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功的原因真的是請了IBM管理團隊幫其建立現代管理體制嗎?

2020-01-06     凌風商業手記

現在我們說華為成功,其實有一種馬後炮的意思。

華為的成功不是因為手機成功,而是因為之前的交換機業務的成功。在手機的風口起來時,只不過是把那隻交換機業務的團隊,整個搬過來了。

無論是在資金上,還是技術研發能力上,都遠超對手。所以在和交換機業務最近的手機業務上,競爭力是非常強大的。就這一點來說,雷軍輸的心服口服。但是這同樣是雷軍不服的地方,一個全新的創業企業,被一個正在處於最強狀態的對手打敗,理服心不服。

手機也是華為的二次創業。雷布斯也曾有金山啊!交換機是2B,手機是2C。

對華為來說,要嘗試2C市場,市場洞察、產品設計、品牌、價格區間、功能亮點全是新模式。

我覺得成功不是因為技術和經驗,這種市場和競爭上,經驗不一定可以複製,因為太動態。我認為是他們破局能力,組織挑戰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機會,都到了這個程度。



必須要聲明一下,華為是個偉大的公司,也是個神秘的公司。

你可能喜歡它,也可能不喜歡它,但你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非常有時代特色的中國公司。

雖然它是一家總部在深圳的民營公司,但在氣質上,華為很像一家體制內的公司,這可能和它的創始人任正非早年當過兵,學過毛選,有一定的關係。

你理解了中國體制內的運作方式,也就能理解華為的很多管理風格。所以,華為的成功,有體制內的溢出效應。

但從一開始,華為就是在市場上拼殺出來的。

華為是一家非常現實主義的公司。它知道東派的打法。在任正非看來,要是賣不出去,那做研發就是沒用的。所以,華為的研發,一路都是靠市場在後面推進的。這就是南派的打法。

當然,華為也是一家非常開放的企業。華為從技術到管理,從不吝惜向國外的企業學習,在這方面,華為是下了本錢的。



而且,華為也有把研發轉化為市場的成功經驗。華為現在在5G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他們關於5G標準的研發,思想源頭是2008年一位土耳其數學家阿勒坎發表的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發表兩個月,就被華為慧眼識珠,一下子發現了。這不就是北派的打法嗎?

所以,在華為模式中,東南西北這四個流派,你都能找得到蹤影。

我們之所以要講華為賣手機,不僅僅是因為華為的手機賣得好,現在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僅次於三星,已經超過了蘋果,我們講華為賣手機,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華為原本不是賣手機的,華為自己都沒有想到,手機能賣得這麼好。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們講到華為,都會說,華為是一家有狼性的公司。

我就很好奇,我問華為的朋友,啥叫狼性?很多人聽到狼性,想到的是殘酷、玩命,或者說,你必須比別人更狠,才能生存下來。那我就問華為的朋友,你們平時工作的時候真的是那麼狠嗎?

他們說,其實也不是啦,有時候來了大項目,當然會跟打仗一樣,但平時,大部分時間過得都像在衡水中學一樣,要說緊張也緊張,但習慣了只覺得單調。

你看,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個螞蟻社會、蜜蜂王國,那為什麼大家都說華為人有狼性呢?



2.華為成功的「秘訣」

我聽到的說法不一。所謂狼性,講的是華為的三個獨特風格:團隊作戰、盯住不放、嗅覺靈敏

那這三個特點就是華為的成功秘訣嗎?別著急,我們來一個一個看。

先說團隊作戰。華為確實是個不歡迎個人英雄主義的公司。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這一點。

進人的時候,華為喜歡像搓土豆一樣挑應屆生,一搓搓一堆。從激勵機制來看,華為不會像有的房地產公司一樣,搞提成,華為裡面不可能出現那種一拿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銷售冠軍。他們更像是吃大鍋飯。華為其實刻意在抑制收入差距,不允許出現暴富。華為也不喜歡你個性太強,它推崇的是執行力,有很強的目標導向。

那麼,這樣的團隊作戰是華為成功的秘訣嗎?

我倒是覺得,這只是華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獨特風格,過去可能是優點,以後就未必管用了。

華為的這種模式,能夠讓60分的人很容易做到80分,但不適合考90分的天才。好,那華為已經成為行業先驅,已經進入了「無人區」,往後,創造力的重要性可能會超過執行力,那現在這套打法,就可能會變成缺點。

好,那咱們再來看第二個特點:盯住不放。啥叫盯住不放呢?

華為在做項目的時候,敢於投入,敢于堅持。5G研發就是最為人稱道的案例。華為2009年就開始投入5G研發,當時4G剛剛出現,愛立信老總說4G足夠了。那個時候,華為投入巨資研發5G,是冒很大風險的。

可是,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啊。如果戰略決策是對的,那盯住不放,當然沒問題。如果戰略決策是錯的呢?那越是盯住不放,豈非損失越大?



事實上,華為並非每一次都能作出高瞻遠矚的戰略選擇。

早期做研發的時候,華為曾經採取了非常保守的策略,犯過一些重大錯誤。

比如,1990年,在做運營商網絡設備的研發方向選擇的時候,在模擬技術和數字化技術之間,華為選擇了前者。當時任正非判斷,中國通信的發展速度不會那麼快。

那時候華為預估,一個縣級市場有2000門交換機就夠用了。在2000門以下,數位技術相對於模擬技術是沒有優勢的。出乎意料的是,中國的數位技術發展非常快,華為的模擬技術還沒完全開發出來就過時了。

所以,從事後來判斷,盯住不放當然是值得欽佩的,但如果從事前來看,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對還是錯呢?

