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本的安徽省標準地圖上,淮河以北的區域並沒有顯示有湖泊,以至於與多湖泊的淮河以南區域相比,顯得有些空白。
今天安徽省標準地圖中淮河以北並無大湖
但是在清末以來繪製的一些高精度地圖上都顯示這裡有一個面積不小的湖泊存在:
1864年的《湖廣鄰省合圖》湖北與安徽一圖中顯示有:清油湖;
1880年的《江南省全圖》中顯示有:清油湖;
1895年的《河南省全圖》中顯示有:清油湖;
1911年的《中華民國分省精圖》中顯示有:清酒湖;
1917年的《中國新輿圖》中顯示有:清游湖;
1905年的《大清帝國全圖》中顯示有:青游湖。
1864年《湖廣鄰省合圖》中的清油湖
1880年《江南省全圖》中的清油湖
1895年《河南省全圖》中的清油湖
以上地圖中標註有「清油湖」的有3個,標註「清酒湖」的有1個,標註為「清游湖」與「青游湖」的各1個。除了「清酒湖」的標註應為地圖繪製者之誤之外,「清油湖」「清游湖」「青游湖」則是同一名字不同的標註而已,這在古代十分常見。這個湖泊在民國及清代《渦陽縣誌》《亳州志》有記載。
1917年《中國新輿圖》中的清游湖
1905年的《大清帝國全圖》中的青游湖
民國十五年《渦陽縣誌》「山川」記載:
芡水,發源於縣西南四十里清油湖……
清游湖本作清油,上承清水、油水,瀦為陂湖,得古高陂之一部。
清光緒二十一年《亳州志》「山川」記載:
按亳州之水,渦為大、肥次之,芡次之……
芡河,在城東南八十里,首受清游湖水,東南流經花溝集工記寺,至磚橋寺入蒙城縣界東南流入淮。
之所以亳州和渦陽均記載有芡水及青游湖,是因為渦陽縣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才設立的縣,由亳州、阜陽、蒙城、宿州4州縣各劃出一部分區域組成,其中亳州東部13保96圩劃入渦陽縣,清游湖的絕大部分就在這一區域內。
乾隆《潁州府志》亳州圖中亳州東部與清游湖
就像《渦陽縣誌》《亳州志》中記載的那樣,清游湖因清水、油水的匯入,因而名字為「清油湖」。此湖為古代安徽省北部一系列「陂」:大漴陂、高陂、江陂水、雞陂中「高陂」的一部分。據《水經注》記載:「明水又北,高陂水出焉」又云:「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唐朝《元和郡縣誌》則記載有高陂的大小:「城父縣有高陂,縣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魚蚌菱芡之利。」
唐朝的城父縣及高陂
雖然後來再沒有清游湖大小的記載,僅在民國《渦陽縣誌》中有「舊時湖寬四十里視外」一句,可以推測清游湖在民國面積已有減小,但仍然「河決湖水漲溢,上瀉兜溝下擁干溪,波浪洶湧,橫無涯際」,可見減小的也是比較有限的。
這一點在上述各地圖也有顯示,這些地圖由於引入了西方精確繪製技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精度,可以看出來清游湖的覆蓋範圍並不算太小。那麼如果按照今天的語言來表述,清游湖究竟有多大呢?
清游湖的大小就以「周回四十三里」一說為準,換算成公里的話周長約22公里。當然這個湖周為不規則形,為了方便計算,就假設此湖為正方形、圓形兩種形狀,看看它究竟有多大:
如果此湖是正方形,每邊長5.5公里,面積為30.25平方公里;而如果按圓形計算,其半徑約為3.5公里,面積則為38.5平方公里。
從估算情況看,清游湖的面積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大小的面積。
如果具體到渦陽縣、亳州,其覆蓋範圍則據《亳州志》記載:
為七家湖之地,盛漲則合為一,稍落則分離為二水,發時高公廟、彪狸鋪、臨湖鋪、李門集、張村鋪、籬笆、楚店集七處之水俱注於湖。
基本上覆蓋了今天的渦陽高公鎮、標里鎮、臨湖鎮、公吉寺鎮、楚店鎮和利辛縣的張村鎮一帶。
《亳州志》記載的部分區域在今天渦陽縣地圖上的區域
清游湖的成因主要是上游諸多河流匯到此處,但排水卻不暢,所以才有「瀦為陂湖」一說。
「瀦」在漢語裡,當名詞講有水積聚的意思,比如瀦積、瀦留,當動詞講有蓄積之意,一旦失去了「瀦」的條件,湖泊自然就消失了。
首先是就是黃河改道的影響,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奪渦河、潁河等淮河支流的河道,處於黃河改道路線上的清游湖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黃河水富含泥沙,對清游湖的低洼之地起到了一定的淤墊作用。
其次就是位於清游湖旁邊的人民的改造作用。由於沿岸人民深受水患影響:「亳之明河、油河所行地盡在州東南污下之區,每河南漲發眾水,全匯於清游湖,清游湖之地,本低於渦河,為眾水所歸,一入其中,則侵溢而南……既入清游湖四而皆為澤國,田壤淹沒、行路阻絕」為此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新中國,沿湖人民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排除積水。終於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經過多次治理,將清游湖積水排盡,湖底逐步成為了良田。
1972年渦陽縣地圖上的清游湖區域
自此,一個面積不算太小卻影響深遠的湖泊消失在地圖上,今天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在原來的湖址一帶只有諸多帶有湖、樓等字的地名存在。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