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代表人物——汪士慎,精畫蘭竹,尤擅長畫梅,超然出塵

2019-12-17     書畫素材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工詩,善寫隸書,又長篆刻,善畫梅,神腴氣清,墨淡趣足。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揮寫自如,不失當年風韻。在一目失明作畫時,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後來,雙目俱瞽,但仍揮寫,署款「心觀」二字。時金農贊他「盲於目,不盲於心」。阮元《廣那個詩事》說他:「老而目瞽,然為人畫梅,或作八分書,工妙勝於未瞽時。」

金農稱他畫梅之妙和高西唐(翔)異曲同工。西唐善畫疏枝,巢林善畫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風雪山林之趣。千花萬蕊,頗富詩意。

在揚州諸家中,汪士慎是畫格極高的一個。他擅畫梅,受稱頌於當時,亦能山水及花卉,但傳世甚為少見。

汪士慎《梅花圖》

畫梅花最難。一方面,梅花沒有其他什麼顏色,都要靠枝幹的穿插,沒有極強的寫生和構圖能力是畫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關乎文人風骨與心境,因為梅花是士人畫,得有士人氣。

而汪士慎所畫的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氣,以抒發其清高孤傲的襟懷。故金農評道:「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

汪士慎《暗香浮動》


汪士慎在《暗香浮動》上題道:「風流不自惜,淡泊從人寫。」在「揚州八怪」中,他則是最為淡泊的。

汪士慎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什麼光彩的頭銜。30多歲時,以書畫到揚州來謀生,是個草根藝人。書畫家與貴人、富人交往常事,但是汪士慎卻怕見富貴中人。他說「懶向長官垂組綬,愛從野客話煙霞」,又說「白頭蒙見重,無志謁公侯」,十分自愛。

汪士慎《梅花圖》


自愛的結果是生意無法紅火,加之他連討價還價也不會,所以汪士慎的生活過得很清苦,但他安於淡泊。就算在過年時,他和家人也只能吃山芋,但他卻說:「煨芋抵餐飯,縫衣勝綺羅。」

汪士慎喜歡清寂,即便是出遊,也不喜歡熱鬧場合,欣賞的是空林踏葉,愛聽的是古寺鐘聲。他自嘲道:「自笑成孤調,難堪入世塵。」

汪士慎《墨梅圖》

汪士慎生性淡泊,沒有心機。與他交友,可以得到凈化。他姓汪,他是一汪清澈見底的平靜的水,這汪靜水是面鏡子,可以經常照照自己。

自陸羽撰《茶經》,茶便成了文人的一件極為重要的閒適雅致之事,汪士慎則是個中翹楚。金農曾稱讚他:「詩人今日稱茶仙。」

汪士慎愛茶成痴,能辨得出茶與茶之間的細微差別。閉目識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時,是他的拿手好戲。

汪士慎用來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還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須耐心等待露珠順著花須滴入瓶中,可見用心之苦。

汪士慎(款)《乞水圖》


更難得的當然是和妙玉如出一轍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為珍貴。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贈。當得知鄰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蠟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圖》相贈。

鄭板橋曾為此事寫道:「抱瓮柴門四曉煙,畫圖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渾無用,雪汁今朝值萬錢。」真不失為一樁茶林佳話!

汪士慎《春風三友圖》

汪士慎在年近半百時,才靠賣畫掙的錢在揚州買了一處老房子,於是又成了「窮光蛋」。他本想布衣蔬食,品茗讀書,寫字作畫,安寧生活。但就在那一年,他患了眼疾,卻沒有錢去求醫問藥,只能忍受著眼疾的煎熬。而為了生計,他還得不停地畫。

汪士慎《青杉書屋》


54歲時,他在畫完一幅《梅花圖》後,左眼終於失明。但他並不沒有表現得如何消沉,而是樂觀豁達,繼續作畫,並稱自己的創作是「獨目著寒花」。對他這時的畫,鄭板橋評價說「清品極高」。

汪士慎《春風香國圖》

67歲時,他的另一隻眼睛也漸漸失去了光明,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這個時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來觀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給自己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心觀道人。

他的晚年孤寂貧困,除了「三四素心,時相過從」,門前冷落得很。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與世長辭。這位像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像梅花消逝在一縷清香之中。


汪士慎書畫欣賞

汪士慎《隸書七言聯》

汪士慎《隸書觀繩伎七古詩》軸

汪士慎《行書十三銀鑿落七古歌卷》

汪士慎《行書立軸五言詩》

汪士慎《梅花圖》

汪士慎《墨梅》

汪士慎《梅花圖》

汪士慎《梅花冊頁》(十開)

汪士慎《梅花圖》

汪士慎《白梅》

汪士慎《紅梅圖 》

汪士慎《暗香圖》

汪士慎《蘭竹圖》

汪士慎(款)《蒼松幽篁圖》


汪士慎《墨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KEqEW8BMH2_cNUgIuf2.html