村莊搬遷至堤外。1973年,館陶縣共搬遷村莊19個,其中有呂莊村為全遷,徐萬倉、路莊、孫莊、陶北、社裡堡、前羅頭,後羅頭、冀淺、東徐村、康莊、顏窩頭、馬頭、毛圈、劉圈、鋪上、灘上、前符渡、申街等18個村半遷。

此時稱鉤彎村已歸屬山東省,其搬遷具體的時間沒有找到,但衛運河治理是個統一的系統工程,想來應該和館陶縣是同時進行的。但是它既然已屬山東省,為何卻遷到了衛運河以西,其搬遷的位置所在不應該已經屬於河北省了嗎?

稱鉤彎村搬遷前後衛星圖對比

在今天的稱鉤彎村位置上,最早是「稱溝彎水文站」,該站於1952年設置於在衛運河東側的稱鉤灣村,1959年水文站遷到河西,1963年衛運河洪水過後,稱鉤灣水文站遷至南館陶,稱為「山東省水文總站南館陶水文站」。

由於1964年12月5日《河北省邯鄲專員公署 山東省聊城專員公署關於調整兩專區邊界行政區劃交接的意見》第九條規定:「南館陶衛運河大橋(正在施工)、北館陶衛運河大橋、秤鉤灣水文站、衛運河航運港,系山東省管理的建築物和設置的單位,當前仍屬山東省管理」。

因此不管是稱鉤灣水文站原址,以及其後來搬遷到南館陶的水文站,也均屬山東省管理,稱鉤彎村從河堤內遷到堤外時,就遷到了稱鉤灣水文站原址之上了。從這一點看,山東省在衛運河以西的童莊和稱鉤彎兩個村形成的原因還是不太一樣的(註:童莊村也經歷過搬遷,不過是搬遷到裁彎取直之後的河彎里,仍可視為是裁彎取直形成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033ecdc15b7a1eed6ae1127a3a3d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