這就要說到華為的第三個特點:嗅覺靈敏。華為的市場嗅覺非常靈敏。

為什麼華為的嗅覺如此靈敏呢?

華為的朋友幫我總結了幾點。一是華為總是為客戶提供貼身的服務。剛創業的時候,華為的技術不行,那就靠服務補上,當時,華為的工程師經常直接睡在客戶機房的地板上,加班加點地干。

貼身服務,自然能得到更多信息。二是華為一直和頂級的運營商合作,高度也能決定視野。三是中國的市場環境疊代速度快,這也磨練出了華為快速反應的打法。

可是,我還是想不明白。一般來說,企業規模大了,就會帶來組織僵化問題。為什麼華為的規模越大,嗅覺越靈敏呢?

這裡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環節,就是華為曾經花了很大精力完成流程重建。華為是請IBM來做顧問的。當年,華為是IBM的十大客戶之一。外國專家是按小時收費的,1小時1000美元。這些外國專家來了,住在蛇口五星級酒店,周末要回香港,過節要回歐美。

最後,華為不僅認真地向IBM學習,還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改進,終於打造出一套既統一又分散的新流程。華為的這套流程在管理上被稱為IPD(集成產品開發)。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喇叭口,所有來自外部的信息,無論是客戶的、專家的、合作者和競爭對手的,都匯總到一起,由產品線負責組織統籌,確定產品、定義規格,並協調各個部門。

有了流程重建,華為才能把強悍的組織能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結合起來。

就拿賣手機這件事情來說吧。這可不是華為的戰略決策英明,事實上,任正非一直不覺得手機會賣得好,曾經幾度想賣掉手機部門,合同都快要簽了。

這也不單純是因為華為手機的技術水平提高了,你要注意到,華為手機研發最密集的時候,並不是其銷量增長最快的時候。

3.批量上傳,等待爆款

那華為手機為什麼賣得好呢?

事後來看,華為的Mate7手機是一個突破點,2014年9月上市之後,半年之內就發貨超過400萬部。

但在當時,華為自己都沒有想到能賣這麼好。以前華為沒有賣過售價高於2500元的手機。華為的Mate 7能賣得好,一個「引爆點」是2014年蘋果手機曝出「隱私門」事件。

央視報道稱,蘋果手機詳細記錄了用戶位置和移動軌跡,並將其記錄在未加密資料庫中。這使得很多用戶,尤其是公務員棄用蘋果手機,轉為選用國產手機,而其他國產手機要麼過於年輕時尚,要麼過於廉價低端,能拿得出手的就是這款Mate 7了。

那麼,如果Mate 7賣得不好呢?

很可能,華為的觸角會碰到另一個市場熱點,並迅速地發回信息。

華為會同時布局多種產品,東邊不亮西邊亮,總有一款能走紅。如果市場上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手機過時了,消費者都改用機器人了,每人都在口袋裡揣一個小機器人,或者,消費者都改用可穿戴設備了,人人戴個智能頭盔呢?

沒關係,華為的觸角會以最快速度把消息發回來,隨後,華為會把自己的開發製造流程搬過來,把自己訓練有素的員工搬過來,迅速投入這種新產品的設計和製造。

那你說這是什麼思路?



我今年還參加了快手的一個研討會。

快手上有很多網紅,那這些網紅是怎麼出現的?

總結起來,其實就八個字:批量上傳,等待爆款。這就有意思了,快手的思路,和華為的思路,其實是一樣的啊。

我把華為的經驗概括為:規模決定觸角,觸角決定反應速度。也就是說,當規模變得更大之後,華為的觸角變得更多,所有這些觸角都在探索市場上出現的各種微妙變化,一旦發現變化,華為就會迅速行動。這套打法能夠克服很多大企業都有的僵化症。

好,我們這一講說了華為的經驗,這個經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受到啟發。

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最好的辦法是把你所有的雷達都打開,把你所有的觸角都伸出去,把你所有能夠想到的準備工作都做好,然後,等待未來的檢驗。

每一款爆品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鏈能力的成熟。完善的供應鏈網絡,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爆品誕生的最底層要素。

而如今的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和最發達的供應鏈網絡,這也正是我們能夠成功打造爆品的機會所在。

不過,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不確定性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特點,無論是客觀環境、還是用戶需求,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再詳細的調研、再精準的預測,都不能夠保證我們一定能夠做出一款成功的產品。

我們在設計、研發一款產品的時候,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做法。對於華為這樣的行業巨無霸,當然可以同時開發多款產品,不僅僅是有A計劃,還有B計劃、C計劃……等等;通過考慮各種可能性,將產品批量上傳,增大爆品的機率。

而對於小企業、創業企業而言,一般沒有那麼多資源同時開發多款產品,需要採取的就是「輕預測、重反饋」的做事方式,也就是通過及時獲取市場和用戶反饋,不斷打磨、升級產品,從而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可,提升成為爆品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WibfG8BMH2_cNUgFu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