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代表人物之——楊晉,畫風細緻明秀、層次過渡非常自然

2019-11-28     書畫素材

楊晉(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鶴,號西亭,自號谷林樵客、鶴道人,又署野鶴,江蘇常熟人。山水為王翬入室弟子,嘗與繪聖祖南巡圖頗精。晚年每多率筆,未免蒼而不潤,神氣便少。然農村景物則頗工,尤長畫牛,多寫意,夕陽芳草,郊牧之風宛然在目,兼及人物寫真,花鳥草蟲。每侍翬出遊,翬作圖凡有人物、輿轎、駝、馬、牛、羊等皆命補之。又嘗摹內府所藏名跡,作副本進御。卒年八十五。

楊晉是清代宮廷畫家,以畫界畫見長,他能恰到好處地發揮傳統工筆界畫的特長,把人工建築的樓閣台榭及人物舉止和天然山水景色緊密結合起來,在結構上作了極好的剪裁,滿而不悶,畫風細緻明秀、娟麗清新,層次過渡非常自然。《石谷騎牛圖》繪石谷悠然騎於牛背之上,神態安詳平和,狀寫簡逸傳神。石谷即清代大畫家王翬,也是楊晉的老師。

兩牧童騎牛漫遊於堤岸上,兩側楊柳依依,遠山淡影低回,湖中群鴨遊戲,天上飛鴻冥冥。這是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弟子楊晉(一六四四至一七二八)筆下描繪的春天湖光山色的景象。

楊晉《仿古山水冊》之《湖莊春曉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人秦祖永(一八二五至一八八四)在其《桐陰論畫》中對楊晉的繪畫讚許有加:「筆墨追蹤耕煙,種種入妙,可稱能手。」《湖莊春曉圖》與他畫的別具一格處,便是其畫中添加的騎牛點綴。他所畫兩頭水牛,昂首闊步於湖堤上,牧童一人揚鞭,一人手拉韁繩,歡快地對談。鮮活的畫面為楊晉的臨古之作增添了生趣。此圖作於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時年楊晉四十六歲。

與此構思大致相近的是作此畫之後的第二十六年,即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所作的《春郊牧牛圖》,這一年楊晉年已七十有二。畫中描寫的季節仍然是春季,一童右肩挎著斗笠,伏於牛背上。水牛沿著土坡下行,望著左側的青草與湖面。一株楊柳垂下綠絲絛,樹梢上烏雀紛飛,湖面鴨群遊動。與《湖莊春曉圖》不同的是,畫面並無青綠山水,多為一望無際的湖山平遠,而且意境極為開闊,己意多於古意。秦祖永對楊晉作品曾做過這樣的眉批:「古大家衣缽相傳,如陳陳相因,有何趣味?蓋守前人之法,渾化其跡,方能自立門庭。」在其晚年的畫牛作品中,就可見其去古人較遠,逐步「自立門庭」,在此《春郊牧牛圖》中,便可得到印證。

楊晉《春郊牧牛圖》,絹本設色,97.6厘米×49.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楊晉另有一件作於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時年八十四歲的《溪畔牛趣圖》,其畫風與前述兩畫有所不同,賦色淡雅,以淡墨寫松山,以淺褐色畫牛。所繪牛在荒地中疾行,並無牧童相伴。作者題詩曰:「林下逍遙飽則眠,何人得似爾安然。因思昔日陶弘景,金作籠頭不易牽。」陶弘景(四五五至五三六)為南北朝時期的醫藥學家和天文學家,在梁武帝時,曾辭官不就,為表心志,畫了兩牛:一為放牧於水草間,逍遙自在;一為頭戴金籠頭,被人牽繩驅趕。梁武帝見狀,知其去意已決,遂允其歸野。陶弘景以畫牛明志的故事流傳甚廣,楊晉所畫遨遊於水草松山的水牛,恰似陶弘景的寫照,更是楊晉的自況。

楊晉《溪畔牛趣圖》,紙本設色,103.2厘米×51.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在楊晉傳世的作品中,尚有《柳塘春牧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牧牛圖》(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柳溪放牧圖》(江蘇常熟博物館藏)、《柳堤牧牛圖》(無錫博物院藏)及《山水花鳥圖冊》之《牽牛圖》(上海博物館藏)等,都是以「牧牛」為主題者。在其傳世作品中,尚有一件作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時年五十六歲的《石谷騎牛圖》,就是完全與「牧牛」主題截然不同者。該畫是為其師王翬寫照,所繪為年已六十八歲的王翬頭戴斗笠,騎著水牛行進於荒草野地間,牛背上披著一件蓑衣。此畫的意境,似在刻畫其師逍遙世外,不流於俗的形象。

楊晉《石谷騎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晉的畫牛在其時獨占鰲頭,據說其師王翬山水畫中的牛、馬等,均由楊晉代筆,足見其畫牛確乎技勝一籌。從早期的《湖莊春曉圖》到晚年的《溪畔牛趣圖》,是由入世到出世的漸進與嬗變。在楊晉畫牛諸圖中,有積極進取、反映儒家思想的「寧戚飯牛」,亦有解甲歸田、反映道家思想的陶弘景式放牧圖。雖是畫牛,或正是其思想和人生裂變的象徵。他曾追隨王翬畫山水,深入其堂奧,且多為王翬作品補筆或代筆,未能脫其桎梏,為後世所訾議,但唯獨在畫牛方面,獨闢蹊徑,在王翬之外,別開一新天地。

楊晉-花鳥十二開作品

清廷畫家 楊晉《仿古山水冊》

清 楊晉《唐解元詩意圖》

楊晉 唐解元詩意圖

絹本 35X19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卷左上唐寅的題畫詩句「東向柴門對碧溪,漁莊蟹舍路人迷。蒼茫煙水總前景,日出三竿喚竹雞。」為題材。

本幅平遠構圖,描繪了一幅江南山水的詩意畫。畫中農村景物寫意,人物寫真,花鳥草蟲,夕陽芳草意境深遠,遠山起伏,湖光粼粼;山坡下竹籬茅舍;柳岸邊微風搖曳,小舟上漁民捕魚,樂而忘返;用筆以淡筆渴墨勾輪廓,稍作皴染;樹葉以夾葉法繪製,虛實相間,自然天成。

縱觀全畫是一幅恬靜雅致、祥和安樂的江南水鄉生活的再現,此為其難得佳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RPjsG4BMH2_cNUgsX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